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梁伯韬说,他对于自己并没有设定一个目标,因为人生的追求是在不断变化的,刚开始出来做事的时候,主要是想多赚一点钱,有一个安定的生活。“到了某一个水平,就不是金钱所能打动我的了,这时我追求的就是事业能否打开新局、是否可以独当一面并在市场上受到重视。到了今天,我追求的目标除了帮助花旗发展在大中华和亚洲区的投资银行业务外,也希望在推动市场发展和人才培训方面多做一些事情。 ,4oYKJ$+h
Jlw<%}r
也许,英雄和历史本来就是二而一的双生子:在90年代初期中国走向市场化和扩大开放这一风气转换的时节,梁伯韬和他的百富勤跃上舞台,并通过打造“中国概念股”在香港市场掀起了一股红筹热潮。在谈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时,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说:“科斯不得不说的话,使正在上涨的潮水变成了滚滚的浪涛。”面对今天蔚成风潮的国内企业海外融资热,我们不妨也可以作类似的比附说:梁伯韬当年不得不做的事,使正在上涨的潮水变成了滚滚的浪涛。 Xd%c00"U
:.kc1_veYS
百富勤曾是日本以外亚太地区最大的投资银行。但无论是这家当年在“红筹热”中一飞冲天的新兴机构,还是目光如炬的梁伯韬本人,似乎都没能摆脱某种“命率定律”的纠缠。一场亚洲金融风暴,使这家全球最大的华人投资银行和他的创始人一道被法国巴黎国民银行(BNP)收归门下,辗转三年后,梁伯韬又加盟所罗门美邦,重归花旗的怀抱。这场带有几许悲剧意味的资本轮回,其实也在相当程度上折射出了这一代不甘寂寞的中国企业家较为普遍的市场命运。在为自己的企业命名时,梁伯韬相信“百富寓勤”;而今天,他似乎更愿意登高望远、相信未来,他说:“做中国业务,我有信心,也有耐心。”但愿这次能够天道酬勤、否极泰来。 a1Q|su{H
m1@ste;$W
特写: 一个投资银行家的市场曲线 } ).rD
)1Rn;(j9Re
,"?h_NbF
自从梁伯韬从BNP百富勤退居二线的消息在早春二月的香港传开后,市场人士就一直在关注着这位“红筹之父”的下一个动作。谜底终于在2001年6月中旬揭开了,花旗集团旗下的投资银行所罗门美邦公司宣布,梁伯韬将于7月1日正式出任该公司的亚太区主席兼董事总经理,利用他在大中华和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为所罗门美邦乃至花旗集团发展在华业务廓清道路。通过投入美资怀抱这样一种出人意表的方式,这位传奇式的投资银行家彻底告别了百富勤的辉煌与困厄、得意与失意、欢笑与泪水,也为中国金融市场下一步的角逐投下了一个很大的变数。 @y%4BU&>0
ju
Q&v>9W)
从汇丰到花旗 ( ONn{12Q
梁伯韬最早是从汇丰集团的投资银行获多利公司(现已改名为汇丰投资银行)踏入金融界大门的。他自称,在汇丰4年多的时间里学到了很多投资银行方面的知识。1985年初,他和5位投资银行家一起离开汇丰加盟花旗银行,帮助花旗从零开始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到1987 年底,花旗的投资银行业务已经站稳脚跟,并且规模初具。“这可以称为我的第一次创业。当然,这是指创立一项业务,而不是创立一家公司。”梁伯韬说。 n1OxT"tD
但是,花旗毕竟是一家商业银行,做投资银行业务有诸多天然的限制和障碍,同时它对亚洲的资本市场业务也不甚了然,此外花旗当时还在英国收购了一家证券公司,势必会影响到在亚洲的业务,这些都让嗅觉灵敏的梁伯韬担忧,觉得在花旗银行做投资银行空间已经不大。于是在1987年底,梁伯韬离开了花旗,与在花旗银行的上司英国人杜辉廉联手创立了投资银行百富勤。 ;,T3C:S?
