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80年代,一部他出版的《中国会计史稿》填补了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空白,被外国专家称之为“东方的第一部会计史著作”;他撰写了中国第一部会计史教科书《会计发展史纲》,并为全国30多所院系培养了会计史师资,开创国内会计史教学之先河;他的320万字的《会计史研究》已出版三卷,是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唯一能找到的一种中文版本会计书籍。 JAN|aCzD
为了得到第一手材料,他曾到基层食品站杀过猪、门市部收购过鲜鸡蛋、洪湖收购过鲜鱼;在研究过程中,他有发现汉朝王莽请客吃饭记账方法书简的惊喜,有对“账”与“帐”争论的无奈,更有曾为了一个不认识的字,八进北京考古研究所的执着;上世纪80年代,一部他出版的《中国会计史稿》填补了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空白,被外国专家称之为“东方的第一部会计史著作”;他撰写了中国第一部会计史教科书《会计发展史纲》,并为全国30多所院系培养了会计史师资,开创国内会计史教学之先河;他的320万字的《会计史研究》已出版三卷,是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唯一能找到的一种中文版本会计书籍。 6!@0VI&P
这些著作上都印刷着一个名字—— —郭道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e,^pMg~
中国自古以来,会计一科有史无书。 HTw#U2A;+
从1979年起,郭道扬立志改变了这一状况;如今,他年逾七旬,郭老仍在为中国会计史与世界会计史著书立说。 Lg8]dBXu
郭道扬,当之无愧的中国会计史第一人。 A5+q^t}
从保管员采购员走向讲台 OO$|9`a
郭道扬1940年出生于湖北谷城,家境困难。1957年,他靠人民助学金读完初中,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襄樊四中。 /({P1ti:C
襄樊四中是省内著名的重点中学。当时,全校一共269人,考上高中的仅9人,但这值得骄傲的消息带给家人的并不全是喜悦。郭道扬是家中老大,初中毕业已经是一个劳动力,父亲已经为他谋到一个县农业局“通讯员”的工作,一个月12元人民币—— —6元够一个人的基本生活,还有6元可以补贴家用。 #uB[&GG}W
最终,他靠着捡废铜烂铁换来了去襄樊的交通费。幸好,襄樊四中也有奖学金,这不仅能保证他吃饱饭、置办牙膏牙刷等生活必需品,甚至连袜子鞋子破了都能领到临时补助。 (WJV.GcP1
在郭道扬的记忆中,1960年的高考很简单,录取率也非常高。 k@7kNMl
以他的高考成绩,可进入当时的全国重点大学。但因为有个姐夫刚刚被划为“右派”,故他被调剂到了原湖北大学(今中南财大)贸易经济系。毕业时他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被分到商业会计教研室。“文革”爆发后,原湖北大学撤销,他到武汉工学院先后做了校办工厂的保管员和采购员。这也是他一生从事会计教育事业的开始。 {K+.A 9!
其实,最初的专业着实让郭道扬烦恼。因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班上就有一位女同学提醒他:“男学工,女学医,四肢发达学体育,不三不四学会计。”或许,谁也不曾想到,最初这个一心想逃离“不三不四”行业的少年会成长为世人敬仰的会计大家。“命运可真会捉弄人,既安排我教会计,还要让我写它的历史,不能不说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误会。”郭老这样自嘲。 !TGr .R
1972年,郭道扬回到复校不久的母校,参加了在咸宁地区财校举办的财会培训班。在这个班上,他开讲了今生今世的第一课。 )ukF3;Gt
当时,全国食品系统亏损是习以为常的事情,“猪鱼蛋,死臭烂,赔钱容易赚钱难”。于是,郭道扬受命编写《食品系统的商品流转核算》讲义。为了得到第一手材料,他到基层食品站杀过猪、门市部收购过鲜鸡蛋、洪湖收购过鲜鱼,甚至还到生猪收购站调研改“毛重定等”为“出肉率定等”的方法……讲义定稿后,不署名印刷了3000册,通过食品总公司一直下发到基层购销站,因此郭道扬经常到基层去办培训班。由于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培训班办得很顺利,同学们听故事一样地听食品课,一方滔滔不绝地讲,一方全神贯注地听,大家都乐在其中。 nz>K{(
