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效率 Fx5ZwT
t
oZ-FF'
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配置效率低下 P&\X`ZUA
u<kD}
我国基层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起支配作用的变量,不是农村的需求而是自上而下考核的政绩和规模,公共产品供给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中央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数量,往往不能照顾到地方的各种实际需求,这使得有限的资金在运用中配置效率低下,公共产品的效用得不到最大化,公共产品的供给无法提高需求主体(农村居民)的福利水平。这主要体现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着重“硬”轻“软”、重“准”轻“纯”、重“短”轻“长”、重“建”轻“养”的“四重四轻”倾向(徐超,2005)。具体而言,一是重上级要求考核的等公共设施项目建没,对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业发展综合规划等“软”公共产品积极性不高;二是对农村准公共产品的生产比较重视,而对纯公共产品的生产主要依赖上级政府的投入;三是热衷于提供见效快的短期公共项目,不愿提供见效慢但具战略性的公共产品;四是热衷于投资新建公共项目,不注重存量项目的保养和维护,从而不能充分满足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h?A'H RyL~
&-4
?!
2.支农资金的行政管理效率低下
{,Fcd(MU
+f|6AeE
一是我国涉及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的部门众多,部门分割严重,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财政支农体系使得支农资金以不同的名目由各个中央部门支配,政策之间相互制约的现象时有发生,资金使用分散,交叉和重复等现象严重;二是制度外财政收支账证不全,甚至根本没有建账,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挤占挪用现象普遍,资金到位率低;同时,相当一部分被用于涉农部门臃肿的机构和人员开支,造成极大浪费。这都大大降低了公共产品供给的行政效率。 OHhs y|W
T<M?PlED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主要是只与本区域内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相关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地方财政应该逐渐成为提供农村公共品的主体。而只有正确界定政府的职能范围,逐步改变和调整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出水平与支出结构,特别是通过深化地方财政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机制,充分发挥地方财政的作用,才能理顺农民的各种税费与各种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与比例,保证分级财政管理体制正常运行,建立财政支农的长效机制。 17i$8
H/`G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框架 B@-"1m~la?
SUc6/'Rdr
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为我们廓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合理的供给机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我国的农村公共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公共产品,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受益的直接性,由于重工业化战略和城乡间人为地差别化,城市的公共物品供给一般由政府通过财政支出解决,而农村各种公共物品却由农民自掏腰包以各种费的形式解决,从而将本应由政府承担、统筹安排支出的部分负担转嫁给了农民,这使得农村公共产品的消费具有一定程度的直接收益性。二是受益的范围性,按照我国现行的宪法规定和财政体制,村作为一级自治组织,没有财政,也没有独立预算决算、金库和相应的管理机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从财政的角度看具有“村级自治”与“一事一议”等特点,这体现在这种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总是被主要地限定在一定的空间之内。因此,相对于城市的公共物品而言,农村公共产品更具有地方公共物品的特征。 y1u9B;Fd
_uJVuCc
地方公共物品理论,与一般公共产品理论不同之处在于,只假定这种公共物品的供给相应与某一个特定的地理位置,从而消费者也被确定在特定的范围之内,对所供应的公共物品和类型进行选择(Tiebout,1956)。 !&JiNn('
5%&]
(三)理论结论与实证分析 3cHtf
@?d?e+B
由此可见,最优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构成,不是单纯的政府支出G,或者完全由个人消费承担,只有把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公共产品的不同公共需求层次,加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替代性,建立不同层次和程度的竞争机制,才能通过农村居民的消费选择,实现其农村公共产品消费的效用最大化,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微观效率。 H|K("AVP:
gLx/w\
l6
Buchanan(1968)对美国农业社区的研究同时也表明,在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俱乐部产品可以通过私人集团化生产的方式提高其生产效率;萨瓦斯的研究更进一步表明,没有任何逻辑理由可以充分证明垄断性质的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机构来提供,而摆脱政府公共服务低效率和资金不足困境的最好出路,是通过积极实行公共服务的民营化,建立起公私机构之间的竞争(E.C.萨瓦斯,中译本,2002)。 AWL[zixR