杜辉廉原来是英资券商唯高达公司的高级合伙人,70年代初来到亚洲。1984年唯高达被花旗银行全资收购,杜辉廉进入花旗。1988年,花旗又将唯高达的部分股权转卖给了新加坡一家财团。 6<sd6SM
utIR\e#:B
百富勤兴衰记 /BB(ri
G
梁伯韬创业的勃勃雄心,从百富勤的名字中一览无遗:百富勤中文取意为“百富寓勤”,英文(Peregrine)意为“猎鹰”。而它的创立,也得到了包括李嘉诚、荣智健、胡应湘和香植球等一班华人富豪的鼎力支持,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生意源源不断、业务招招见利。在成立短短两年间,通过收购广生行和泰盛发展控制了两家香港上市公司,业务规模急剧扩大。 SN!TE,=I
真正使百富勤声誉鹊起的还是红筹股。在1993年到1994年初和1996年初到1997年10 月的前后两次红筹热潮中,百富勤分别推出的“买壳概念”、“分拆概念”、“中国概念”和“注资概念”、“省市窗口概念”等包装方式,每次都掀起了一片市场的狂潮。大批红筹国企成功登陆香港股市,在把百富勤送上了事业巅峰的同时,也把梁伯韬变成了名噪一时的“红筹之父”。 :3`6P:^
百富勤业务的急速扩张、尤其是大规模介入衍生工具交易,给它的财务链条留下了很大的隐患。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平地骤起,更使这一风险扩大到了致命的程度:百富勤原来贷放给印尼Steady Safe出租车公司的一笔2.8亿美元的款项,由于印尼盾汇价的暴跌无法按时收回,使百富勤无法支付到期债务。就在此时,一些美资机构又在市场散布谣言,动摇投资者和往来银行对百富勤的信心;为了稳住阵脚,百富勤和瑞士苏黎世中心集团(ZCI)在 1997年底达成收购协议,并获得了美国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6000万美元的短期信贷承诺。 0$)CWah
1998年1月9日,百富勤准备召开股东大会批准该项交易。当天凌晨4时,芝加哥银行在最后一刻撤销信贷承诺,从而把百富勤逼到了死角,不得不宣布清盘。事后,百富勤主席杜辉廉说:“这令人伤感,但这是事实:集团业务有盈利,但我们又需要一笔十分短暂(为期 4天)的贷款。”和美资的这种心结,使梁伯韬和杜辉廉决意不让面临清盘的百富勤落入美资机构之手,最后转而接受了法资BNP的收购报价。 2E~WcB
/DOV/>@5%
r|$@Wsb?#
回顾:百富勤的悲剧与教训 40TS=evG
今天再来回首前尘往事的时候,梁伯韬承认,实力和财力是很重要的。“如果当时我们的资本再雄厚一点,就可以顶过金融风暴的冲击,再上一层楼了。”他很遗憾地说,“但是当时百富勤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的短期贷款,银根一紧缩,资金周转就会大受影响,只要有一笔资金周转不灵,就只能接受破产清盘的命运了。尽管在清盘时,百富勤的财务状况实际上非常良好,资产仍旧大于负债。” j8p</gd
他说,自己在搞百富勤时从来没有什么野心做全球投资银行,只想做成以亚洲为主的投资银行:立足于亚洲,但是有一个全球网络来销售亚洲产品。“为什么没有全球野心?因为本土市场不大,很难与全球机构竞争,只能首先做一个专家,把一个领域的事情做到最好。”他说,“百富勤的起步是从1991年底到1992年开始的,中国的进一步开放和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给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这也说明,如果本土市场不够大,是不可能做成全球性的投资银行的。而我们当时与亚洲企业的关系已经很好,也把本土业务做得很成功了。” <a/TDW
“我们的成功在于亚洲,失败也在于亚洲,因为这是我们的本土市场。”梁伯韬说,他认为,中国将来会有一些本土券商可以和全球机构竞争,主要是因为有足够大的本土市场提供丰富的机会,此外还有熟悉本地市场的人才、良好的当地关系,这些都是外资投资银行缺乏的。因为它们的高管人员都是外派而来,工作5年就必须想法调回总部,否则不但升迁没有指望,同时也难以照顾家庭和孩子;对于公司来说,刚刚建立起来成熟关系的高管人员马上就要调走,这在人才资源的投资方面也是很大的浪费,因此人才的本土化势在必行。 \_?A8F
“没有好的本土市场,金融机构的业务就很难得到发展。中国将来会产生竞争力很强的投资银行,比亚洲其他国家具有更好的条件,因为中国这个市场潜力很大。日本80年代虽然曾有几大投资银行在世界上崛起,但随着泡沫经济一破裂就很快垮下去了,难以形成气候。”梁伯韬说,“为什么中国市场有机会培训这些人,因为有很多业务,只要你参与这些业务就会学到很多东西。而东南亚市场的生意相比之下就清淡得很,工作5年也学不到什么东西,为何一个人要到不同的机构、尤其是业务活跃的大机构工作,道理就在这里。做中国业务,我有信心,也有耐心。” lej-,HX
