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财务报告 \O;/wf0Hg
){'<67dK
(一)考试目的 } eHxw+.
"M[&4'OM
通过对财务报告的考核,测试考生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合并财务报表、关联方披露、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考核考生运用财务报告基本原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t^zE^:06
W SxoGly
(二)基本要求 L*,h=#x(
Z}\,rex
1.掌握以下内容 \9`
~9#P
1;S?9N_B
(1)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内容、格式和编制方法; #Y=b7|l
+PADy8
(2)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3BD&;.<r
"Ueq
(3)关联方关系的判断方法、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应披露的内容; 6k>5+ -&_
N"G\H<n
(4)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事项的内容及其会计处理; A[7H-1-
Z4As'al
(5)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非调整事项的内容及其披露要求; (GpP=lSSeY
0#8, (6
(6)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及其会计处理; n;kWAYgg
oQmXKV+[v
(7)会计估计变更、前期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 ^gp]tAf
H?Q--pG8
2.熟悉以下内容 S (xs;tZ
Z8Y&#cB
(1)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的披露内容; }[UH1+`L
]u$tKC
(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概念及涵盖的期间; .xmB8 R
n w`rH*
(3)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和前期差错的概念。 $|J+
>Ovz;
3.了解以下内容 j
nSZ@u
G/#<d-}_
(1)现金流量的分类; z;?jKE p
6|f8DX%3V
(2)关联方关系的表现形式。 8,[ *BgeX
hFr+K1
(三)要点说明 iV?8'^
tx9%.)M:n
1.资产负债表 XXA'B{@Y)
!> +Lre@
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它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时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 - ry
WTl0}wi
企业应以日常会计核算记录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归类、整理和汇总,加工生成报表项目,形成资产负债表。 0n`Temb/
Q$]1juqg
资产和负债应当分别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列示。 uuF~+=.|
|Z
ifrkD=
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归类为流动资产:(1)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2)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3)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下同)变现;(4)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FIZh}JD
+$(y2F7|u-
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应当归类为非流动资产,并应按其性质分类列示。 M!!vr8}
dnwzf=+>e
负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归类为流动负债:(1)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2)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3)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到期应予以清偿;(4)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 W?
E,"z
+MaEet
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应当归类为非流动负债,并应按其性质分类列示。 Ax~
i`
er1XZ
2.利润表 Y:m8UnT
SC2LY
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报表。该表是将一定期间的营业收入与同期间费用进行配比,按照各项收入、费用以及构成利润的各个项目分类分项编制而成的。其中,费用应当按照功能分类,分为从事经营业务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 K8BlEF`
>!" Sr3,L
3.现金流量袁 Op~:z<z
N2[j By8M
(1)现金流量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人和流出的报表。其中,现金,是指企业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c?c\6*O
V/"RCqY4
(2)现金流量可以分为三类: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最、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noa+h<vGb
_:tS-Mx@5
①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包括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收到返还的税费、经营性租赁、支付职工薪酬、支付广告费用、支付各项税费等。 <[}zw
!z
7p':a)
②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包括取得和收回投资、购建和处置固定资产、购买和处置无形资产等。 h@ ZC{B
x$ TLj
③筹资活动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包括发行股票或接受投入资本、分派现金股利、取得和偿还银行借款、发行和偿还公司债券等。 Sw-2vnSdM
<_eEpG}9
(3)现金流量表正表采用报告式的结构,分类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最后汇总反映企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在有外币现金流量及境外子公司的现金流量折算为人民币的企业,正表中还应单设"?[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项目。 0k?]~f
XfMUodV-OZ
补充资料包括三部分内容:①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②不涉及现金收支的重大投资和筹资活动;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变动情况。 e<`?$tZ3
'w72i/
(4)企业町根据业务量的大小及复杂程度,选择采用工作底稿法、T形账户法,或直接根据有关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现金流量表。 ZTfW_0
KV&6v`K/N
4.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jR\! 2!
r<srTHGLo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指反映构成所有者权益的各组成部分当期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当期损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以及与所有者(或股东)的资本交易导致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应当分别列示。 M3]eqxLC
w?nSQBz$
5.合并财务报表 hH;i_("i(h
Xf7]
+
(1)合并财务报表是指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和附注。 Bt$,=k
0~WXA=XG
(2)合并范围指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编报的子公司的范围。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在确定能否控制被投资单位时,应当考虑企业和其他企业持有的被投资单位的当期可转换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的认股权证等潜在表决权因素。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BLqK5~
>>C
S8
(3)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是,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 09Eg ti.
