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利率法的理解 D{7w!z
al^!,ykc
实际利率法基本上贯串了整本教材,在多个章节中都有用到,比如第三章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利息调整的摊销,第六章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固定资产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第十章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的摊销,第十二章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摊销,第二十二章承租人融资租赁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出租人融资租赁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摊销。 gBw^,)Q{0Y
_F(P*[[&
我们先从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的摊销讲起。 @R6 ttx
h1D?=M\9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对于投资者而言,债券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即期初摊余成本;对于债券发行方而言,期初摊余成本意味着自己实际承担着多少债务。对于双方来说,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不一致时,表面上的现金流入或流出,即根据面值乘以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或应付利息,本身并不是双方实际得到的收益或承担的费用,而实际利率法摊销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9(_{
`2R8
3z =^(Y
实际利率法的原理是用财务管理中的资金时间价值为基础的,出题人在设计一道题目时,首先会将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得出现值,这个现值就是投资者购买债券实际支付的价款,比如近期我在徐氏军团“每日一练”中设计的一道题目,如下: I[Ic$ta
!X^Ce)1K
例题:计算题 B;#J"6w
s95F#>dr
正保公司于2008年1月1日购入中原公司发行的2年期债券,支付价款41 486万元,债券面值40 000万元,每半年付息一次,到期还本。合同约定债券发行方中原公司在遇到特定情况下可以将债券赎回,且不需要为赎回支付额外款项。甲公司在购买时预计发行方不会提前赎回,并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该债券票面利率8%,实际利率6%,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则甲公司2009年6月30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为( )万元。 4mYCSu14:`
vsyWm.E
A.40764.50 B.41130.58 C.40387.43 D.41600
;/O#4]2*
" {dek
答案:C Rd&9E
s'HD{W`
解析:
m]Y;c_DO:
利息调整分摊表 5p"BD'^:
-.I4-6~
[3/VCYje
*A}WP_Z
Q
(1)2008年1月1日: QrYa%D+
rfcN/:k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40 000 ub:l
y0;t
C}}/)BYi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 486 -#:zsu
^c}J,tZ]
贷:银行存款 41 486 a>mMvc"
6cS>bl
2008年6月30日: F3U` ueP
BzJ;%ywS
借:应收利息 1600(40 000×8%/2) <v
0*]NiX
P1>AOH2yG
贷:投资收益 1 244.58(41 1486×6%/2) AC%JC+
Bn?V9TEoO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55.42 P A;6$vqX
.10y0FL4
借:银行存款 1600 |Bo .4lX
+JyUe
贷:应收利息 1600 n| !@1sd
{jKI^aC<[
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41 486+1 244.58-1 600=41130.58(万元) D1s4`V -
H U+ I
(2)2008年12月31日: G'z{b$?/[
}CGSEr4'w~
借:应收利息 1 600(40 000×8%/2) ;az5ZsvN
D
\6I+K"
贷:投资收益 1 233.92(4 1130.58×6%/2) d'
>>E
hc
Cp,b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66.08 RD,5AShP
s,]%dG!
借:银行存款 1600 zy'D!db`Z
q%YV$$c
贷:应收利息 1600 z;\d L
v4/-b4ET
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41 130.58+1 233.92-1600=40 764.50(万元) U977#MXf
~ Hy,
7
(3)2009年6月30日: @Yw,nQE)b
cgu~
借:应收利息 1 600(40 000×8%/2) 4-GXmC
[/M^[p
贷:投资收益 1 222.93(40 764.50×6%/2) F/c$v
+UN <Zp7I/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77.07 24c ek
\00DqL(Oj`
借:银行存款 1600 eJCjJ)
u"xJjS
贷:应收利息 1600 ,"0)6=AE
#K\?E.9h
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40 764.50+1 222.93-1600=40 387.43(万元) |]=2 }%1w
Bf`9V713
(4)2009年12月31日: UYP9c}_,4
yL4 T
借:应收利息 1 600(40 000×8%/2) _,74)l1
!5@_j,lW(
贷:投资收益 1212.57(倒挤) ykg# {9+
e-hjC6Q U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87.43(1486-355.42-366.08-377.07) ?L)
!pP]
<+j)P4O4
借:银行存款 1600 G2{O9
?(6m VyIe
贷:应收利息 1600 K0+.q?8D|
\VMD$zZx
借:银行存款 40000 qSCv )S(
L)QE`24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40000 #:x4DvDkR
I&|f'pn^<
这个题目中“支付价款41486万元”这个金额是怎么确定下来的?它实际上就是未来现金流量折现计算的结果,本题的未来现金流量是每半年收到的利息40000*8%*1/2=1600万元,以及最后一期收到的本金40000万元,将这些现金流量折现:1600/(1+3%)+1600/(1+3%)^2+1600/(1+3%)^3+1600/(1+3%)^4+40000/(1+3%)^4=41486.84(万元),即支付的价款41486元,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是每半年付息一次,而题目中给出的利率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是年利率,所以折现的期数为4期,利率为半年的利率3%.说明这些目的是想告诉大家,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实际上是折现的反向处理。 Uh1NO&i.W
YZ$ZcfXDW
实际利率法下根据期初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得出的金额即为债务人应该确认的财务费用,同样,它也是投资者应该确认的投资收益。在债券市场上,这个投资收益是要形成债券的公允价值的,也就是债券必需要反应投资者应得的报酬率,因此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增加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形成了现金流入,那么对于债券来说就是公允价值的下降,这个下降同时也反应了投资者的风险要求,现金流入等量的降低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公允价值。另外如果债券发生了减值损失,说明债券的摊余成本大于其公允价值,此时要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减至公允价值的水平。综上,因此期末的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现金流入(面值×票面利率)-已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 zQ6p+R7D