不过他也认为,国内投资银行在入世后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突破人才和资金这两大瓶颈,否则前景不容乐观。人才是指管理人才,而不是指开发人才,因为中国目前的市场发育状况不允许推出更多的产品,比如衍生工具;管理人才主要是指风险管理的人才,在新兴市场上,如果风险管理不好,风险就会很大。资金方面,国内投资银行的资金来源受到很大限制,短期内的资金来源不稳定,百富勤就是因为这个原故导致清盘的。在美国,投资银行可以发行长期债券融资,而国内券商不允许发债,也不能够上市融资,这会影响到它的资金结构,虽然它们可以从二级市场操作中获利,部分缓解一点这种压力。 H/8H`9S$
KT1/PW
a
所罗门美邦 W}&[p=PAS
1998年,破产清盘后的百富勤被法国巴黎国民银行(BNP)收购,梁伯韬成为BNP百富勤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并持有新公司8%的股权。百富勤破产的包袱和金融风暴在香港的肆虐使他在BNP的起步非常艰难,直到两年后的1999年才找到市场机会,在全球高科技热潮中帮助一批高科技企业融资,使业务走上正轨。 Yud]s~N
梁伯韬说:“虽然法国方面的股东对我很尊重和看重,但是三年来,在BNP百富勤这个平台上,我的能力已经发挥到尽头了。去年的运作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我的能力,再要往前走一步,就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了。” JCoDe.
2001年2月底,梁伯韬在BNP百富勤“退居二线”,卸下BNP百富勤CEO的担子改任有名无实的副董事长。这一过渡安排马上引起了市场的警觉,来自包括所罗门美邦等投资银行的加盟邀请开始纷至沓来。在和所罗门美邦纽约总部的总裁以及花旗集团联席董事长鲁宾等一一谈过之后,梁伯韬最后决心加盟花旗集团,出任所罗门美邦亚太区董事长兼总经理。“他们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市场都非常重视,作为一家真正全球性的金融机构,花旗集团认为如果不能在中国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就很难在亚洲市场有真正的影响力。”他说,“最吸引我的在于,花旗集团是个很好的平台。作为一个真正全球性的金融机构,花旗有雄厚的能力和全球网络,与全球很多大企业都有良好的关系,产品很多,能够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很有竞争力。” ^mWOQ*zi;
在这一决定的背后,仍然笼罩着百富勤事件浓重的阴影。“全球金融机构哪些国家最多?美国。因为美国的资本市场很大很深,百富勤以亚洲为主,金融风暴一来就受冲击,而美国资本市场抗冲击的能力就要大多了。”梁伯韬说,“当然,全球机构也需要很好的本土业务来支持它发展,鲁宾等花旗集团高层也非常重视中国市场的开发。” {)j~5m.,/o
去年花旗收购英国老牌投资银行宝源证券,这对梁伯韬的触动很大。宝源主要做财务顾问,与欧洲很多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很好,但缺少自己的产品和销售网络,被花旗收购后,就可以利用既有的优势,在花旗这个平台上大大增强它的市场竞争力。“宝源的成功经验表明,我的经验也可以在花旗这个平台上得到更大的发挥,可以在亚太区大大加强我的能力。这也是我选择花旗的原因。”梁伯韬说。“至于成功,那是别人对我的评价。对我来说,通过帮助客户是有一种成就感的。之所以离开BNP百富勤,就是因为在这个平台上我已经不能提供给客户更多更好的全球化服务了。” MD(?Wh
花旗集团成长演进的历史,也是促使梁伯韬投奔所罗门美邦的一个因素。90年代以来,桑福德·威尔率领自己旗下经营保险和旅行支票的旅行者集团在华尔街大肆攻城略地,先后收购了希尔森雷曼公司、史密斯巴尼公司和华尔街债券交易巨头所罗门兄弟公司,把这些投资银行的世家贵族最后整合成为所罗门美邦投资银行,两年前威尔再吃进花旗银行,最后组成了这个名为花旗集团的庞大金融王国。“投资银行收购银行,这个架构比较容易整合,但若是银行收购投资银行,很多时候文化冲突就会很大。因为银行高管人员的薪酬结构和投资银行家有很大的区别,银行家往往要保守一些,主要是把贷款收回以赚取利差,而投资银行家主要是包销证券和促成购并交易,承担的风险比较大,收入当然就要比银行家高得多了。”梁伯韬满意地说,“银行收购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家的收入往往要被往下压,很容易产生矛盾,这在过去有很多例子。而花旗集团是投资银行收购银行,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