P()W\+",n
(4)母公司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视为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是,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①通过与被投资单位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②根据公司章程或协议,有权决定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③有权任免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的多数成员。④在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占多数表决权。 2MYez>D
saQ
~v@
(5)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前,应当做好一些基础工作。 ks%;_~b
Zj ^e8u=T
(6)合并财务报表可按如下程序来编制:①编制合并工作底稿;②将母公司、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个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各项目的数据过人合并工作底稿;③编制抵销分录;④计算合并财务报表各项目的合并数额;⑤填列合并财务报表。 :ntAU2)H
Zn)o@'{}{
6.关联方披露 0
.T5%
_/
LqJV
(1)关联方一般指有关联的各方。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 w
EI?
9
ZXiJ5BZ
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共同控制是指按照合同约定对某项经济活动所共有的控制,仅在与该项经济活动相关的重要财务和经营决策需要分享控制权的投资方一致同意时存在。重大影响是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 Em{;l:;(W
t&5 Ne ?
(2)关联方关系是指有关联的各方之间的内在关系。下列各方构成企业的关联方:①该企业的母公司。②该企业的子公司。⑧与该企业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其他企业。④对该企业实施共同控制的投资方。⑤对该企业施加重大影响的投资方。⑥该企业的合营企业。⑦该企业的联营企业。⑧该企业的主要投资者个人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主要投资者个人,是指能够控制、共同控制一个企业或者对一个企业施加重大影响的个人投资者。⑨该企业或其母公司的关键管理人员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关键管理人员,是指有权力并负责计划、指挥和控制企业活动的人员。与主要投资者个人或关键管理人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是指在处理与企业的交易时可能影响该个人或受该个人影响的家庭成员。⑩该企业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人影响的其他企业。 UEYJd&n0CB
:2vuc!Pu
仅与企业存在下列关系的各方,不构成企业的关联方:①与该企业发生日常往来的资金提供者、公用事业部门、政府部门和机构。②与该企业发生大量交易而存在经济依存关系的单个客户、供应商、特许商、经销商或代理商。③与该企业共同控制合营企业的合营者。 wCv9VvF`
OuWRLcJ!
仅仅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关联方关系的企业,不构成关联方。 !lsa5w{
4u41M,nJQd
在具体运用关联方关系判断标准时,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 N,VI55J:y>
]uh/ !\
(3)关联方交易是指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关联方交易的类型通常包括下列各项:购买或销售商品;购买或销售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提供或接受劳务;担保;提供资金(贷款或股权投资);租赁;代理;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转移;许可协议;代表企业或由企业代表另一方进行债务结算;关键管理人员薪酬。 IFa~`Gf [
pTTM(Hrx
(4)企业无论是否发生关联方交易,均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母公司和了公司有关的下列信息:①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名称。母公司不是该企业最终控制方的,还应当披露最终控制方名称。母公司和最终控制方均不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的,还应当披露母公司之上与其最相近的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的母公司名称。②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业务性质、注册地、注册资本(或实收资本、股本)及其变化。③母公司对该企业或者该企业对子公司的持股比例和表决权比例。 mO]dP;,
Lrr(7cH,
(5)企业与关联方发生关联方交易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该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交易要素。交易要素至少应当包括:①交易的金额。②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条款和条件,以及有关提供或取得担保的信息。③未结算应收项目的坏账准备金额。④定价政策。 vAeVQ~
unz~vG1Tn
(6)关联方交易应当分别关联方以及交易类型予以披露。类型相似的关联方交易,在不影响财务报表阅读者正确理解关联方交易对财务报表影响的情况下,可以合并披露。 ]EDCs?,
\xC#Zs[<
企业只有在提供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才能披露关联方交易是公平交易。 U-,s/VQ?
