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组合信用风险计量 y^:N^Gt
1.违约相关性及其计量 >(He,o@M
相关性是描述两个联合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仅仅是指两个事件概率的简单乘积。违约相关性的计量包括相关系数和连接函数两种方法。 9v3%a3
(1)相关系数 O>,Rsj!e
线性相关是最常见的一种相关,可用统计学中最常见的简单相关系数来计量。 |C`.m|
【单选】X、Y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类型借款人的违约损失,其协方差为0.08,X的标准差为0.90,Y的标准差为0.70,则其相关系数为()。 kO}QOL4
A.0.630 68QA%m'J
B.0.072 _Gtq]`y
C.0.127 x5(B(V@b
D.0.056 tlyDXB~+
答案:C N$!
Vm(S
对于非线性相关,可通过秩相关系数(Spearman)和坎德尔系数(Kendall)进行计量。 M0K+Vz=
上述相关性计量在数学上都具有良好的性质,目前在金融工程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它们共同的缺点是只能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却无法通过各变量的边缘分布刻画出两个变量的联合分布。希望通过单比债项的不同损失分布来计算组合的损失分布,可以采用连接函数。 !n3J6%b9y/
(2)连接函数 ,V`[;~49
连接函数是一个把单变量概率密度函数连接成联合分布函数的函数。 >Pwu>
2.信用风险组合模型 ?4sF:Y+\
根据原理上的差异,信用风险组合模型可以分为两类: rUDMQxLruV
解析模型。通过一些简化假设,对信贷资产组合给出一个“准确”的解。解析模型能够快速得到结果,但缺点是需要建立在对违约风险因素诸多苛刻的假定基础上。 ,M0#?j>
仿真模型。用大量仿真试验(情景模拟)所产生的经验分布来近似代替真实分布。仿真模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但是对信息系统的计算能力要求很高。 d>hLnz1O
(1)CreditMetrics模型 9jf2b
CreditMetrics模型本质上是一个VaR模型,目的是为了计算出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一个信用资产组合在持有期限内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CreditMetrics模型的创新之处正是在于解决了计算非交易性资产组合VaR这一难题。 oGKk2oP
①信用风险取决于债务人的信用状况,尔债务人的信用状况则用信用等级表示。 mvXIh";
②信用工具(包括贷款、私募债券等)的市场价值取决于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即不同信用等级的信用工具有不同的市场价值,因此,信用等级的变化会带来信用工具价值的相应变化。 Bhf4 /$
③CreditMetrics模型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从资产组合而并不是单一资产的角度来看待信用风险。 cz;gz4d8
④由于CreditMetrics模型将单一的信用工具放入资产组合中衡量其对整个组合风险状况的作用,而不是孤立地衡量某一信用工具自身的风险,因而,该模型使用了信用工具边际风险贡献(MarginaRiskContribution)这样的概念来反映单一信用工具对整个组合风险状况的作用。边际风险贡献是指因增加某一信用工具在组合中的持有量而增加的整个组合的风险。 4l~B/"}
【单选】CreditMetrics模型使用了()这一概念来反映单一信用工具对真个组合风险状况的作用。 n-x%<j(Xf
A.秩相关系数 GF17oMi
B.连接函数 <2y
mfL-q
C.信用工具边际风险贡献 wPQRm[O|
D.违约概率 \9%RY]TK3
答案:C 8/T,.<5
(2)CreditPortfolio View模型 S*'
麦肯锡公司提出的CreditPortfolioView模型直接将将转移概率与宏观因素的关系模型化,然后通过不断加入宏观因素冲击来模拟转移概率的变化,得出模型中的一系列参数值。CreditPortfolioView模型可以看做是CreditMetrics模型的一个补充,因为该模型虽然在违约计量上不使用历史数据,而是根据现实宏观经济因素通过蒙特卡洛模拟计算出来,但对于那些非违约的转移概率则还需要历史数据来计算,只不过将这些基于历史数据的转移概率进行了调整而已。该模型本身并不能计量出完整的等级转移矩阵。 J_N`D+m
【单选】多重信用风险组合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国际银行业中,其中()直接将转移概率与宏观因素的关系模型化,然后通过不断加入宏观因素冲击来模拟转移概率的变化,得出模型的一系列参数值。 XAb-K?)
