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案例分析 M\r=i>(cu
本案是以单位名义实施的,并且非法所得亦归单位所有,因而构成单位犯罪。 第十二讲 未完成罪(上下) }ni@]k#q<
我国刑法把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分为三种,这就是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 [uFv_G{H
(一)犯罪预备 m.c2y6<=
1.案例 UH#S |o4
1994年6月7日中午,王强、罗强、王守洪共谋抢劫出租车。为此,三人共同准备锯齿刀、手术刀、剪刀、尼龙绳、不干胶带等作案工作,于当晚携带上述工具拦乘一辆出租车,意欲抢劫。在车上,他们说要去西门车站和九眼桥,引起了司机钟某某的怀疑。钟将车开至一出租车检查站,将可疑情况报告了公安人员。公安人员立即将三人捕获。 #=#bv`
2.犯罪预备的概念与特征 -*W\$P
刑法第22条第1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犯罪预备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2qD
(1)已经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 M>u84|`
(2)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g~lww2O
(3)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W/
u_<\
3.犯罪预备的处罚 =m
U</ F)
刑法第22条第2款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yH]w(z5Z
4.案例分析 5E}!TL$
本案王强等三人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9eEA80i7
(二)犯罪未遂 z;\,Dt
1.案例 Ie4Xk
被告人沈某,男,24岁,某厂工人。被告人因赌博欠债,难以偿还,便图谋盗窃本厂财务股保险柜里的现金。2月7日晚9时许,被告人撬开了财务股的房门,但因无法打开小保险柜,未能窃取柜中现金(数百元)。于是,被告人将小保险柜搬离财务股,藏在厂内仓库旁的小试验室里,想等待时机再撬开小保险柜,窃取现金。第二天,财务股的李会计上班后发现办公室被撬、小保险柜失踪,当即向厂保卫股报案。第三天上午8时15分,人们在小试验室找到了小保险柜,柜门尚未打开,柜内人民币也原封未动。 !jRs5{n^Ol
2.犯罪未遂的概念与特征 \:E=B1
刑法第23条第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犯罪未遂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_t
F3x
(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p?sFX$S
(2)犯罪未得逞 L<p.2[3
(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7A{,)Y/w ^
3.犯罪未遂的种类 fT5vO.a
(1)实行终了的未遂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J6\?ct4
(2)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 ]wEFm;N
4.犯罪未遂的处罚 _7,4C?
刑法第23条第2款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xt-65^
5.案例分析 vue=K
被告人沈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LT]YYn($
(三)犯罪中止 3<}r+, j
1.案例 a~F\2`Q
被告人张某因与邵女恋爱不成而对邵家心存不满,购得“三步倒”鼠药一包,并趁邵家没人之机翻墙入院,将鼠药投入邵家水缸后即离去(当日为邵女母亲过生日,除邵女家人外,还有其他亲戚前来祝寿)。后被告人张某回家后即将投毒一事告知其姐夫,并随即赶回邵家,此时邵家正准备用水缸中的水淘米做饭,被告人张某告知邵家投毒一事,并在其姐夫等人帮助下将水倒掉。 /<CgSW}
2.犯罪中止的概念与特征 %QQJSake|
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pI}6AAs}Z
(1)中止的及时性 fn Pej?f:
(2)中止的自动性 EgTj
(3)中止的有效性 AhQsv.t
3.犯罪中止的处罚 dI~{0)s
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z W*Z
4.案例分析 ,AyQCUz{*?
