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4P`\fz
宏观调控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方式 TyK;
q{
直接调控,即国家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协调和控制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 o}Xp-P
间接调控,即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06=eA0JI
R6M@pO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G=\i>R.
1.市场不是万能的 s:fnOMv
"
2.市场具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AJmS1 B
(1)自发性:表现:a生产经营者追求自身利益(唯利是图)b不正当经济行为 C g&1
危害:a两极分化b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IA+>dr
(2) 盲目性:原因:a生产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信息b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 6XX5K@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表现:一哄而上(下) &1Az`[zKGW
(3) 滞后性:原因:a事后调节b时间差 NgH%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Um9=<*p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弱点。2.不仅要有市场调节,还要有宏观调控。3.宏观调控可以克服市场的缺陷。4.二者结合,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1e!5_-@
$~`(!pa: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m7 !l3W2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如下: 促进经济健康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uM4,_)L
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统筹安排,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Z:n33xh=<
t@4vEKw?.X
宏观调控的手段 o/&:w z
宏观调控的手段如下: . :A
1,3g
经济手段 GZ4{<QG
(1)含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JP@UvDE|
(2)外沿: 经济政策: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产品销售、产业、扶贫、货币等政策 B1p9pr
经济计划: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十年规划 =h&^X>!
(3)作用:经济政策: 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gjs-j{*
经济计划: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经济发展起重要调控作用 As>po+T*
法律手段 c=Z#7?k=Uz
(1)含义: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cu""vtK
(2)市场经济法制性 N;D+]_;0|
(3)作用: ]_-$
a。有效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 A"P1B]
b。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LpF6e9V\Wp
c。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 nl?|X2?C
d。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9PNCd3$d
行政手段 NuXU2w~
(1)含义: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Rd#,Tl\
(2)特点:直接、迅速; 89 lPeFQ`
(3)注意:a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b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 。
9PR&/Q
F5
$23R%8j
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1yKf=LZ^
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V5A7w
V3~
1。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2.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 01]V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Fdc^
公有制意义: 979L] H#
(1)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坚实的经济基础; ^.<IT"
(2)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得以实现; SE/@ l
i
(3)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xr?r3Y~^e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兼顾效率与公平 ,Qh4=+jwqn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eq/s8]uM
原因: 2<J82(4j
(1)各部门各企业以及劳动者之间利益上的一致性,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 1-
b,X]i
(2)国有经济导向作用 FEP\5d>
(3)中共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核心,有能力将全国人民的意志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RYf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