A.CreditMetric模型 (aX6jdvo
B.CreditPortfolio模型 hZ~\Z
S7
C.Credit Risk +模型 zrE
Dld9
D.KMV模型 8omk4 ;
答案:B ByivV2qd{
(3)CreditRisk+模型 Zd<8c^@
CreditRisk+模型是根据针对火灾险的财险精算原理,对贷款组合违约率进行分析的,并假设在组合中,每笔贷款只有违约和不违约两种状态。CreditRisk+模型认为,贷款组合中不同类型的贷款同时违约的概率是很小的且相互独立,因此,贷款组合的违约率服从泊松分布。 fBZR
3.组合损失的压力测试 n]a/nv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2005年的定义,压力测试是一种风险管理技术,用于评估特定事件或特定金融变量的变化对金融机构财务状况的潜在影响。 hWAZP=H
作为商业银行日常风险管理手段的有效补充,压力测试早期主要用于市场风险管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业界也逐渐开始利用压力测试来补充信用风险模型的不足。 w<jlE8u
压力测试主要采用敏感性分析的情景分析方法。敏感性分析用来测试单个风险因素或一小组密切相关的风险因素的假定运动(如收益曲线的平移)对组合价值的影响;情景分析模拟一组风险因素(如股权价格、汇率和利率)的多种情景对组合价值的影响。敏感度测试着重分析特定风险因素对组合或业务单元的影响,而情景分析评估所有风险因素变化的整体效应,更频繁地用于机构范围内的压力测试。 D)GD9MJ
尽管压力测试并不困难,但过多的压力测试并不意味着抓住了风险管理的实质和要害,也不意味着高水平的风险管理。而且,由于每次压力测试只能说明时间的影响程度,却并不能说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得管理者对众多的压力测试结果难以分清主次,因而对决策的帮助并不大。此外,压力测试只是对组合短期风险状况的一种衡量,因此属于一种战术性的风险管理方法。 %dDwus
3.2.4国家风险主权评级 XHYVcwmDz-
国际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时,由于别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国家风险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政府未能履行其债务所导致的风险(主权风险),也包括主权国家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债务人履行偿债义务的能力和意愿。对国家风险的计量可以通过主权评级来实现。 I3" GGp3L
主权评级指各国直接或间接影响债务人履行其对外偿付义务的能力和意愿的测试与排名。目前,比较通用的主权评级模型是由经济学家坎托和帕克(Cantor&Packer,1996)提出的,CP模型回归了标准普尔和穆迪赋予的主权风险评级,利用49个国家的横截面数据,测量出主权风险评级中作为决定因素的8个变量: n+H);Dg<8
①人均收入:人均GNP(千美元)。 -J(93@X9
②GDP增长:年均实际GDP增长(%)。 "2>_eZ#b
③通货膨胀:年均消费价格通胀率(%)。 TW!>~|U)y
④财政平衡:相对于GDP的中央财政年均盈余(%)。 $94l('B6H
⑤外部平衡:相对于GDP的资本项目年均顺差(%)。 c~v(bK
⑥外债:相对于出口的外币债务(%)。 3-U@==:T
⑦经济发展指标:IMF的工业化国家分类(1=工业化;0=非工业化)。 gQlL0jAV
⑧违约史指标:1970年以来的外币债务违约(1=违约;0=未违约)。 I7} o>{
朱特勒和麦卡锡(Juttner&McCarthy,2000)对上述CP模型适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新兴市场国家主权评级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增加了下述5个变量,并运用回归分析对CP模型进行了扩展: 7!jbID~
⑨利差变量:某国和美国相同期限的政府债务之间的利率差。 X.FFBKjf[e
⑩金融部门潜在问题资产占GDP的百分比。 -eQ70BXvB
⑪金融系统因政府而产生的或有负债与GDP之比。 Uv%?z0F<C
⑫私人部门信贷增长的变化率(用对GDP的百分率表示)。 +@jX|
⑬实际汇率变量(用购买力平价作为均衡基点)。 [fl^1!3{
与其他信用风险评级/评分相比,主权风险评级需要更多的经验判断,与其说它是一门精确的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蕴含着不可预见性的艺术。 9xM7X?