THK^u+~LM
7.会计政策及其变更 D97 vfC
&l_}yf"v
(1)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8+Gwv
SDU
fN<Y3^i"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 )_o^d>$da
e?O$`lf
(2)会计政策变更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②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G_3B(]`
Y;g\ @j
以下情形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①本期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②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S-7 C'dc
9p^gF2?k
(3)会计政策变更的核算。 D,=#SBJ :Z
mC(YO y
①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要求改变会计政策的同时,也规定了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处理办法,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相关会计规定执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要求改变会计政策的同时,没有规定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企业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追溯调整法,是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是指按照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的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应有金额与现有金额之间的差额。 h>!9N
dzG
ZUz7h^3@
在追溯调整法下,企业应当将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和列报前期披露的其他比较数据也应当一并调整,但确定该项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 }:J-o
`P:[.hRu
②为提供更可靠、更相关会计信息而变更会计政策的,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 ;7H^;+P
,zK E$
③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列报前期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当从可追溯调整的最早期间期初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 Co=Bq{GY
U+E9l?4R
如果变更会计政策后,在当期期初确定该项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各期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无论是属于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要求变更会计政策,还是为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而变更会计政策,都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 H5UF r,t
c"1Z,M;G
未来适用法,是指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应用于变更日及以后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或者在会计估计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确认会计估计变更影响数的方法。 R)isWw4
0&2`)W?9
(4)企业应在报表附注中与会计政策变更有关的如下内容: #ZnNJ\6
SdnO#J}{
①会计政策变更的性质、内容和原因,主要包括:对会计政策变更的阐述、会计政策变更的日期、变更前采用的会计政策、变更后采用的新会计政策以及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②当期和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调整金额,主要包括:采用追溯调整法时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会计政策变更对当期以及比较财务报表所列其他各期净损益的影响金额。③无法进行追溯调整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的时点、具体应用情况。 HRu;*3+%>F
I-Ut7W
8.会计估计及其变更 9 v8^uPA
d 79 2#Dc
(1)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企业据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或者由于取得了新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可能需要对会计估计进行修订。会计估计变更的依据应当真实、可靠。 )_4(
)#3
)24M?R@r
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 NN5Ejr,
w
$`w
(2)企业对会计估计变更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如会计估计的变更仅影响变更当期,有关估计变更的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予以确认;如会计估计的变更既影响变更当期又影响未来期间,有关估计变更的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予以确认。 puMbB9)
N|Xm{@C
在具体实务中,企业应正确划分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如企业难以对某项变更区分为会计政策变更或会计估计变更,则应当将其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并按会计估计变更的核算方法进行处理。 fd>&RbUp
Unb3
Gv#O
(3)企业应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与会计估计变更有关的如下内容:①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原因,主要包括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会计估计变更的日期以及会计估计变更的原因。②会计估计变更对当期和未来期间的影响数,主要包括会计估计变更对当期损益的影响金额、会计估计变更对其他项目的影响金额。③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不能确定的,披露这一事实和原因。 "Y- WY,H
'4Qsl~[Eh
9.前期差错更正 =]"I0G-s!
m_`%#$s}
(1)前期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下列两种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省略或错报:①编报前期财务报表时预期能够取得并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②前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 difX7)\
A&WC})H5
前期差错通常包括计算错误、应用会计政策错误、疏忽或曲解事实以及舞弊产生的影响以及存货、固定资产盘盈等。 L<Z,@q`
Sw5-^2x0'
(2)本期发现的会计差错,应当调整当期相关项目。对于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应当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调整事项进行处理。 S)4p'cUwq
(-&d0a9N
对于以前期间发生的非重要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应直接计入发现当期净损益,其他相关项目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应调整发现当期相关项目。 iJmzVR+
5wl;fL~e
对于前期发生的重要会计差错,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予以更正,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追溯重述法,是指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 Cz9MXb]B
dB0
UZirb
确定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可以从可追溯重述的最早期间开始调整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额,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也应当一并调整,也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 FC+h
\
2\gIjXX"
(3)企业应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与前期差错有关的下列信息:①前期差错的性质,包括重要会计差错的事项、原因和更正方法。②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更正金额,包括前期差错影响项目的名称、对净损益的影响金额以及对其他项目的影响金额。③无法进行追溯重述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对前期差错开始进行更正的时点、具体更正情况。 b>
k2@
&Vgpv#&Cfx
10.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6qT-
$b5
3~
(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有利或不利事项,包括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和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两类。 YgS,5::SU
X|ZAC!J5>
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指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批准财务报告报出的日期。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批准财务报告对外公布的日期,与实际对外公布日之间发生的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有关的事项,由此影响财务报告对外公布日期的,应以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再次批准财务报告对外公布的日期为截止日期。 ~{vB2
lmL$0{Yr
(2)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是指对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了新的或进一步证据的事项。 i27)c)\BM
O7uCTB+
调整事项的例子包括:①资产负债表日后诉讼案件结案,法院判决证实了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现时义务,需要调整原先确认的与该诉讼案件相关的预计负债,或确认一项新负债。②资产负债表日后取得确凿证据,表明某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发生了减值或者需要调整该项资产原先确认的减值金额。③资产负债表日后进一步确定了资产负债表目前购入资产的成本或售出资产的收入。④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现了财务报表舞弊或差错。 Y~UAE.
