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3F/7$q_
宏观调控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方式 * (<3 oIRS
直接调控,即国家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协调和控制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 UX<0/"0h
间接调控,即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K+c>C
j}H
oRCD8b?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z[_G
g8e
1.市场不是万能的 F?TmOa0
2.市场具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i{ /
nHrN
(1)自发性:表现:a生产经营者追求自身利益(唯利是图)b不正当经济行为 22m'+3I~Y
危害:a两极分化b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y[tZ&*<_?
(2) 盲目性:原因:a生产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信息b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 k\M">K0E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表现:一哄而上(下) 9L9mi<,
(3) 滞后性:原因:a事后调节b时间差 C/pu]%n@4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MT@Uu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弱点。2.不仅要有市场调节,还要有宏观调控。3.宏观调控可以克服市场的缺陷。4.二者结合,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w+tO@
w2`j&]D6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GpM_Qp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如下: 促进经济健康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Y<b'7yJ
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统筹安排,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p=Y
3836Di:{
宏观调控的手段 R0mWVg
oz
宏观调控的手段如下: . K3t^y`z
经济手段 DnPV
Tp(>
(1)含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qc2jut"
(2)外沿: 经济政策: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产品销售、产业、扶贫、货币等政策 5=Y\d,SS"
经济计划: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十年规划 $rE_rZ+]="
(3)作用:经济政策: 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S b3@7^
经济计划: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经济发展起重要调控作用 U
z6XQskX
法律手段 Yt;.Z$i ,
(1)含义: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m,]M_y\u
(2)市场经济法制性 ub]
w"N
(3)作用: \(bML#I
a。有效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 v<Ux+-
b。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Tb/1
c。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 I*K~GXWs#
d。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c
=i6
行政手段 hYN b9^
(1)含义: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bx<7@
(2)特点:直接、迅速; mWM!6"
(3)注意:a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b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 。 5 ERycC y
,
*Yu~4
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GiR-q{t
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re/l5v,|3
1。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2.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Wz7jB6AW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4<&`\<jZ
公有制意义: g< {jgF
(1)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坚实的经济基础; f/qG:yTV`
(2)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得以实现; Ofg-gCF8
(3)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rvv4*H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兼顾效率与公平 9_GR\\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Kq;Yb&
原因: DFt1{qS8@u
(1)各部门各企业以及劳动者之间利益上的一致性,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 fW4N+2
(2)国有经济导向作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