3.2.5《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信用风险量化 D9-D%R,
背景知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 qcR"i+b
《巴塞尔资本协议》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资产分为四大类,分别以相应的权重(K)反映其风险大小: rFU
|oDF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央政府的债权风险暴露权重为0; B,avI&7M;S
对于OECD的商业银行及OECD以外的中央政府的债权风险暴露权重为20%; xZ(f_Oy
抵押贷款的风险暴露权重为50%; jLCZ
JSK
其他所有商业银行、企业、个人的风险暴露权重都为100%。 nEbJ,#>Z
符合监管要求的商业银行必须满足: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8%。其中,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为商业银行所有债项风险暴露额与对应权重乘积之和。 ylPDM7Ka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不仅构建了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明确最低资本充足率覆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主要风险来源,而且对信用风险的计量提出了标准法、内部评级法初级法、内部评级法高级法三种方法。 Hl b%/&
【单选】下列关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及其信用风险量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i.)1.x
A.提出了信用风险计量的两大类方法: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 @`H47@e
B.明确最低资本充足率覆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主要风险来源 q<>aZ|r
C.外部评级法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的用于外部监管的计算资本充足率的方法 JVt(!%K}&
D.构建了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 _S3qPPo3l]
答案:D cUK9EOPe
信用风险评级分为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外部评级是专业评级机构对特定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和意愿的整体评估,主要依靠专家定性分析,评级对象主要是政府或大企业;内部评级是商业银行根据内部数据和标准(侧重于定量分析),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及债项的交易风险进行评价,并据以估计违约概率及违约损失率,作为信用评级和分类管理的标准。 CI~ll=9`
巴塞尔委员会针对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不同,提出了信用风险计量的两大类方法:标准法,基于商业银行资产的外部评级结果,以标准化方式计量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基于商业银行自身健全和完备的内部评级体系计量信用风险,但必须经过监管当局的技术检验和正式批准。 #b5V/)K
1.标准法 6ujePi <U
①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分为对主权国家的债权、对一般商业银行的债权、对公司的债权、包括在监管零售资产中的债权、以居民房产抵押的债权、表外债权等13类; 4pC.mRu
0
②对主权、商业银行、公司的债权等非零售类信贷资产,根据债务人的外部评级结果分别确定权重,零售类资产根据是否有居民房产抵押分别给予75%、35%的权重,表外信贷资产采用信用风险转换系数转换为信用风险暴露; _|}
GhdYE
③允许商业银行通过抵押、担保、信用衍生工具等信贷资产的风险敏感性,但缺点也很明显:过分依赖于外部评级,对于缺乏外部评级的公司类债权统一给予100%的风险权重,缺乏敏感性;此外,也没有考虑到不同资产间的相关性。 JsyLWv@6xa
【单选】在计量信用风险的方法中,《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标准法的缺点不包括()。 ]q<Zc>OC
A.过分依赖于外部评级 2#t35fU
B.没有考虑到不同资产间的相关性 $*z>t*{7
C.对于缺乏外部评级的公司类债券统一给予100%的风险权重,缺乏敏感性 6y}|IhX?z
D.与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相比,提高了信贷资产的风险敏感性 ^Uq"hT(41
答案:D GEQ3r'B|
2.内部评级法 s6.#uT7h
内部评级法要去商业银行建立健全的内部评级体系,自行预测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期限(M)等信用风险因素,并根据如下权重公式计算每笔债项的信用风险资本要求(K): 59Lmv
&s
(1)公司、主权及商业银行暴露 $pGdGV\H
①非违约风险暴露 5&N55?G6
②违约风险暴露 <j^bk"l p
(2)零售暴露 Sz#dld Mz
根据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依赖程度的不同,内部评级法又分为初级法和高级法两种: Qz9*o
①初级法要求商业银行运用自身客户评级估计每一等级客户违约概率,其他风险要素采用监管当局的估机值; X
0e#w?
