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的辽宁女子李晓林来沪打拼11年,如今依然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当有人问起她是哪里人时,她会毫不犹豫地说自己是东北人。李晓林时常问自己,老公是上海人,儿子也成了上海人,自己为啥对上海就没有归属感? pn $50
c
李晓林所面临的困惑并非个例。市妇联昨天发布《两代来沪务工女性状况研究》,从调查结果来看,有两个数据让人颇为欣喜,近六成来沪务工女性喜欢上海,只有5.3%的被访者不喜欢上海。然而另一组数据却让人深思,来沪务工女性对上海市民身份认同比较低。26.8%的 来沪务工女性认为“还在适应过程中”,26.3%认为“只是一个过客”,还有26.4%“说不清”,而认为“已经是半个上海人了”(14.1%)的比例较低,认为“可以算上海人了”(7.5%)的比例更低。 w|nVK9.
李晓林告诉东方网记者,其实她很喜欢上海这座城市。“上海经济环境很好,是干事业的好地方,但没有家的归属感。”李晓林说,“我有不少上海朋友,相处也算融洽。但当一群人聚在一起,上海人会说上海话。虽然我能听懂上海话,但还是会有强烈的隔离感。” 1UM]$$:i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任远表示,从长期研究来看,移民对一个城市建立认同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一代来沪人员是很难有认同感,需要两代人才能建立起城市的认同感。所以,不能仅从一次调查就说,来沪务工女性认同感低。“我是江苏人,即使来上海几十年,依然不觉得自己是上海人。但是,我的下一代就会对上海有较强的认同感。”任远说。 *Ra")(RnDK
黄建霞从安徽来到上海已经十多年了,由于只有中学学历,一直从事餐饮服务和家政服务工作。在上海她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赚钱供儿女读书。儿子今年考大学,女儿今年考高中,都需要花不少钱。如今,她身兼两份工,每个月也只能赚到三千块钱。 &HXSO,@
黄建霞告诉东方网记者,在上海十多年,没登过一次东方明珠,没逛过一次城隍庙。“上海好是好,但不属于我。我也没想过以后能在这里生活,我就想趁年轻在这多挣点钱。但我希望儿子女儿如果有机会能到上海来发展,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黄建霞说。 NUnP'X=J,
上海市妇联课题组认为,偏低的经济收入与上海高消费水平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其生存压力,在经济上来沪务工女性难以完全融入城市。调查显示,近一半的来沪务工女性对“今后是否想成为上海人?”处于模棱两可状态,选择“无所谓或说不清”的占47.6%“不想”的占26.6%,略高于“想”的比例(25.8%)。超过三分之一的来沪务工女性希望长期居住在上海。 ?3Jh{F_+
市政协委员朱鸣指出,目前来沪务工女性面临“进入城市易、融入城市难”的问题,尤其表现在职业角色、生存身份、社会保障、社会地位等方面的边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就业缺乏保障,总体就业层级偏低;权益保障难度系数加大,合法权益易受侵害;社区沟通隔阂,社会参与度比较低;城市融入能力不强,教育问题亟需关注。 }"&(sYQ*`
朱鸣建议,上海要通过各级政府以购买服务或委托专业机构的方式,将对来沪务工女性的职业技能培训纳入促进创业就业的整体规划。通过细化就业服务机构的法律责任条款,完善来沪劳动力就业市场,构建劳务信息咨询平台等,促进来沪务工女性创业就业。 mW-@-5Wda
任远告诉东方网记者,不同的社会阶层女性对归属感参照物是不同的。在城市中生活空间越大,参加社会组织越多,就越容易找到归属感。进一步提高来沪女性的就业层次和教育程度,有利于她们更好的融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