M6r^L6$N
实际利率法摊销就是上面的思路,当实际利率大于票面利率时,人们宁愿把资金存入银行或进行其他投资,而不愿购买债券,从而债券的发行受阻,发行方只能折价发行,折价的金额作为发行方将来少付利息的代价和投资方少收到的利息部分的补偿;同理,当实际利率小于票面利率时,人们争相购买该债券,债券供不应求,发行方适当提高发行价(即溢价发行)也仍然有人购买,此时溢价的金额作为发行方将来要多付出利息的补偿和投资方将来多收到的利息部分的代价。实际利率法就是目的就是将溢价和折价金额在持有期间逐期确认调整投资方的收益和发行方的费用。 CI:^\-z
%?C8mA'w
对于前面提到的应付债券利息调整、未确认融资费用、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摊销,我们比照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的摊销思路来理解: s
MN*RKer
o\otgyoh
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付债券的摊销可以将摊余成本理解为本金,而每期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可以理解为包含了本金和利息两部分。因此,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现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其中“现金流入-实际利息”可以理解为本期收回的本金;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其中“支付利息-实际利息”可以理解为清偿的本金。 i`(^[h
?;
3VnQnd E
而未实现融资收益和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原理是类似的,未确认融资费用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未实现融资收益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这很好理解,长期应付款和长期应收款的余额理解为本利和,而未确认融资费用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理解为利息,所以用“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或“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就是本金的期初余额,然后用本金×实际利率,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因此,从本质上说,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原理是相通的,掌握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处理,之后的贷款、应付债券、融资租赁、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购买或销售商品涉及到的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处理就迎刃而解了。 6(|d|Si *c
d@0Kr5_
识记要点: w@\vHH.;V
!}+tdT(y
①实际利率法摊销是折现的反向处理。 XZNY4/25G
Y<"7x#AB!
②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现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HBE.F&C88
_/* U2.xS
③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1q4"tv|
Kf
Coe[Vv
④未确认融资费用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 I:V0Xxz5t
8x{B~_~
⑤未实现融资收益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 S\6[EQ65
)QagS.L{z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概述 @.$Xv>Jt$
@XD+' {]
有至到期投资扣除已处置或重分类的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3=Ec"
1=7jz]t
例如,某企业在2007年将某项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出售了一部分,且重分类或出售部分的金额相对于该企业没有重分类或出售之前全部持有至到期投资总额比例较大,那么该企业应当将剩余的其他持有至到期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且在2008年和2009年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内不能将任何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注意:这是惩罚性规定)。但教材上注明了例外的情况,要注意理解这些内容。 e}VBRvr
2O"P2(1}v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 kU-t7'?4
:4S%'d7
(1)初始计量: -F"QEL#
v4miU;|\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面值) Z|9u]xL
e6B{QP#jq
——利息调整 (差额,或贷记) W>(/ bX
4Tc&IwR
应收利息(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MF3b{|Z
Cd79 tu|
贷:银行存款 (实际支付的金额) |sZ!
Uawpfgc}
(2)后续计量: Sw`RBN[ yo
lDC$F N
1)资产负债表日,计提债券利息: h0oMTiA
R:JX<Ba
①持有至到期投资为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 LWsP ya
:f5s4N
借: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dMqe\o%!
+bK.NcS
贷: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oBq 49u1
'evj,zFhW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或借记) E Uar
/
MC((M,3L
此时,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金)-[现金流入(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已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这里可以将期初摊余成本理解为本金,而每期的现金流入可以理解为包含了本金和利息两部分,其中“现金流入-实际利息”可以理解为本期收回的本金。 '/Bidb?
/:6Wzj
②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投资: ;?}l
D9mz9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LIU}a5
?T_3n:
贷: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yY6rI;:
_ 7PMmW@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或借记) t#nn@Yf
8;y&Pb~)
此时,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金)+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已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因为是一次还本付息,所以此时的现金流入为0,则实际利息增加期末摊余成本。
o
47r<>t
"x941}
③发生减值时: `6y{.
