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每日经济新闻》1月16日报道,自去年底以来,多家大牌房企旗下的楼盘相继遭遇了业主集体拒绝收房事件。业内人士预测,大批2007年末、2008年上半年销售的商品房,将集中在今年竣工并交房,届时,会有更多的业主因为房价下跌而拒绝收房。业内人士估计,今年将有6亿平方米的待竣工房,这对众多房企来说,无疑是一场考验。 TZ
#(G
ZlaU+Y(_[
就报道来看,目前业主退房的理由主要有:小区各种花枝招展的广告规划内容和实际情况不一致;建筑面积严重缩水;装修材料比如洁具变了,说是日美的牌子现在是广东佛山的;还有电梯、门窗、地板和上下水的不通……基本都是质量问题。 pxm{?eBz
R@*mMWW,
有趣的是,现在业主所说的这些质量问题,在几年前业主基本上不会提出来。因为在那一时段,房价的上涨完全可以弥补房屋质量带来的损失。何况当时地产商正愁房子卖得太快,手里房源少呢。业主要以质量为理由退房,地产商是欢迎的。 &5JTcMC^
zTA+s 2
如今,价格波动虽然上不了退房或拒绝收房的法律台面,也无法在合同契约里进行补充,但价格掉转向下,还是挑战了旧契约的利益格局。旧契约虽然条理分明,并且是包含政府权威在内的格式合同,但这个契约恐怕没有顾及地产产品的特殊性:地产市场在满足“居者有其屋”的刚性消费背后,还是一种投资行为,也即,地产市场还是消费者和地产商共同进行地产市场投资的领域。是一个充满风险,需要大家理性选择投资机会的领域,而不能把它理解为和家庭购买电视机一样简单的经济行为。 &!/E&e$_
b4NUx)%ln
现在出现大面积拒收和退房事件,其核心,反映的是所有参与者都缺乏承担投资风险的契约精神。 CjtBQ5
JjBG9Rp{
这首先表现在地产商身上。他们在卖方市场的情况下,根本不在乎消费者对房屋的消费品权益要求,只顾根据市场行情的上涨,大量开发作为投资品的房子,鼓吹上涨收益,故意不说投资有风险,有全行业失约在先之嫌。 u!kC+0Y
G@s]HJ:
业主心里想着价格,嘴上说着质量,反动的即使合情,也未必就有理,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下,难以合法。 fTQ_miAlP
) 0p9I0=
在股票市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已成共识。但要说“买房有风险,购置需要谨慎”却很难。因为即便大家都知道这是投资品种,它仍然附着了太多的道德意味。谁都知道“买房有风险”比“大庇天下寒士”理性、客观,但有多少人敢大声讲出来呢? 80qSPitj
FR%9Qb7
现在有不少地产商从各种角度安抚业主。效果怎样还看不出。但无论如何,袖手旁观也好,以“爱国”的名义叫卖也好,都抵挡不住契约合同正遭受到的利益挑战。 qg521o$*
vo48\w7[
撕破一张具体的合同并不难。难的是假如契约合同本身就不公平,如今得不到执行,那么这笔旧账怎么翻?认定它是地产商欺负消费者?还是消费者误判趋势,现在房价走低,于是吃亏撒泼?又或是在这个游戏中,政府监管不力? J<K-Yeph
$|J
16tW
无论如何,退房事件都在考验当下中国的契约精神,更在检视我们现有的契约制度。乐观地看,或者这么一逼,我们才知道契约制度本该保护什么——是针对利益,公平分配?还是建设利益谈判的合理程序和执行环境?更乐观地说,退房事件或许是中国契约精神和新制度见分晓的时刻。 sE
BZ-qql
=Xwr*F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