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会计资产减值充分体现了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其作为现代财务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并影响以此信息为基础的重大决策。本文以我国会计资产减值现状为基础,简要阐述了目前我国会计资产减值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 ZkSlztL)Tr
关键词: 会计资产减值 新会计准则 问题 对策 $i;%n1VBg
一、引言 Z.ky=vCt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会计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并具有向国际靠拢的趋势。由于经济环境中的某些不确定因素,企业资产的可回收价值往往低于账面价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资产减值问题,它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会计制度规范的热点问题之一,并更受到各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我国企业界“高估资产”现象长期普遍存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虚夸资产和利润不仅会损害潜在投资人的利益,从长远来看,也会影响管理层的某些决策进而影响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使其准确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有必要对资产减值进行确认以对企业账面价值进行合理调整。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会计资产减值核算做出了相关规定,使我国资产减值政策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某些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利润操纵行为,但总的来说我国会计资产减值还处于起步阶段,新制度下的会计资产减值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和企业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加快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步伐,并加强市场的监管力度,使会计资产减值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w}2
'P'T
二、资产减值概述 3dTz$s/[
(一)会计资产减值的含义 Ko|nF-r_
会计资产减值,是指资产未来可能流入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低于该资产现有的账面价值,而在会计上对资产的减值状况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核算,其实质是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账面价值大于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 <k+dJ=f
(二)资产减值认定的一般标准 Mj|\LF +
1.永久性标准 5ro^<P0f**
永久性的资产减值,即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恢复的资产减值。 #`?B:
2.可能性标准 q' fZA;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08'+\~:b
(1)账面价值“很可能”不能全部收回,这种情况下应该确认; ZxFRE#y~2
(2)账面价值“可能”不能全部收回,这种情况应当披露; .zZee,kM
(3)账面价值“极小可能”不能全部收回,这种情况可以不确认也不披露。 U@T"teGBA
3.经济性标准 p#go<Y#
经济性标准是指只要资产发生减值就应当予以确认,确认和计量采用相同的基础。 dZ
K/v
我国对于资产减值的认定标准是以经济标准为主的综合考虑。 LVP2jTz
(三)资产可收回金额 agp`<1h9
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二者只要有一项超过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 QH7"' u6
三、会计资产减值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P|%uB'|H
资产减值的最初设置是基于谨慎性原则,为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但长期以来,会计资产减值都没有完全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目前,我国会计资产减值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H0r@dn
(一)资产减值准备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 &c>%E%!"
首先,资产减值的确认基础比较困难。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正式记录或列入一个主体财务报表的过程,对资产减值准备,我国采用经济性标准,即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就予以确认。目前,我国资产减值准备按两个基础确认,一是按单项计提;二是难以按单项计提时,按资产组计提。“资产组”是资产减值准则中引入的一个全新概念,其认定被确认为“应当以资产以及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从我国企业实际管理水平来看,尤其是与“资产组”相适应所必要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平还不够,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缺少相应经验,导致资产组相关规定的实施具有一定困难。此外,对于资产组的划分标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这也将直接影响资产减值准备是否应该计提的问题。资产减值的确认方式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结果。 !tJQ75Hwv
第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标准多样。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应当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和不能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至于实际操作中如何计提、以何种比例计提,则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判断决定,这就导致计提的真实合理性难以得到保证。 1fUg
最后,逐项确认和计量不易实现。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资产减值准备要逐项确认和计量。企业资产种类繁多,对会计人员来说,要对成千上万中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可回收金额逐一确认和计量,实属不易。 f9ux+XQk9
(二)相关制度不完善 cBZ$$$v\#
市场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在不断完善,相应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尽管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专门列出一节来对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披露及相关内容作了规定,这在规范市场秩序及企业经营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现行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对短期投资和应收款项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不够具体,其计提减值准备的会计政策可选择性太大;企业会计资产减值核算方面的规定不够全面;制度规定企业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但对什么样的企业采用何种方法或什么行业、规模的企业采用何种方法并未加以具体规范;相关会计人员的自律性较差;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某些利润调控行为等。这些都是由于新会计制度对具体细则及操作程序的规定不够明确造成的,表面上看,这似乎给企业一定的选择机动性,但同时也为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不真实提供了更多可能。 c&me=WD
(三)资产减值准备成为企业利润调节工具 Is57)(^.-
资产减值准备的最初用意是挤干资产中的水分,以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有用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某些上市公司却利用其进行利润操纵。其主要方式如下:一是不提或少提减值准备。其最大的目的就是使利润看起来较高,以便吸引潜在投资人的资金。我国的很多企业的存货、在建工程、长期投资及无形资产等项目存在余额,但当期却不进行减值准备的计提或计提较低的比例就是这个原因。二是减值准备的计提过于随意,这是由于《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只作了原则性规定,而不够具体,这些“不明确”使企业拥有太大的选择权,客观上为企业利用计提操作利润提供了可能。三是计提秘密准备。即在某一年度滥用稳健性原则多计提减值准备,造成当年巨亏,以为来年的利润增长埋下伏笔,一举“扭亏为盈”。有关研究表明,与盈利性公司相比,亏损性公司计提减值准备的比例和比重较大,这一研究结果与很多事实共同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计提秘密准备以操纵利润的现象。可见,资产减值准备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z#6mSx|W
(四)职业判断难度较大 A:!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