②高级法要求商业银行运用自身二维评级体系自行估计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期限。 0VBbSn}Z<
初级法和高级法的区分只适用于非零售暴露,对于零售暴露,只要商业银行决定实施内部评级法,就必须自行估计PD和LGD。 +ht{ARX2(
【单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使用基于()的方法来计量违约概率、违约损失,并据此计算信用风险对应的资本要求。
+c-?1j
A.外部评级体系 l4smAT
B.内部评级体系 Y1Sfhs)
C.宏观评级体系
}J-+^
D.微观评级体系 OD`?BM
答案:B W*/0[|n*
">hOD'PG
3.3信用风险监测与报告
76j5
信用风险监测是风险管理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指信用风险管理者通过各种监控条件,动态捕捉信用风险指标的异常变动,判断其是否已经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已经超过阈值。信用风险监测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NvU~? WN
3.3.1风险监测对象 ,sln0
1.客户风险监测 Kb5 Y A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的变化主要来源于单个债务人信用状况的变化,客户风险构成信用风险的微观层面。 R1lC_G]
客户风险的内生变量包括两类指标:一是基本面指标(定性指标或非财务指标),二是财务指标。 Tye[iJ
①基本面指标主要包括: Q{"QpVY8
品质类指标 fBRU4q=^T
实力类指标 E0-<-w3'
环境类指标 i |IG
②财务指标主要包括: ubZcpqm?Q
偿债能力指标 *oca
盈利能力指标 s+l3]Hd
营运能力指标
r[Zg$CW
增长能力指标 5y%-K=d
从客户风险的外声变量来看,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主要股东、上下游客户、市场竞争者等“风险域”企业持续交互影响的。上述相关群体的变化,均可能对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和信用状况造成影响。因此,对单一客户风险的监测,需要从个体延伸到“风险域”企业。 ?OFl9%\ V
2.组合风险监测 E3==gYCe*
组合层面的风险监测把多种信贷资产作为投资组合进行整体监测。组合监测能够体现多样化带来的分散风险的效果,防止国别、行业、区域、产品等维度的风险集中度过高,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mf\eg`'4?
商业银行组合风险监测有两种主要方法: qTD^Vz
V
①传统的组合监测方法。传统的组合监测方法主要是对信贷资产组合的授信集中度和结构进行分析监测。授信集中是指相对于商业银行资本金、总资产或总体风险水平而言,存在较大潜在风险的授信。结构分析包括行业、客户、产品、区域等的资产质量、收益(利润贡献度)等维度。商业银行可以依据风险管理专家的判断,给予各项指标一定权重,得出对单个资产组合风险判断的综合指标或指数。 xhmrep6+<
②资产组合模型。商业银行在计量每个敞口的信用风险,即估计每个敞口的未来价值概率分布的基础上,就能够计量组合整体的未来价值概率分布。 9/_
F
估计各敞口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得到整体价值的概率分布。 PGaYYc3X
不直接处理各敞口之间的相关性,而把暴露在该风险类别下的投资组合看成一个整体,直接估计该组合资产的未来价值概率分布,包括CreditMetrics模型、CreditPortfolio View模型等。 `7mRUDz
3.3.2风险监测主要指标 Fo@cz"
%
风险监测指标体系通常包括潜在指标和显现指标两大类,前者主要用于对潜在因素或征兆信息的定量分析,后者则用于显现因素或现状信息的定量化。 !.}ZlA
中国银监会对原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按照三大类七项指标进行评估,具体包括经营绩效类指标、资产质量类指标和审慎经营类指标。 GoTJm}[NP
有关资产质量的主要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W`2Xn?g
1.不良资产/贷款率 H@%Y"iIUP
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a][QY1E@?
2.预期损失率 "-HmXw1+t
预期损失率=预期损失/资产风险敞口×100% F:B8J4/
预期损失是指信用风险损失分布的数学期望,代表大量贷款或交易组合在整个经济周期内的平均损失,是商业银行已经预计到将会发生的损失。预期损失=PD×LGD×EAD,其中,PD为借款人的违约概率,LGD为违约损失率,EAD为违约风险暴露。 j|/4V
3.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 *dw6>G0U
单一(集团)客户贷款集中度=最大一家(集团)客户贷款总额/资本净额×100% nnol)|C{5Y
该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最大一家(集团)客户贷款总额是指报告期末各项贷款余额最高的一家(集团)客户的各项贷款的总额,客户是指取得贷款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和自然人,各项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的定义一致,资本净额定义与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定义一致。 [;n/|/m,
4.贷款风险迁徙 DtrR< &m
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 DbH"e
(1)正常贷款迁徙率 TC$)::C1
正常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A;\1`_i0
该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是指期初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回收、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和不良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的定义一致。 dW`!/OaQD
(2)正常类贷款迁徙率 !|@h
U/
正常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y
+2
该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期初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定义与正常贷款迁徙率指标中的定义一致,正常类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的定义一致。 UB
Z37P
(3)关注类贷款迁徙率 ~?#B(t
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mIy|]e`SJ
该指标计量本外币口径数据。期初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定义与正常贷款迁徙率指标中的定义一致,关注类贷款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的定义一致。 M 1
5_
(4)次级类贷款迁徙率 HZDeQx`*s
次级类贷款迁徙率=期初次级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次级类贷款余额-期初次级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zA
g.,dA
该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期初次级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次级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期初次级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次级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次级类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的定义一致。 2@~hELkk/E
(5)可疑类贷款迁徙率 1O{(9nNj
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期初可疑类贷款余额-期初可疑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2/ES.>K!.