本案被告人张某的行为符合犯罪中止的特征,应以犯罪中止论处。 3mT6HGSKR
第十三讲 共同犯罪:定罪 -8z@FLUK-
(一)案例 !~te&ccPE
案例一 nI,-ftMD-|
1998年8月6日,某市博物馆因面临洪水威胁,将部分馆藏文物转移至安全地点。博物馆工作人员成某和范某等人负责运送,文物搬卸至新地点后,因一时来不及配备安全保管设施,当晚由成某、范某等人负责看守。当天夜里,成某悄悄潜入一文物临时堆放房间,窃取了一件馆藏画卷。不料走出房间时,正碰上范某从另一存放文物的房间出来,并手持一青铜器,二人均吃一惊,十分尴尬,但立刻明白对方也是来盗窃文物,于是都未出声,相视一笑后各自离开。以后二人均未再提起此事。司法机关对文物失窃进行调查,在询问他们时,二人均称不知情,后经侦查,案件告破。经有关部门鉴定,青铜器和画卷各估价约10万余元。 6&6t=
案例二 "(vm0@8><
1984年8月26日晚,吴平骑自行车窜至他所在的六车间,盗得紫铜240斤,放在自行车的后架上。此时,王文从四车间偷出黄铜60斤,刚出车间门口,见吴平推自行车过来,就喊住吴平,把自己偷的铜放在吴平的自行车后架上,二人一起往外运。走出不远,发现执勤人员,二人将所盗之物抛弃并逃逸。 rM)#}eZK!
(二)共同犯罪的概念 7$7#z\VWu
刑法第25条第1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构成共同犯罪,主观上要有共同犯罪故意,客观上要有共同犯罪行为。 L^??*XEUJ
刑法第25条第2款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6dKJt
(三)共同犯罪的认定 jB3Rue:+g
共同犯罪可以区分为正犯与共犯,正犯是指实行犯,其行为在刑法分则中已有规定。共犯是指组织犯、教唆犯和帮助犯,其行为在刑法分则中没有规定。刑法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为共犯的定罪提供了法律根据。 D
4PjE@D"H
1.正犯的定罪(直接正犯与间接正犯、单独正犯与共同正犯) hh<ryuZ
2.组织犯(犯罪集团) !0Eo9bU%@
3.教唆犯 %( #kJZ
4.帮助犯 :F?L,I,K
(四)案例分析 7rIEpN>*
案例一被告人成某与范某互相之间不存共同犯罪故意,因而不构成共同犯罪,而是一种同时犯,应当分别定罪。 WJii0+8e
案例二被告人吴平与王文虽然开始没有共同犯罪故意,但在实行犯罪过程中形成共同犯意并有共同犯罪行为,因而构成共同犯罪。 "\rR0V!wA
第十四讲 共同犯罪:量刑 >44,Dp]
(一)案例 htOVt\+!34
被告人王某对甲有仇,遂出资5万元雇使张某去除掉甲,张同意,并将欲杀甲的情况告诉其妻陈某,陈某不仅不加制止,而且积极为其出谋划策,帮张买来一把尖刀用于杀甲。在陈某的帮助下,张某作了充分准备,于某晚潜入甲的家中,当时甲不在家,见甲妻乙正在床上睡觉,顿起歹意,就把乙给qiangjian了。等到甲回家,又把甲给杀死。 uw{K&Hxw
问题:对王某、张某和陈某应当如何量刑? Bu7aeBP
(二)共同犯罪量刑的原则 5wa!pR\c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共同犯罪人应当根据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077 wk
(三)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其刑事责任 h8:5[;e
1.主犯及其处罚 oC|']r6
(1)主犯的概念:刑法第26条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SD]rYIu+
(2)主犯的处罚原则:刑法第26条第3款规定:“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5]Y?NN,GR
刑法第26条第4款规定:“对于第3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e{}vT$-
2.从犯及其处罚 JO&+W^$uY}
(1)从犯的概念:刑法第27条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b`ai8`8
(2)从犯的处罚原则:刑法第27条第2款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Tr"Bz!
3.胁从犯及其处罚 m&
+V@H
(1)胁从犯的概念:刑法第28条规定:被胁迫参加犯罪的,是胁从犯。 5.F/>?<
(2)胁从犯的处罚原则:刑法第28条规定,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b}Wm-]|+
4.教唆犯及其处罚 AQgm]ex<
(1)教唆犯的概念:刑法第29条第1款规定:教唆犯是教唆他人犯罪的人。 )m>Y[)8!
(2)教唆犯的处罚原则:①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②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③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