一次,他向学员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食品商品发生的挑选整理费,应当作什么处理?学员们分两派讨论得非常热烈。郭道扬作总结发言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论及挑选整理费的性质时讲,商品整理费创造商品价值,所以应当计入成本。学员们一听都乐了:连马克思他老人家都熟悉我们的商业会计工作。 jn~!V!++
把冷门“会计史”做成显学 r9<V%PHv
历史往往出现许多机缘巧合和阴差阳错,郭道扬与会计史之间的相遇,最初确实是勉为其难。 0
"4J"q]&
1978年3月,郭道扬从校办农场一回来,教研室负责人就给他下达了一个前所没有的任务:承担“中国会计发展史”专题任务。 .6LS+[
课题项目是商业部通过商业会计学会下达的,一共9个,另外8个已经被其他老师先下手为强,只剩下这个无人问津的冷门课题。 )4P
B<[u
“在我心中,“会计史’这样的课题应该是老先生的强项,我当年只有38岁。而且“会计发展史”在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空白,连一点可资借鉴的资料都找不到。”郭道扬说。但尽管他反复陈述自己不能接受这个课题的原因,总支书记最后还是严肃发话:“你是一个要求进步的人,接不接受任务,要慎重考虑!”既如此,只得认命。 W.IH#`-9E
谁曾想,在郭道扬的细心研磨之下,这个“烫手的山芋”竟然变成光耀会计世界的黄金。 0Qt~K#mr/
1979年春节刚过,他就从图书馆借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古籍,遍搜资料,多方考究,严密论证,用几个月时间完成了10多万字的中国会计史初稿,在1978年召开的一次会计学术会上一鸣惊人,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赞誉和高度好评。 |l$
u<3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十多万字变成八十多万字,打印稿变成多版本的出版物,由中国会计史到世界会计史,由一部单纯的会计史变成会计审计财务史,由国内而传遍世界。 -W9gH
在长达30年的会计史与会计学、国际会计研究中,硕果累累—— —1982年,出版《中国会计史稿》上册;1984年,出版我国第一部会计史教科书《会计发展史纲》;1988年,出版《中国会计史稿》下册;1999年,出版一部具有世界通史意义的专著性教科书《会计史教程》;2004年,出版由《会计史教程》改名后的《会计史研究》第一、二卷;2008年,出版《会计史研究》第三卷;2009年,出版了会计学文集《郭道扬文集》,其中收藏数十篇具有创新价值的论文……在日本,名古屋商科大学津谷原弘教授分上下册翻译出版了《会计发展史纲》;在美国国家图书馆,唯一一种中文版本的会计史书籍就是郭道扬的著作。 7$K}qsr<
研究会计史很不容易,它需要异常勤勉刻苦。正是有那种将板凳坐热的毅力,他硬是把原本冷门的“会计史”做成今天处处受到热捧的显学。 I`3d;l;d
郭老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那还是在1979年刚开始做会计史研究的时候。“有一位客人来看我,看见我从图书馆借这么多的古书,便问我干什么。我说写会计史,那位客人听了很吃惊,他笑着问我,会计还有历史?十多年后,这位客人又来了,一见面就说:你还真的把它写出来了。”郭老笑着说。 6I"C~&dt
笑容中,带着欣慰与自豪。 \`
&ej{
会计史研究最大的乐趣是“正名定位” FbmsN)mv!%
治史难,写出一部历史名作难上加难。 )t5;d
我国历史上长期重农轻商,将计数与会计视为末等,正史鲜有记载。 @Zj&`/
面对无涯艰苦之路,郭道扬以勤奋为径、以苦为舟。 *aI~W^N3
当年,他成为全国图书馆、博物馆及档案馆的常客;《二十四史》、《十通》等古籍是必不可少的案头资料;深入各地调查取证、向专家、学者求教更是常事。写会计史一字一句,如同沙里淘金。 S3QaYq"v
同时,他还另辟蹊径,开创了一条从陶土刻记、甲骨文、金文,以及简牍等现代考古成果中寻找会计史料的新路,他首次从大量考古成果中发现了会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