该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期初可疑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可疑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损失类的贷款余额。期初可疑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可疑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可疑类贷款的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中的定义一致。 h]{V/
5.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XVwJr""+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H/?@UJ5m
6.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 `{GI^kgJ9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贷款实际计提准备/贷款应提准备×100% ;)'@kzi
该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贷款实际计提准备指商业银行根据贷款预计损失而实际计提的准备。 6 J
B"qd
R5KOai!
3.3.3风险预警 6J""gyK.
1.风险预警的程序和主要方法 6#SUfK;
(1)风险预警程序 bCbp JZ
①信用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W7PL]5y&
②风险分析 4[VW~x07
③风险处置。按照阶段划分,风险处置可以划分为预控性处置与全面性处置。 CNkI9>L=W`
④后评价 NQpC]#n
(2)风险预警的主要方法 kQt#^pO)
①传统方法。典型的例子是6C法。 ??u*qO:p
②评级方法 Z,Z4Sp
③信用评分方法。CAMEL评级体系 "!F%X%/
④统计模型。 yPXa
在我国银行业实践中,风险预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可以根据运作机制将风险预警方法分为黑色预警法、蓝色预警法和红色预警法。 WNmG'hlA
①黑色预警法。这种预警方法不引进预兆自变量,只考察警素指标的时间序列变化规律,即循环波动特征。 5z~O3QX
②蓝色预警法。这种预警方法侧重定量分析,根据风险征兆等级预报整体风险的严重程度,具体分为两种模式: B}U:c]
指数预警法,即利用警兆指标合成的风险指数进行预警。其中,应用范围最广的是扩散指数,是指全部警兆指数中个数处于上升的警兆指数所占比重。 gL(_!mcwu
统计预警法。 :H(w
W
③红色预警法。该方法重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其流程是:首先对影响警素变动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其次进行不同时期的对比分析;最后结合风险分析专家的直觉和经验进行预警。 0`y*7.Ip
2.行业风险预警 A6Vb'Gqv{
(1)行业环境风险因素 qe3d,!
①经济周期因素 dWK"Tkf\
②财政货币政策 d"0=.sA
③国家产业政策 m*f"Y"B.1I
④法律法规 T?+%3z}8
(2)行业经营风险因素 &`^PO$
主要包括市场供求、产业成熟度、行业垄断程度、产业依赖度、产品替代性、行业竞争主体的经营状况、行业整体财务状况,目的是预测目标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该行业中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风险。 ]H$Trf:L
(3)行业财务风险因素 ARd*c?Om
对行业财务风险因素的分析要从行业财务数据的角度,把握行业的盈利能力、资本增值能力和资金营运能力,进而更深入地剖析行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行业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主要包括: \0
,8?S
①行业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nQaryL
②行业盈亏系数=行业内亏损企业个数/行业内全部企业个数 "PePiW(i+
=行业内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行业内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行业内盈利企业盈利总额) E gD$A!6N8
该指标是衡量行业风险程度的关键指标,数值越低风险越小。 WZ6'"Cz`
③资本积累率=行业内企业年末所有者权益增长额总和/行业内年初企业所有者权益总和×100%越高越好。 \WPy9kRU
④行业销售利润率=行业内企业销售利润总和/行业内企业销售收入总和×100% 4Wk`P]?^
该指标越高越好。 ]*]#I?&'Hx
⑤行业产品产销率=行业产品销售量/行业产品产量×100% [fZhfZ)<
该指标越高越好。 ]]^r)&pox
⑥劳动生产率=(截至当月累计工业增加值总额×12)/(行业职工平均人数×累计月数)×100% %+: $uk[
(4)行业重大突发事件 9~5LKg7Ac
3.区域风险预警 >z|bQW#2
(1)政策法规发生重大变化 s/\<;g:u^
(2)区域经营环境出现恶化 k((kx:
(3)区域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内部出现风险因素 Y~Z&h?
