宏观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aI
]y=v
宏观调控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方式 qd8n2f
直接调控,即国家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协调和控制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 &E xYXI
间接调控,即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o2\!@`
9j W2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pdJ/&ufh
1.市场不是万能的 lWBb4 !l
2.市场具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6QThK
(1)自发性:表现:a生产经营者追求自身利益(唯利是图)b不正当经济行为 AU-n&uX
危害:a两极分化b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FD }e)
(2) 盲目性:原因:a生产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信息b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 z'uK3ng\hH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表现:一哄而上(下) U=h
lu
(3) 滞后性:原因:a事后调节b时间差 %dQxJMwj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pv^O"Bs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弱点。2.不仅要有市场调节,还要有宏观调控。3.宏观调控可以克服市场的缺陷。4.二者结合,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btdb%Q*
>^XBa*4;Y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2s-A f-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如下: 促进经济健康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T3`ludm^u
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统筹安排,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h?bb/T+'
6#IU*
宏观调控的手段 gX0R)spg
宏观调控的手段如下: . (JM4R8fR&
经济手段 JaB<EL-9r2
(1)含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v.,y3
(2)外沿: 经济政策: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产品销售、产业、扶贫、货币等政策 6mKjau{r_
经济计划: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十年规划 8]&i-VFof
(3)作用:经济政策: 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Sz H"
经济计划: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经济发展起重要调控作用 A^q[N
法律手段 @6l%,N<fou
(1)含义: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W@v2
(2)市场经济法制性 R+&jD;U{
(3)作用: BD`2l!d
a。有效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 QWMdn
b。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pp7$J2s+j
c。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 `,Ph/oM
d。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yY'7Ey
行政手段
QtvY v!
(1)含义: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a{{g<<H
(2)特点:直接、迅速; [oF|s-"9!
(3)注意:a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b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 。 TDd{.8qf
KiJT!moB
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1Bpv"67
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5uxBK"q
1。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2.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9
EORdeH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ID#I`}h.k
公有制意义: qhT@;W/X
(1)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坚实的经济基础; 4.IU!.Uo
(2)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得以实现; 4wrk
2x[
(3)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7"8hC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兼顾效率与公平 ]O]GeAGC2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PfqRk1Y
原因: da (km+
(1)各部门各企业以及劳动者之间利益上的一致性,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 y#XbJuN/
(2)国有经济导向作用 ,_"AT!r
(3)中共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核心,有能力将全国人民的意志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O(^w}s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