$ z
-S,ln
借:资产减值损失(账面价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k@J"|a
p5O",3,A4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 y!QXj
M@P1, Y
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的价值已经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减值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原已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转回,计入当期损益:
%dErnc$
cH<q:OYi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TcvA
2nb:)
贷:资产减值损失 Hv]7e|
(qn2
xrV
2)处置持有至到期投资: <]C$xp<2
.yT8NTu~0j
借:银行存款(实际收到的价款) T9 <2A1
~9F
,%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a</D_6
6
]maYUKqv}'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账面余额) 4GG>!@|
o!Ev;'D
——利息调整(账面余额)(或借记) H9 C9P17
7z\m;
1
——应计利息(账面余额) jNwjK0?
41#w
|L
\
投资收益(差额,或借记) Md)zEj`\
<";,GaZQ
(3)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转换: GN#<
yv$av
xE}VTHFo'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债券面值) wn
Y$fT9
|o'Q62`%}
——公允价值变动(公允价值与债券面值的差额,或贷记) }],Z;:
K|C^l;M6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债券面值) syx\gz
%xwIt~
Y
——利息调整(该明细而科目余额,或借记) kE.x+2
$&|y<Y=
——应计利息(或借记) nfb]VN~(
3`O?16O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或借记) 7;.xc{
g#NZ ,~
注:上述贷方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应当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6,1b=2G
{^{p,9
借:资本公积——其资本公积 #6+FY+/
:J}
t&t
贷:投资收益 UX`]k{Mz
* v8Ts
例题:单选题 "HD+rmUEH
-B#yy]8
甲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1月1日以20420万元购入乙公司发行的面值总额为20000万元的公司债券确认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该债券系5年期,按年付息,票面年利率为6%,实际利率5.515%,甲公司对债券的溢折价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2008年12月31日应确认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为( )。 %zC[KE*~
nmlPX7!{$
A.20420 B.20346.16 C.20268.25 D.20186.05 [答案]C oq-<ob
qo+N,x9o
解析:2007年末摊余成本=20420+20420×5.515%-20000×6%=20346.16(万元) HhA -[p
kH*P n'
2008年末摊余成本=20346.16+20346.16×5.515%-20000×6%=20268.25(万元) =U
OLT>!
Kzy/9
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单选题类型。 n<Svwa}
D0Z\Vvy
三、注意的地方 [#" =yzR<3
L+B?~_*
关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实际利率法摊销,需要区分是一次还本付息,还是分期付息、到期还本两种付息方式。两种计算方法的原理是一致的,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金)+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现金流入(面值×票面利率)-已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如果是一次还本付息,现金流入为零,所以期末摊余成本的计算不考虑现金流入即可。 ZA~Z1Mro#"
^x*nq3^h\
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在分期还本的方式下,摊余成本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调整折现率,不调整期初摊余成本;另一种是调整期初摊余成本,不调整实际利率。从理论上来讲,调整实际利率是更加合理的,因为未来现金流量发生了变化,相应地风险水平也发生了变化,那么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调整折现率是比较合适的处理方式。教材中的处理方法是假定实际利率不变而调整期初摊余成本,主要考虑到调整实际利率计算比较烦琐,但这种处理思路本身是与实际不符,考试时候调整摊余成本的思路比较容易一些。 z!=
P@b
g}&hl"j
实际利率的计算由于涉及到财务管理的知识,做一般了解,比如债券的面值为1000万元,5年期按年支付利息,本金最后一次支付,票面利率10%,购买价格为900万元,交易费用为50万元,实际利率为r,则期初摊余成本=950=1000×10%×(P/A,r,5)+1000×(P/F,r,5),即: -@^Zq}
v/uO&iQw5
100/(1+r)+100/(1+r)^2+100/(1+r)^3+100/(1+r)^4+100/(1+r)^5+1000/(1+r)^5=950 fQWI
w
HDM<w+ZxX
采用插值法,设r=11%,代入上式,则期初摊余成本=963.04; :&}odx!-!C
l>lW]W
设r=12%,代入上式,则期初摊余成本=927.9,则: s30
O@M))
y<W8Q<9
(11%-r)/(11%-12%)=(963.04-950)/(963.04-927.9) hlvt$Jwq
Xog/O i
可以计算出企业的实际利率r=11%-(963.04-950)/(963.04-927.9)*(11%-12%)=11.371% <Y
4:'L6
g*\/N,"z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000贷:银行存款 950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0 lM\LN^f5*
.=9s1~]
识记要点: ocwG7J\W
c- $Gpa}M
①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进行计量; mIZwAKo
)j6eE+gF
②持有至到期投资按照债券的公允价值和交易费用之和入账,其中交易费用在“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核算。 y-?>*fNo
~>G]_H]?
③持有至到期投资转换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1,2EhfX|s
(%ew604X
④处置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售价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