H'}
4.客户风险预警 <Eu/f`8
客户风险分为客户财务风险和客户非财务风险两大类,风险经理在进行客户风险监测时,一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l
0K_29^
(1)客户财务风险的监测 [R(d Cq>
(2)客户非财务风险的监测 nJ2910"<
3.3.4风险报告 6c[Slq!KA
风险报告是将风险信息传递到内外部部门和机构,使其了解商业银行客体风险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状况的工具。风险报告是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媒介,贯穿于整个流程和各个层面。 U_C[9Z'P
1.风险报告的职责和路径 W1
\dGskV
(1)风险报告的职责 E0*62OI~O
①保证对有效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相关性的清醒认识; }Dx5W9Ri"
②传递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 OD6dMql
③实施并支持一致的风险语言/术语; P/,ezVb
=
④使员工在业务部门、流程和职能单元之间分享风险信息; 49tJ+J- N
⑤告诉员工在实施和支持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和职责; ql I1<Jx
⑥利用内部数据和外部事件、活动、, ,状况的信息,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目标实施提供支持; 9WT{~PGj
⑦保障风险管理信息及时、准确地向上级或者同级的风险管理部门、外部监管部门、投资者报告。 J;S Z"I'
风险报告除了满足监管当局和自身风险管理与内控需要外,还应当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信息披露框架的风险汇总和报告流程。巴塞尔委员会强调,通过强化信息披露可以达到强化市场约束的目的。 XE
S$V15
(2)风险报告的路径 /:ju/~R}
在报告路径的设计上,应当充分考虑管理链条长度与管理效率的关系。良好的风险报告路径应采取纵向报送与横向传送相结合的矩阵式结构,即本级行各部门向上级行对口部门报送风险报告的同时,也须向本级行的风险管理部门传送风险报告,以增强决策管理层对操作层的管理和监督。与传统的书面报告方式相比,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真正实现了风险管理信息/报告的多向化、交互式传递,在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独立性的同时,确保管理层对业务部门主要风险的实时监控。 R+5yyk\
2.风险报告的主要内容 hH]oJ}H \
①从报告的使用者来看,风险报告可分为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两种类型。 5;CqGzgoP
②从类型上划分,风险报告通常分为总和报告和专题报告两种类型。 #:E^($v
背景知识:商业银行的重大风险事项 'byao03
①重大信贷风险事项 C
{G647
②重大市场风险事项 PnJA'@x
③重大利率风险事项 },%,v2}
④重大突发性事件 Ij?Qs{V
⑤重大法律风险事项 Z5`
U+ (
⑥各报告单位认为应报告的其他重大风险事项 TeHxqWx
③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监测和考核暂行办法》规定的不良贷款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nkkUby9
基本情况 }*|aVBvU
地区和客户结构情况 ;]VLA9dC
不良贷款清收转化情况 &\W5|*`x-
新发放贷款质量情况 1[]V @P^
新发生不良贷款的内外原因分析及典型案例 Mi<}q@]e
对不良贷款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提出继续抓好不良贷款管理或监管工作的措施和意见 )(h<vo)-zX
对表外业务进行风险分析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49Hgq/uO
基本情况 asL!@YE
地区结构分析 hY/i)T{
表外业务垫款形成原因的分析 }w5`Oig[
表外业务垫款变化趋势的预测,以及继续抓好表外业务管理或监管的措施和意见。 f!bGH-.r5
④巴塞尔委员会建议的信用风险披露内容。 g>n1mK|
3.4信用风险控制 M5`wfF,j
3.4.1限额管理 kPYQcOK8
限额是指对某一客户(单一法人或集团法人)所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商业银行能够接受的最大信用风险暴露,它与金融产品和其他维度信用风险暴露的具体状况、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经济资本配置等因素有关。 ',s{N9