dh&>E
(3)企业发生的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应当调整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调整事项,应具体分别以下情况进行处理:①涉及损益的事项,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②涉及利润分配调整的事项,直接在"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核算。③不涉及损益以及利润分配的事项,调整相关科目。④通过上述账务处理后,还应同时调整财务报表相关项月的数字,包括:资产负债表日编制的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字(比较财务报表中应调整的相关项目的上年数);当期编制的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上年数;经过上述调整后,如果涉及报表附注内容的,还应当调整报表附注相关项目的数字, eR6vO5to
K{"hf:k
(4)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是指表明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情况的事项。企业发生的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不应当凋整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报表。 )4c?BCgy
fBv:
TC%
非调整事项的例子包括:①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重大诉讼、仲裁、承诺,,②资产负债表日后资产价格、税收政策、外汇汇率发生重大变化,③资产负债表日后因自然灾害导致资产发生重大损失④资产负债表日后发行股票和债券以及其他巨额举债,⑤资产负债表日后资本公积转增资本。⑥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巨额亏损。⑦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企业合并或处置子公司。 RgQs`aI
mdEl
CC0
(5)资产负债表口后,企业利润分配力。案中拟分配的以及经审议批准宦告发放的股利或利润,不确认为资产负债表日的负债,但应当在报表附注中单独披露。 PiCGZybCA
-V[x
q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表明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的,企业不应当在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编制财务报表。 af9KtX+
!@N?0@$/
十一、资产评估结果的会计处理 zR]!g|;f
|\G^:V[.
(一)考试目的 0\B{~1(^
M6Np!0
G
通过本部分的考试,了解考生对资产评估结果会计处理的熟悉情况。重点考察考生对哪些情形需按资产评估结果进行会计处理,企业以非货币资产对外投资时投出方和接受投资方的会计处理,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建的程序、国有企业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相关政策规定以及评估结果的会计处理,同一控制下和不同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不同会计处理、收购全部股权和部分股权时对资产评估结果的利用及其会计处理的掌握和熟悉程度。 p3{Ff5FZ
R*6B@<p,i
(二)基本要求
/7:+.#Ag`
YhS_ ,3E
1.掌握以下内客 L
G5_\sY!
<'SS IMr
(1)掌握对资产评估结果的利用形式及其会计处理的原则及方法; jC{KI!kPt
&);P|v`8
(2)掌握企业以非货币资产对外投资时投出方和接受投资方按照资产评估结果分别进行的会计处理; N
fG9a~
NRp
(3)掌握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时资产评估的会计核算; nhjT2Sl
G
:k'm^k
(4)掌握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的形式、股权设置及相关政策规定; AovBKB
$
ugE!EEy[^
(5)掌握同一控制下的食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不同会计处理。 voN~f>
ms&1P
2.熟悉以下内容 } e+`Kx
y
dIYf}7 P
资产评估增值的税务处理。 ]W`?0VwF
Y|Gp\
3.了解以下内容 Yv@n$W`:
-C3 [:g
资产评估相关的价值概念与会计计量的关系。 u;c
WIRG
NlKVl~_ C
(三)要点内容 {B4qeG5
"`4ky]
1.资产评估概述 3Ke6lV)uq
CEc(2q+%i
(1)资产评估价值类型一般包括公开市场价值和公开市场以外的价值。资产评估所采用的价值标准与会计计量属性有密切关系,资产评估价值是公允价值的一种取得方式。 ]S[?tn
L+<h5>6
(2)资产评估结果的法定效力包括两个方面:作为出资、折股和建账的重要依据;作为交易双方确定交易价格的参考依据。随着产权公开交易的增多,资产评估结果更多地作为交易双方确定交易底价的参考依据。 liH#=C8l*%
bp=r]nO
(3)资产评估会计处理应以评估所对应的经济行为的实现为前提;资产评估会计处理要以评估结果的有效为前提;资产评估结果的会计处理应以产权的完全变动或直接将资产评估结果作为入账的公允价格为前提;按资产评估结果进行会计处理时要考虑评估基准日后资产价值发生贬损和权属变更的情况。资产评估的会计处理与资产评估结果的利用形式有密切关系,可以直接以资产评估价值作为调账、建账的依据,也可以资产评估价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依据,还可以资产评估价值作为披露的依据。 seBmhe5qR
e(|Z<6
(4)资产评估结果的具体运用。 83t/\x,Q
/o 'lGvw
①《公司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公司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的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出资方式,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出资方式相同。根据这些规定,公司登记管理机关在办理以非货币财产作为新设公司或对已设立公司增资扩股时,一般直接使用评估值作为确定出资的依据,此时接受投资方需按评估结果建账;投出资产方需按评估结果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评估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营业外收入。 PS+~JwD Uc
