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问题已经接近审计的终极问题,在所有的审计目标中,账外循环的发现和确认是最难达成的。 #\1;d8h
在实务中,通常都是企业自己承认,而不是我们找出来的。 |lAu6d
!
所以初入审计行业如你,带着这些上路吧,在你未来的两三年中,你对于审计技巧的每一步提升,都有助于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D1t@Y.vl
E[HXbj"
正式回答问题: oEvXZ;F@.
Q:怎么确定自己拿到手的是企业的内帐还是外账(除了通过与纳税申报表核对)?
!]
4'f/
A、没有办法确认,无论是内账还是外账,如果会计没出错的话,都是可以和申报表对上的。这点稍微有点会计基础的马上可以想明白; T(K~be
l)GV&V
Q:怎么发现企业是一套账还是n套帐?(大多数民企是两套账,那么国企,上市公司之类尤其是上市公司也会存在这种情况么) to9
u%d 8
A:非常难发现。(虽然没有民企那般泛滥,但是国企和上市公司依然有意愿建立两套账,俗称小金库,相比起来,准上市公司处于对上市的考量,建两套账的意愿非常低) @U'I_`LL
我所谓的审计终极问题就在这里了,审计,如何高度确认经济实质与财务报表相符? .)|r!X
所幸的是,虽然我们的前辈们都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也没有义务解决这个问题,诚如楼上的同行所言,审计仅仅是对对外公开对财务报表做合理保证。 1 *'SP6g
什么叫合理保证? K.
G}*uy
如果有一项经济业务,谁都算不清楚,那么我们也不需要算那么清楚。 #p}I 84Q
典型的例子是几个著名洗钱行业,譬如餐饮业,几乎不可能做到收入成本匹配。所以对餐饮行业的审计也只能近乎流于形式。 '`=z52
从这个角度来讲,注册会计师就说一群躲在审计准则后面的懦夫也不为过。 l'HrU 1_7Y
我希望我们的内审师们能给我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Qy`{y?T2
所以在注册会计师的法定服务中,我们并没有强烈的意愿去发现企业的账外循环,但是对于实际控制人来说(譬如国资委),他们有非常强烈的意愿。 UN[rW0*
这就导致了我刚入行的时候听过的一个小故事: SU9qF73Y
说是某地国资委收到举报,举报当地某大型央企私设小金库倾吞国有资产。国资委大怒,联系了我们事务所希望进行全面审计找出倾吞的手法、金额及涉案人员。 ^yg`U(
即使国资委全力配合,即使我们派出了最有经验和最严苛的注册会计师,我们依然不幸地没有完成任务。 \Fj$^I>C
这个故事从我入行开始一直记到现在,也跟很多富有经验的注册会计师讨论过,讨论的结果并不是非常让人满意,而最让我遗憾的是,我们的很多同行,依然满足于躲在审计准则后面,绕过这些问题。 Alaq![7MDP
`|e?91@vEa
Q:为什么给私募债作出的审计报告必须是根据内帐编写的,而新三板这种却只要求根据税务帐出报告? ST1PSuC~
A:由2的回答可得出以下两个推论 &yN@(P)
1、实际控制人非常关注账外循环这个事情,所以私募关注内账是正常的,内账的钱也有他们的一部分。 LL@VR#n"V
2、拟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并不太有这个冲动去做这个事情。新三板当然不是“只要求根据税务帐出报告”,而是:税务账是唯一合法的账,新三板要求财务报表合法。 2,?4'0Z@R
比起证监会来,私募并不太关心账目是否合法,他们只要有钱就行了。 &S9S
l
|k3ZdM
Q:某民企不开票收入流水进私户,采购无进项也是走私户,那么怎么从外账报表中看出收入成本存货不配比? UbKdB
A:完全彻底的体外循环是没有办法找到的。 / 2>\Z (
这里面有个有意思的点:如果一项业务,如果有一项业务,从采购到加工、能耗、仓储、运输、销售都是由实际控制人个人卡经营的,那么这项业务本身就是这个自然人个人的资产,而不属于企业的资产。 )| @'}k+
所以当我们说体外循环的时候,必然说某项经济业务动用了企业的资源。 VU`aH9g3(
譬如: {-D2K:m
a动用了企业的库存商品,然后以控制人个人名义销售; S83wAr9T
b动用了企业的劳动力资源,然后以控制人个人名义销售; K4NB#
等等等等。 ?it49
但凡有这种行为,必然会造成某些科目的不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