"Y(^F
bs
三、建立与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政策建议 Rn;VP:H M
RpAiU
通过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农村公共产品具有比较典型的地方公共物品的特征,供给总量与效率的提高,依赖于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供给总量来看,最优数量总是与一定数量的农村最优人口规模相保持着适度的比例,而这一规模从根本上又取决于农民的农业生产收益,因此,如何使得农民增收是保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量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和供给的效率,关键在于建立适当的政府供给机制与市场供给机制,农村公共品具有的地方公共物品的特性,使得其供给主体与渠道的多样化而不是单一化,才是提高供给的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最优途径。这需要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政策: kXEtuO5FUM
#B}Qt5w
(一)改革地方政府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投融资体制,构建有效的市场化竞争机制 1
ys( v
)Oe`s(O@[I
首先,在农村公共品的投资领域,地方政府应实行不同的供给机制,对供给领域进行竞争性环节和非竞争性环节的划分(见表1)。对于竞争性环节,应该引入竞争机制;对于非竞争环节,应该以公共财政(财力)为基础,实行价格听证制度、招投标制度、合同出租等方式,由市场形成价格和竞争机制,逐步形成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复合调节,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混合生产,提高公共产品的资源配置效率。 0 {,h.:
CrO`=\
其次,形成多样化的农村公共产品筹资机制,引入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则为公共产品筹资提供丰富的选择渠道。在区分公共产品提供和生产的基础上,政府可以利用预算安排、政策安排或合约安排形成各种经济激励,引导私人企业或非营利部门参与公共产品的生产(见表2)。不仅能够增强地方各级财政、特别是农村支农资金的财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公共产品供给和资金使用的效率。 ~$ *`cO
*`1bc'umM;
表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行业生产环节的划分 E\iJP^n
wibwyzo
,{+6$h3
行业 竞争性环节 非竞争性环节 FW5}oD(H
农村电力 发电、供电 电网、配电 (Xj.iP
农村水利 水利设施、设备 水利管理、水利发展规划等 Q]T BQ&
农村教育 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后勤保障 教学、后勤管理 v~aLTI
农村道路 道路建设 路轨网、通信网 6W:1
>,xS
/ISLVp%H
P{Lg{I_w.B
表2公共产品供给主体与筹资选择的模式 shNE~TA
{=6)SBjf
资金来源 f,JX"
供给主体 财政资金 民间资金 混合资金 hbH#Co~o4#
公共生产 非竞争性环节 公有公营 私有公营 混合所有公营 i7(~>6@|
竞争性环节 44j,,k
私人生产:竞争性环节 公有私营 私有私营 混合所有私营 Y-= /,
混合生产 非竞争性环节 公有合营 私有合营 混合所有合营 mZE8.`
竞争性环节 !pl_Ao~(
?CFoe$M
`{<JC{yc?
(二)减轻农民实际税费负担,建立保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Bi
XTC$Oi
LGfmUb-{]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需要增加农民收入。但目前条件下,最直接的途径是通过建立上下级和同级政府对农村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切实减轻农村公共品供给给农民所造成的各种税费负担。由于农民作为消费者实际已经承担了城市工业产品的部分增值税;另外,转移出去的农村廉价劳动力为城市工业企业创造了大量利润,换来了发达地区的工业繁荣和城市的税收增长。因此,这一制度通过把企业所得税资金转移给农村地区,不仅是当前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工业反哺农业”最好的方式。因此,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可以采取直接将在农村包括县城收取的部分主体税收收人(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划归县级财政,并直接用于加强旨在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基础投入,带动农村地区的其它公共产品的建设。这与采取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或者与先上解省或中央财政之后再以转移支付划拨回来的政策相比更为有效率,也能够更直接地尽快地解决农村公共品的供给问题。 fzyzuS$
@sdS0pC
(三)加强村民自治,通过设置激励相容的委托代理机制,提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效率 *73AAA5LKa
CdNih8uG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以村民代表大会和乡人民代表大会为组织依托,发挥农民在农村治理主体权威授予中的决定性作用。首先,这在事实上消除了压力型行政体制得以存在的基础,使农村治理的主体——农村居民真正获得公共产品供给的选择权。这就能充分利用农村治理主体在公共产品需求方面的信息优势,最大限度地避免误导农民对公共产品的偏好;其次,建立自下而上的选举制度,改变了对基层政府官员的激励,迫使其从追求上级政府支持最大化转向获得社区内农民支持最大化,转变原有的激励不相容的上下级委托代理,使得农民在本社区内的公共产品供给中掌握决策权。最后,通过对当地基层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评估,能够对政府支农政策的制定提供客观的指导依据,对政府公共绩效作出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