W.jXO"pN
②《公司法》第九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条件。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条件。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公司变更前的债权、债务由变更后的公司承继。《公司法》第九十六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折合的实收股本总额不得高于公司净资产额。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为增加资奉公开发行股份时,应当依法办理。由此可见,有限责任公司依法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变更前后虽然企业性质不同但仍为-个可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不应改变原计价原则,资产评估结果不应进行账务调整,资产评估结果仅作为新老股东了解公司资产状况或公司价值时使用。 Y_+#|]=$B
111A e*U
③国有企业改制为公司制企业时,按照现行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需要根据资产评估结果折合为新设公司制企业的股本,此时需根据圈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复的股权设置方案调账或建立新账。 -mG`* 0
sg2% BkTI
④在资产转让中,若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时,一般以评估价值作为分摊单项固定资产价值的参考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八条规定,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各项固定资产公允价值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成本。 yxp
,)os:
^4^N} 7>5
(5)资产评估结果会计处理的方法,既可以采用沿用旧账法,也可以采用建立新账法,还可以直接作为公允价值的取得方式进行相关会计处理,或作为信息披露的依据。 #O\as~-
z06,$O
Yz
在沿用旧账法下,在公司设立日根据资产评估结果将评估增减值调整入账。对于评估基准日和公司设立日之问被评估资产发生变动的事项,需在建账日视该事项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进行调整。 _OuNX.yrG
B\)Te9k'
在建立新账法下,一般根据资产评估结果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复的折股方案进行会计处理。对于评估基准日和公司设它日之间发生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情况,为确保新设公司资本保全,则需在公司建账时进行调整。 3c3;8h$k
n{sk
如将资产评估结果作为公允价值的确立依据,应对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资产进行会计处理。 nM2<u[{gF
A?!RF7v
(6)与资产评估增值有关的税务问题,应采用综合调整或分项调整的方法分别进行会计处理。 W3/bM>1
:e;6oC*"q
2.以非货币资产对外投资时资产评估结果的会计处理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对非货币财产的出资,一般按照资产评估结果并经股东确认的价值作为对外投资和新设公司的注册资本。对投出方而言,资产评估价值高于账面价值时。一般以资产评估价值作为长期投资的计价依据,其与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营业外收入处理;若发生评估减值,其评估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支出。接受投资方按评估价值作为新设公司的相关资产和实收资本处理。当用非货币资产对已经存续的公司进行增资扩股时,其会计处理方法与上述原则相同。 #YE?&5t
Z,E$4Z
3.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建时资产评估的会计处理 FrXP"U}Y
J*$%d1
(1)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建的程序包括:确定改制方案;明晰产权;资产清查与审计;资产评估;确定改建形式;股权设置;土地使用权的处置;剥离资产的处理等。在规范改制过程中,严格确定交易管理、定价管理、转让价款管理;切实保护债权人利益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规范管理层收购。 iKJqMES
5 k3m"*
(2)对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企业,除遵循上述程序外,还应考虑资产处置时按规定职工安置费用从净资产中的预留。 ge
GhM>G
9AX}V6\+
(3)国有企业整体改建为公司制企业的会计处理国有企业整体改建股份有限公司一般沿用旧账册,公司的经营业绩仍是连续的,在按资产评估结果进行账务调整时,一般应注意以下问题: @GQfBV
|3
?8"*B^*Sh
①根据有关政府部门批复的股权管理方案确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本,即将评估基准日评估后的净资产按股权管理方案确定的股本记入股份有限公司"股本"科目,将评估后的净资产与股本的差额记入"资本公积"科目。 /ta}12Z
Lxv 4w
②将评估基准口与凋账目之问发生的被评估资产的处置、销售、折旧等,按评估基准日的评估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进行调整。企业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如果评估增值部分已按规定折成股份的,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应当按照评估后的固定资产原价计提折旧。 n*wQgC'vw
K%\r[NF
③若建账日发现评估基准日被评估资产发生明显减值,对资本保全有影响的,一般应由原产权所有者用现钿或其他资产补足,或用以后年度应分享的利润补足。 uo]xC+^
QTi@yT:
⑧在评估基准日与建账日之间发生的盈亏,一般应由原产权所有者享有或承担。 pS ](Emn`.
