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参加工作时在财会部门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平时部门里的同事都在工作不忙的时候看书学习考试,有考初级或中级职称的,也有考CPA的,还有同一年报考职称和CPA的。平时大家也都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有一位三十几岁负责资产核算的会计是大家公认的答疑老师,每次解答都能让提问者豁然开朗,而且这位资产会计业务水平也极好。但那一年CPA成绩出来后,奇怪的是报考的同事或多或少都通过了几门,唯有这位资产会计一门也没过。我奇怪地问一个考过了的会计,她反而不以为然地劝我:“要想考什么证书趁早考,越不懂实务越容易通过,等实务精进以后就过不去了。” VVSt,/S O
D-{*3?x
果然,在以后的工作中发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常见业务好的人考不过,考过的人业务不强。当然工作能力与考试能力都不强的例子更多,但业务能力与考证能力双强的可谓凤毛麟角。我的第一个下属是四大某家的高级审计员,她也是利用职业断档期才考过CPA,她告诉我她在事务所的同事里有连续考七八年的人,在CPA五年限期的要求下几乎是轮流考轮流作废;又听一个从我公司跳去普华永道做审计的同事说她要准备从普华永道辞职了,原因是几年考不过CPA,在那年月普华永道的政策是考不过CPA不能升经理,为了挽留人才还为那些没考过CPA但业务出众的员工单独设置了副经理的级别,除了没有CPA资格补贴其余薪酬和责任与经理无异。 lW|=rq-|
iKo2bC:.&
我不否认CPA知识体系对提高财会人员专业见解的高度有很大帮助,然而从那时起我已经放弃它了,04年后再也没报考过。因为我认为,一个国家的CPA类证书如果连众多审计执业者都考不过,至少说明它的考试导向是有问题的。记得我又一次参加国际会计准则的培训,班里有一名学员这样形容CPA的学习考试过程:“如同把你装在麻袋里暴打一顿,然后把你放出来,马上让你回答哪是北。” 又记得在刚做会计时参加过一个英语会计培训,讲课的那位常年在国外的教师在说起众多洋会计证书时告诉我们,不论什么职业的考试,全世界所有国家中都属中国的最难。所以莫说CPA,中国现行的很多考试都是唯分数线至上,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应试文化”也是基于这样的价值判断标准发展起来的,以至于现在国际上都承认中国的学生最会考试。 4E.9CjN1>
2|bt"y-5r
应试文化容易培养钻研考试大纲的精神、发现和总结考试技巧的兴趣、希望“速成”的功利心,以及“通过”后挤进“少数人”阶层的自豪感,但并不能很好地培育出对学科知识本身的研读理解,即使不是为了将书本上的知识用在实务工作中,在会计准则和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层面,这种应试文化也不利于在学界倡导严谨的治学之风。这实在是让人悲哀得紧。 <
?B3^z$
;'{7wr|9
我不是说所有人都在考证热潮中不求甚解,至少我以前在所有考证的学习中都兼顾研读知识汲取养分与练习应试技巧通过考试,尽管需要以拖延通过时间甚至脱产考试为代价(毕竟,越懂实务就越考不过的真理确实存在着~)。所以我本人倾向考美国的财会证书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美国无论是学校的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让人感到强调涉猎与“通读”的特点:一门学科的教材并不重要(据说美国大学的教材很贵,有的学生经常不买),要经常泡图书馆看一堆参考书,但最后考试的难度就是那么回事。 /HRKw
D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