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未完成罪(上下) F8w7N$/V",
我国刑法把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分为三种,这就是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 <f7 O3 >
(一)犯罪预备 VD.TosVeWo
1.案例 VN)WBv
1994年6月7日中午,王强、罗强、王守洪共谋抢劫出租车。为此,三人共同准备锯齿刀、手术刀、剪刀、尼龙绳、不干胶带等作案工作,于当晚携带上述工具拦乘一辆出租车,意欲抢劫。在车上,他们说要去西门车站和九眼桥,引起了司机钟某某的怀疑。钟将车开至一出租车检查站,将可疑情况报告了公安人员。公安人员立即将三人捕获。 mP^ B2"|q
2.犯罪预备的概念与特征
:a*>PMTn
刑法第22条第1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犯罪预备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XIIq0I
(1)已经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 (U'n1s/X
(2)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C1-U2@
(3)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XB*pzQ
3.犯罪预备的处罚 g]f<k2
刑法第22条第2款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Ft>B% -;
4.案例分析 >M5}L<
本案王强等三人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RC7F/|w.z
(二)犯罪未遂 C@-Hm
1.案例 Z. ${WZW
被告人沈某,男,24岁,某厂工人。被告人因赌博欠债,难以偿还,便图谋盗窃本厂财务股保险柜里的现金。2月7日晚9时许,被告人撬开了财务股的房门,但因无法打开小保险柜,未能窃取柜中现金(数百元)。于是,被告人将小保险柜搬离财务股,藏在厂内仓库旁的小试验室里,想等待时机再撬开小保险柜,窃取现金。第二天,财务股的李会计上班后发现办公室被撬、小保险柜失踪,当即向厂保卫股报案。第三天上午8时15分,人们在小试验室找到了小保险柜,柜门尚未打开,柜内人民币也原封未动。
m}yu4
2.犯罪未遂的概念与特征 va@;V+cD
刑法第23条第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犯罪未遂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l4RqQ+[KA;
(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JSWqi>
(2)犯罪未得逞 !8p>4 |VM
(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UA.Tp [u
3.犯罪未遂的种类 />xEpR3_A
(1)实行终了的未遂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e,OXn gC
(2)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 :Ou~?q%X
4.犯罪未遂的处罚 i7dDklj4
刑法第23条第2款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oeMl18R
5.案例分析 M.H!dZ
被告人沈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GIla
J!/
(三)犯罪中止 OG#^d5(
1.案例 Z*Ffdh>*:&
被告人张某因与邵女恋爱不成而对邵家心存不满,购得“三步倒”鼠药一包,并趁邵家没人之机翻墙入院,将鼠药投入邵家水缸后即离去(当日为邵女母亲过生日,除邵女家人外,还有其他亲戚前来祝寿)。后被告人张某回家后即将投毒一事告知其姐夫,并随即赶回邵家,此时邵家正准备用水缸中的水淘米做饭,被告人张某告知邵家投毒一事,并在其姐夫等人帮助下将水倒掉。 1'~+.92Y
2.犯罪中止的概念与特征 Ow-ejo
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Yh]a4l0
(1)中止的及时性 %>K(IRpMW
(2)中止的自动性 `
,T.
(3)中止的有效性 \WE/#To
3.犯罪中止的处罚 ZvuY]=^3
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moM'RO,M
4.案例分析 y1 a%f.F`
本案被告人张某的行为符合犯罪中止的特征,应以犯罪中止论处。 rE*yT(:w
第十三讲 共同犯罪:定罪 E`N`
(一)案例 4"PA7
e
案例一 @yGnrfr
1998年8月6日,某市博物馆因面临洪水威胁,将部分馆藏文物转移至安全地点。博物馆工作人员成某和范某等人负责运送,文物搬卸至新地点后,因一时来不及配备安全保管设施,当晚由成某、范某等人负责看守。当天夜里,成某悄悄潜入一文物临时堆放房间,窃取了一件馆藏画卷。不料走出房间时,正碰上范某从另一存放文物的房间出来,并手持一青铜器,二人均吃一惊,十分尴尬,但立刻明白对方也是来盗窃文物,于是都未出声,相视一笑后各自离开。以后二人均未再提起此事。司法机关对文物失窃进行调查,在询问他们时,二人均称不知情,后经侦查,案件告破。经有关部门鉴定,青铜器和画卷各估价约10万余元。 ,%yC4
案例二 d
i_N}x*
1984年8月26日晚,吴平骑自行车窜至他所在的六车间,盗得紫铜240斤,放在自行车的后架上。此时,王文从四车间偷出黄铜60斤,刚出车间门口,见吴平推自行车过来,就喊住吴平,把自己偷的铜放在吴平的自行车后架上,二人一起往外运。走出不远,发现执勤人员,二人将所盗之物抛弃并逃逸。 x6>WvF
Z
(二)共同犯罪的概念 }*XF- U
刑法第25条第1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构成共同犯罪,主观上要有共同犯罪故意,客观上要有共同犯罪行为。 ~/4j&IG
刑法第25条第2款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JH*l:7
(三)共同犯罪的认定 WA}'[h
共同犯罪可以区分为正犯与共犯,正犯是指实行犯,其行为在刑法分则中已有规定。共犯是指组织犯、教唆犯和帮助犯,其行为在刑法分则中没有规定。刑法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为共犯的定罪提供了法律根据。
~H''RzN
1.正犯的定罪(直接正犯与间接正犯、单独正犯与共同正犯) z .lb(xQ
2.组织犯(犯罪集团) ?o V.SG'
3.教唆犯 .dzw5R&
4.帮助犯 tqA-X[^
(四)案例分析 fwtsr>SV
案例一被告人成某与范某互相之间不存共同犯罪故意,因而不构成共同犯罪,而是一种同时犯,应当分别定罪。 R]od/u/$
案例二被告人吴平与王文虽然开始没有共同犯罪故意,但在实行犯罪过程中形成共同犯意并有共同犯罪行为,因而构成共同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