1.单一客户限额管理 R_duPaWc@
针对单一客户进行限额管理时,首先需要计算客户的最高债务承受能力,即客户凭借自身信用与实力承受对外债务的最大能力。一般来说,具体决定一个客户(个人或企业/机构)债务承受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客户信用等级和所有者权益,由此可得: 6#Bg99c
MBC(MaximumBorrowing Capacity)是指最高债务承受额; h{CMPJjD
EQ(Equity)是指所有者权益; ,ik\MSS
LM(LeverModulus)是指杠杆系数; _/5xtupxE
CCR(CustomerCredit Rating)是指客户资信等级; ksV^Y=]
f(CCR)是指客户资信等级与杠杆系数对应的函数系数。 A&`7 l5~X
商业银行在考虑对客户守信时不能仅仅根据客户的最高债务承受额提供授信,还必须将客户在其他商业银行的原有授信、在本行的原有授信和准备发放的新授信一并加以考虑。 jF6[+bW<
在实际业务中,商业银行决定客户授信额度还受到其他相关政策的影响,例如银行的存款政策、客户中间业务情况、银行收益情况等。此外,确定客户信贷限额还要考虑商业银行对该客户的风险容忍度,可以用客户损失限额(CustomerMaximum Loss Quota,CMLQ)表示。 6Z!OD(/e
2.集团客户限额管理 /jN&VpDG
集团统一授信一般分“三步走”: !$!"$-5
对其授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P 9$Ei0fv
统一识别标准,实施总量控制。 vJg^uf)
掌握充分信息,避免过度授信。 g.x]x#BC
主办银行牵头,协调信贷业务。 bkL5srH
尽量少用保证,争取多用抵押。 cpQhg-LY|
授信协议约定,关联交易必报。 , R $ZZ4
3.国际与区域限额管理 Jm3iYR+,
(1)国家风险限额 E|ZLz~
国际风险限额是用来对某一国家的风险暴露管理的额度框架。国家风险暴露包含一个国家的信用风险暴露、跨境转移风险以及ERS(高压力风险事件情景)风险。国家信用风险暴露是指在某一国设有固定居所的交易对方(包括没有国外机构担保的驻该国家的子公司)的信用风险暴露,以及该国家交易对方海外子公司的信用风险暴露。跨境转移风险产生于一国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对另外一国的交易对方进行的授信活动。 84y#L[
国家风险限额管理基于对一个国家的综合评级。 |c:xK{Ik
(2)区域限额管理 o%l|16DR
发达国家一般不对一个国家内的某一地区设置地区风险限额。我国由于国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实施区域风险限额管理还是很有必要的。 '+iqbcUd,
4.组合限额管理 c59l/qoz
组合限额是商业银行资产组合层面的限额,是组合管理的体现方式和管理手段之一。组合限额可分为授信集中度限额和总体组合限额两类。 L7B(abT9e
(1)授信集中度限额 PHqIfH [
(2)总体组合限额 \q:PU6q
设定组合限额主要可分为以下五步: QO3QR/Ww
第一步,按某组合维度确定资本分配权重。 S*a_
第二步,根据资本分配权重,对预期的组合进行压力测试,估算组合的损失。 K2ry@haN
第三步,将压力测试估算出的预计组合损失与商业银行的资本相对比。 +"D*0gYD
第四步,根据资本分配权重,确定各组合(按行业、按产品等)以资本表示的组合限额: 0BQ< a
以资本表示的组合限额=资本×资本分配权重 qW t 9Tr
第五步,根据资本转换因子,将以资本表示的该组合的组合限额转换为以计划授信额表示的组合限额 QE~#eo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允许超过组合限额。 h7[PU^ m
商业银行应尽快采取措施将组合敞开降低到限额之下。 (Q6}N'T
组合限额一旦被明确下来,就必须严格遵守并得到良好维护。 S@eI3PkE
3.4.2信贷审批
Y 9~z7
1.贷款定价 yWZ%|K~$
(1)贷款定价的决定要素 ]y<<zQ_fhY
贷款定价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市场、银行和监管机构这三方面是形成均衡定价的三个主要力量。贷款定价通常由以下因素来决定: n##d!d|g
贷款的定价=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 Oxr?y8C~
资金成本包括债务成本和股权成本,经营成本以所谓的部门成本包括在价格计算中。风险成本一般指预期损失,需要许多数据来确定一笔贷款的预期损失。资本成本主要是指用来覆盖该笔贷款的信用风险所需要的经济资本。在贷款定价中考虑资本成本是因为:信用风险引起的损失最终只有通过核销拨备的方式弥补,遵循外部日益加强的监管要求,获得商业银行股东所期望的投资收益率。RAROC在贷款定价中应用的一般公式为: I~NQt^sg
RAROC=(某项贷款的一年收入-各项费用-预期损失)/监管或经济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