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级部门、二级预算单位的审计,暴露出一些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 0eY$K7
U
;L.@4b[lP
pX
]K-
-:(,<Jt<
1.隐瞒收入。如一家单位在没有实际支付款项的情况下,虚列项目支出89.2万元。另有多家单位通过将收入挂账等方式隐瞒收入731万元、虚列预算支出179.2万元。 Rt{qbM|b&
b'`8$;MII
k WYjqv
2.“账外账”。如某机关所属部分单位2001年以来收取的无线电检测收入、国有资产租赁收入共151.2万元,未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某行业协会将2006年初收回的22万元投资款一直以个人名义存入银行至今。 zm rQ7(y
=BpX;n<
ou6|;*>d
3.挪用、挤占专项资金。如省粮科所、裕丰公司将财政拨入的两项专款110万元转入省粮油科技开发公司用于粮油检测中心工程建设;省粮油产品质检站虚列房租费和检测设备采购支出,将专项资金结余176万元予以冲销。省社科联挤占、截留专项资金174.7万元。省环保局及所属单位基本支出挤占项目经费633.9万元。 %7q,[g8
UahFs
SlvQ)jw%
4.违规收费。如两单位未办理收费许可证收取费用234.2万元。 RrSo`q-h+
“做假账”也屡见不鲜。自2004年11月起,徽商集团原主要负责人多次召集有关人员,通过修改以前年度会计记录、拆除和伪造原始单据及直接调整会计科目等手法,掩盖期货证券投资损失;集团下属某公司在电子账簿中设置多个账套,以应对不同类型的检查。 7>`QX%
在预算审计中,审计人员还发现一些部门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和非税收入管理;一些部门存在预算不细化、资金拨付不及时或项目资金结转等问题;部分单位财务管理不严,财务管理混乱。对发现的问题,省审计厅将依法提出处理意见,要求限时予以纠正。问责制度有待确立 B3uv>\
隐瞒收入、“账外账”、挪用与挤占专项资金、违规收费等违法违纪行为,为何成为年年审、年年犯的顽症?
#LEK?]y
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不强,是屡审屡犯的重要原因。 “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所有的开支部门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预算,无权更改和擅自调整。 `-S6g^Y
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部门领导错误地认为钱到了部门之后,部门就有了自主权,怎么分配,怎么调整,完全由部门自行决定。因此,在预算执行中,调整和变更预算频繁发生。 :|xV}
审计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各单位领导都明白“高压线”是千万不能碰的,比如扶贫资金、救灾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等,属于人民群众的保命钱,没人敢挪用。但除此以外,挪用其他一些专项资金的现象就并不鲜见了。有人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钱没有装到个人腰包里,就不可能有事。 Kl~jcq&z
责任追究制度未能真正确立起来,是违法违纪行为屡审屡犯的另一重要原因。在审计中发现的各种违法行为,未能严格按照 《审计法》、《预算法》、《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受到处理,并且未依法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