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持有至到期投资 t T-]Vj.
"%f>/k;!h.
[经典例题] +Ya-h~7;g#
A*E4hop[
正保公司于2008年1月1日购入中原公司发行的2年期债券,支付价款41 486万元,债券面值40 000万元,每半年付息一次,到期还本。合同约定债券发行方中原公司在遇到特定情况下可以将债券赎回,且不需要为赎回支付额外款项。甲公司在购买时预计发行方不会提前赎回,并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该债券票面利率8%,实际利率6%,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则甲公司2009年6月30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为( )万元。 MM'<uy
A.40764.50 B.41130.58 C.40387.43 D.41600 _tjFb_}Q
bL0+v@(r
9D<^)ShY
[例题答案] ^~BJu#uVyy
M?
nnpO
t"0~2R6
i
[例题答案]C aOYd"S}u
[答案解析] _LK>3Sqd
(1)2008年1月1日: 2"__jp:(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40 000 ,nHz~Xi1t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 486 7/*;rT
贷:银行存款 41 486 `=-}S+
2008年6月30日: X/7: *
借:应收利息 1600(40 000×8%/2) B.Xm*adBT
贷:投资收益 1 244.58(41 1486×6%/2) U4N
S.`V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55.42 L~mL9[( ,
借:银行存款 1600 w-\fCp )
贷:应收利息 1600 ;V@}
oD+
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41 486+1 244.58-1 600=41130.58(万元) ._FgQ``PL
(2)2008年12月31日: U_VD* F4Bv
借:应收利息 1 600(40 000×8%/2) ww\/$ |
贷:投资收益 1 233.92(4 1130.58×6%/2) #=O0-si]P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66.08 Ix *KL=MG
借:银行存款 1600 m
贷:应收利息 1600 ~{5%~8h.0r
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41 130.58+1 233.92-1600=40 764.50(万元) /`s^.Xh
(3)2009年6月30日: UBU(@T(
借:应收利息 1 600(40 000×8%/2) gdT^QM:y4$
贷:投资收益 1 222.93(40 764.50×6%/2) 6]rrj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77.07 pp{);
借:银行存款 1600 eQ9x l
贷:应收利息 1600 G*"N}M1)
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40 764.50+1 222.93-1600=40 387.43(万元) kb%W3c9HO
(4)2009年12月31日: qp{NRNkQ
借:应收利息 1 600(40 000×8%/2) )>[(HxvfJU
贷:投资收益 1212.57(倒挤) %
^5$=w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87.43(1486-355.42-366.08-377.07) Me`"@{r|#
借:银行存款 1600 `8y &
贷:应收利息 1600 Mys;Il"
借:银行存款 40000 Yd<~]aXM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40000 eq@ v2o7
Y]Fq)-
A?7%q^;
E
[例题总结与延伸] NA3yd^sr
4\$Ze0tv
J]~fv9~
P
因为在计算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实际利率时,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问题,即在题目中的利息是半年付,还是在整年付,是分期付息还是一次还本付息,利息收到的时间不同产生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做题时一定要审清题目的付息方式。 #qn)Nq(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对于投资者而言,债券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即期初摊余成本;对于债券发行方而言,期初摊余成本意味着自己实际承担着多少债务。对于双方来说,实际利率和票胬什灰恢率保砻嫔系南纸鹆魅牖蛄鞒觯锤萜泵胬始扑愕挠κ绽⒒蛴Ω独ⅲ旧聿⒉皇撬绞导实玫降氖找婊虺械5姆延茫导世史ㄌ媒饩隽苏飧鑫侍狻?br> 实际利率法下根据期初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得出的金额即为债务人应该确认的财务费用,同样,它也是投资者应该确认的投资收益。在债券市场上,这个投资收益是要形成债券的公允价值的,也就是债券必需要反应投资者应得的报酬率,因此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增加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形成了现金流入,那么对于债券来说就是公允价值的下降,这个下降同时也反应了投资者的风险要求,现金流入等量的降低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公允价值。另外如果债券发生了减值损失,说明债券的摊余成本大于其公允价值,此时要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减至公允价值的水平。综上,因此期末的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现金流入(面值×票面利率)-已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 *e8V4P
实际利率法摊销就是上面的思路,当实际利率大于票面利率时,人们宁愿把资金存入银行或进行其他投资,而不愿购买债券,从而债券的发行受阻,发行方只能折价发行,折价的金额作为发行方将来少付利息的代价和投资方少收到的利息部分的补偿;同理,当实际利率小于票面利率时,人们争相购买该债券,债券供不应求,发行方适当提高发行价(即溢价发行)也仍然有人购买,此时溢价的金额作为发行方将来要多付出利息的补偿和投资方将来多收到的利息部分的代价。实际利率法就是目的就是将溢价和折价金额在持有期间逐期确认调整投资方的收益和发行方的费用。 =Q|}7g8o
实际利率法的运用在后面章节中还会出现,主要体现在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的摊销,以及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购买或者出售产品涉及到的未确认融资费用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摊销,它们在原理上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的摊销的原理是一致的,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角度来理解: _c(=>
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付债券的摊销可以将摊余成本理解为本金,而每期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可以理解为包含了本金和利息两部分。因此,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现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其中“现金流入-实际利息”可以理解为本期收回的本金;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其中“支付利息-实际利息”可以理解为清偿的本金。 l+N?:E$5=%