iv *$!\Cd
(4)国有企业分立式公司制改建会计处理。国有企业采取分立式改建为公司制企业时,一般需对与拟组建公司制企业无关的资产和业务进行剥离,并根据剥离调整情况编制拟组建公司制企业的申报财务报表。在国有企业改制的条件下,公司制企业设立后应按资产评估结果建账,其经营业绩应包括公司设立前模拟的业绩和公司设立后的经营业绩。 @NRN#~S,_]
w>^(w<~Y
①资产、负债的剥离调整。公司制企业应依据改制方案中确定的,划归公司制企业的各项资产和各项负债编制设立日的 K!&W} _@l
lTMY|{9
资产负债表。划归公司制企业的各项资产和各项负债,必须实际投入并具有合法的权属凭证或债务转移合同。 ZPG,o5`%
P>X[}
经注册会计师审定的基准日的资产及相关负债属于资产评估的范围,以评估后净资产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后作为出资折股的依据。 ?IHt T3'Rt
c.IUqin
②收入、费用的剥离调整。公司制企业应依据改制方案确定的公司业务范围,将原企业的收入及与之配比的费用按业务范围进行划分,确定列入公司制企业设立前各会计期间申报利润表的收入及费用。 @9HRGxJ=}
b},2A'X
(5)资产评估结果的会计处理。 8O
'bCBhv
rx gSQ+G_
①确立建账基准口,编制建账基准日的财务报表。以公司制企业设立日为公司制企业建账的基准日。但由于公司制企业设立前的生产经营活动仍在原企业进行,故在公司制企业建账前,要编制公司设立日原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截至公司设立口的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同时应按照与评估基准日剥离调整相同的口径编制公司制企业的模拟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该表的编制仍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z
(o01y
H@1'El\9
②公司制企业建立新账。公司制企业建账时,应按公司制企业建账目的模拟资产负债表、资产评估结果和财政部门批复的股权管理方案建立新账,将评估基准日各项资产及负债的价值增减额记入账内。但由于公司设立日和评估基准日不为同一日期,股权管理方案将评估基准日经评估后的净资产(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与评估增减值)折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本,评估基准日至公司设立日之间实现的利润应由原产权所有者享有,亏损则由原产权所有者承担并承担;评估基准日和公司设立日之间资产价值的贬损均由原产权所有者承担。 qS/}aDk&
))|d~m
③评估基准日至公司设立日按评估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调整。由于公司制企业的股本依据评估后的净资产折股形成,对进入公司制企业的固定资产按评估后固定资产原价补提折并相应调整股份有限公司的"未分配利润"科目。 8c)GUx
H%vfRl3rB
④评估基准日至建账日发生资产价值增减变化的处理。对于已经发生变化的资产评估增减值采用追溯调整法,即按资产变化方向调整。
N<:c*X
rzAf {2
⑤评估调账后净资产补足问题。评估调账后如净资产不足评估报告确定的评估后净资产总额的,即"未分配利润"为负数时,则需原产权所有者用货币资金或其他资产对股份公司出资不足补齐。 ?uSoJM`wa!
1 Q(KZI
⑥编制建账日评估调账后的公司制企业资产负债表,该报表应作为公司制企业设立时的基本财务状况。 HqW /
agx8 *x
⑦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按评估结果建账后,仍需按会计准则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确定是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IAH"vHM
f%o[eW#
4.企业并购时资产评估的会计处理 M=Ze)X\E*'
zX_F+"]THt
(1)企、世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或发行股份面值总额)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Hh^ "c}
Ow/,pC >V
(2)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公司购买其他企、世的全部股权时,被购买企业保留法人资格的,被购买企业可以按照评估确认的价值调账;被购买企业丧失法人资格的,公司应按被购买企业评估确认后的价值入账。
^^"zjl*^
BrE#.g Jq
(3)公司购买其他企业的部分股权时,且这种购买行为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行为,被购买企业的账面价值应当保持不变,此时评估价值一般作为交易双方确定股权定价的参考依据。但对合并方而言,首先应根据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确定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若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已确认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应按其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应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中属于本企业的部分,分别作增加"应付股利"和"投资收益"处理;属于被投资单位在取得投资前实现净利润的分配额,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