而未实现融资收益和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原理是类似的,未确认融资费用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未实现融资收益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这很好理解,长期应付款和长期应收款的余额理解为本利和,而未确认融资费用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理解为利息,所以用“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或“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就是本金的期初余额,然后用本金×实际利率,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因此,从本质上说,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原理是相通的,掌握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处理,之后的贷款、应付债券、融资租赁、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购买或销售商品涉及到的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处理就迎刃而解了。 jOuv\$
ivagS\Q
[知识点理解与总结] @O3w4Zs
t|y4kM
1.持有至到期投资主要是债权性投资,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J-QQ!qa0
2.实际利率的计算由于涉及到财务管理的知识,做一般了解,比如债券的面值为1000万元,5年期按年支付利息,本金最后一次支付,票面利率10%,购买价格为900万元,交易费用为50万元,实际利率为r,则期初摊余成本=950=1000×10%×(P/A,r,5)+1000×(P/F,r,5),即: .xk<7^ZD
100/(1+r)+100/(1+r)^2+100/(1+r)^3+100/(1+r)^4+100/(1+r)^5+1000/(1+r)^5=950 IIu3mXAw
采用插值法,设r=11%,代入上式,则期初摊余成本=963.04; oqY?#p/
设r=12%,代入上式,则期初摊余成本=927.9,则: q%y_<Fw#E
(11%-r)/(11%-12%)=(963.04-950)/(963.04-927.9) ag+ML1#)
可以计算出企业的实际利率r=11%-(963.04-950)/(963.04-927.9)*(11%-12%)=11.371% tL).f:?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000 siG?Sd_2
贷:银行存款 950 lGM3?AN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0 $}
F]pa[
3.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在分期还本的方式下,摊余成本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调整折现率,不调整期初摊余成本;另一种是调整期初摊余成本,不调整实际利率。从理论上来讲,调整实际利率是更加合理的,因为未来现金流量发生了变化,相应地风险水平也发生了变化,那么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调整折现率是比较合适的处理方式。教材中的处理方法是假定实际利率不变而调整期初摊余成本,主要考虑到调整实际利率计算比较烦琐,但这种处理思路本身是与实际不符,考试时候调整摊余成本的思路比较容易一些。
K8+b\k4E
4.摊余成本的计算: b\+|g9Tm
(1)持有至到期投资为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投资: M"FAUqz`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金)+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现金流入(面值×票面利率)-已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 P! 3$RO
(2)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投资: Pw7'6W1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金)+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已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 }3*h`(Bv7
5.持有至到期投资期末发生减值迹象的时候要进行减值测试,发生减值时: +
zrwz\
借:资产减值损失(账面价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Sx ~_p3_5U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LYQZ*F
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的价值已经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减值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原已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转回,计入当期损益: RSi0IfG5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o|}%pc3
贷:资产减值损失 7]^ }
6.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转换: R5i8cjKZ?w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债券面值) GHlra^
——公允价值变动(债券公允价值与面值的差额,或贷记) g
764wl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债券面值) lt$797
——利息调整(该明细科目余额,或借记) ft*0?2N~
——应计利息(或借记) 3Mcz9exY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债券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或借记) >4VU
债券公允价值与面值的差额应该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明细科目存在争议,准则也没有明确,以上处理是徐老师的观点。 -'N#@Wdr
注:上述贷方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应当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_F*w
,b$8
借:资本公积——其资本公积 ,G:4H%?
贷:投资收益 b{ozt\: M
?dmMGm0T9
B~aOs>1
S]
[容易犯错的地方] EGDE4n5>I
:aqh8b
v
w2,T.3DT
关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实际利率法摊销,需要区分是一次还本付息,还是分期付息、到期还本两种付息方式。两种计算方法的原理是一致的,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金)+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现金流入(面值×票面利率)-已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如果是一次还本付息,现金流入为零,所以期末摊余成本的计算不考虑现金流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