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案例分析 )}!Z^ND*
本案是以单位名义实施的,并且非法所得亦归单位所有,因而构成单位犯罪。 第十二讲 未完成罪(上下) Cj/J&PDQ
我国刑法把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分为三种,这就是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 1PGY/c
(一)犯罪预备 ?58,Ja
1.案例 b6(LoN.
1994年6月7日中午,王强、罗强、王守洪共谋抢劫出租车。为此,三人共同准备锯齿刀、手术刀、剪刀、尼龙绳、不干胶带等作案工作,于当晚携带上述工具拦乘一辆出租车,意欲抢劫。在车上,他们说要去西门车站和九眼桥,引起了司机钟某某的怀疑。钟将车开至一出租车检查站,将可疑情况报告了公安人员。公安人员立即将三人捕获。 fI<|]c}P&J
2.犯罪预备的概念与特征
{^8->V
刑法第22条第1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犯罪预备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yW}uV<7
(1)已经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 YzA6*2
(2)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b?^
CnMO
(3)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4
W6{`
3.犯罪预备的处罚 <ztcCRov
刑法第22条第2款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sh#hDU/</
4.案例分析 )t#>fnN
本案王强等三人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pZxuV(QP`
(二)犯罪未遂 p[LPi5
1.案例 Nh^
lC
被告人沈某,男,24岁,某厂工人。被告人因赌博欠债,难以偿还,便图谋盗窃本厂财务股保险柜里的现金。2月7日晚9时许,被告人撬开了财务股的房门,但因无法打开小保险柜,未能窃取柜中现金(数百元)。于是,被告人将小保险柜搬离财务股,藏在厂内仓库旁的小试验室里,想等待时机再撬开小保险柜,窃取现金。第二天,财务股的李会计上班后发现办公室被撬、小保险柜失踪,当即向厂保卫股报案。第三天上午8时15分,人们在小试验室找到了小保险柜,柜门尚未打开,柜内人民币也原封未动。 y,/Arl}yc
2.犯罪未遂的概念与特征 ]nIH0k3y
刑法第23条第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犯罪未遂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y@Gl'@-O
(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tN
&\
(2)犯罪未得逞 /`kM0=MMa
(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l@W1bS
3.犯罪未遂的种类 aw\0\'}
(1)实行终了的未遂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x&
a<u@[wa
(2)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 e'l@M$^
4.犯罪未遂的处罚 QJ4=*tX)
刑法第23条第2款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f
aIHmU
5.案例分析 [z[<onFIq
被告人沈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5jNDr`pnu
(三)犯罪中止 $-w&<U$E
1.案例 DS|HN
被告人张某因与邵女恋爱不成而对邵家心存不满,购得“三步倒”鼠药一包,并趁邵家没人之机翻墙入院,将鼠药投入邵家水缸后即离去(当日为邵女母亲过生日,除邵女家人外,还有其他亲戚前来祝寿)。后被告人张某回家后即将投毒一事告知其姐夫,并随即赶回邵家,此时邵家正准备用水缸中的水淘米做饭,被告人张某告知邵家投毒一事,并在其姐夫等人帮助下将水倒掉。 vk><S|[n
2.犯罪中止的概念与特征 ?9Hs,J
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Ss~yy0
(1)中止的及时性 ).$q9G
(2)中止的自动性 <*
Bk.>f!
(3)中止的有效性 \+#>XDD
3.犯罪中止的处罚 rYI7V?
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dbsD\\,2%N
4.案例分析 q
)f-z\
本案被告人张某的行为符合犯罪中止的特征,应以犯罪中止论处。 2kSN<jMr
第十三讲 共同犯罪:定罪 2kfX_RK
(一)案例 Vi*HG &DD
案例一 $S'~UbmYU
1998年8月6日,某市博物馆因面临洪水威胁,将部分馆藏文物转移至安全地点。博物馆工作人员成某和范某等人负责运送,文物搬卸至新地点后,因一时来不及配备安全保管设施,当晚由成某、范某等人负责看守。当天夜里,成某悄悄潜入一文物临时堆放房间,窃取了一件馆藏画卷。不料走出房间时,正碰上范某从另一存放文物的房间出来,并手持一青铜器,二人均吃一惊,十分尴尬,但立刻明白对方也是来盗窃文物,于是都未出声,相视一笑后各自离开。以后二人均未再提起此事。司法机关对文物失窃进行调查,在询问他们时,二人均称不知情,后经侦查,案件告破。经有关部门鉴定,青铜器和画卷各估价约10万余元。 Dg=
!d)\
案例二 i-FsA
1984年8月26日晚,吴平骑自行车窜至他所在的六车间,盗得紫铜240斤,放在自行车的后架上。此时,王文从四车间偷出黄铜60斤,刚出车间门口,见吴平推自行车过来,就喊住吴平,把自己偷的铜放在吴平的自行车后架上,二人一起往外运。走出不远,发现执勤人员,二人将所盗之物抛弃并逃逸。 #d* )W3e2{
(二)共同犯罪的概念 8!XK[zL
刑法第25条第1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构成共同犯罪,主观上要有共同犯罪故意,客观上要有共同犯罪行为。 MszX9wl
刑法第25条第2款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Gj%z+<
(三)共同犯罪的认定 "i^<
H
共同犯罪可以区分为正犯与共犯,正犯是指实行犯,其行为在刑法分则中已有规定。共犯是指组织犯、教唆犯和帮助犯,其行为在刑法分则中没有规定。刑法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为共犯的定罪提供了法律根据。 pNNvg,hS8
1.正犯的定罪(直接正犯与间接正犯、单独正犯与共同正犯) 9Hm>@dBhM
2.组织犯(犯罪集团) /%{Qf
3.教唆犯 FoKAF
&h7
4.帮助犯 %~rXJrK
(四)案例分析 @,
Kl"i;
案例一被告人成某与范某互相之间不存共同犯罪故意,因而不构成共同犯罪,而是一种同时犯,应当分别定罪。 igO,Ge8}
案例二被告人吴平与王文虽然开始没有共同犯罪故意,但在实行犯罪过程中形成共同犯意并有共同犯罪行为,因而构成共同犯罪。 WNO!6*+
第十四讲 共同犯罪:量刑 [XbNZ6
(一)案例 T$IwrTF@?
被告人王某对甲有仇,遂出资5万元雇使张某去除掉甲,张同意,并将欲杀甲的情况告诉其妻陈某,陈某不仅不加制止,而且积极为其出谋划策,帮张买来一把尖刀用于杀甲。在陈某的帮助下,张某作了充分准备,于某晚潜入甲的家中,当时甲不在家,见甲妻乙正在床上睡觉,顿起歹意,就把乙给qiangjian了。等到甲回家,又把甲给杀死。 e.'6q
($3
问题:对王某、张某和陈某应当如何量刑? U][\|8i
(二)共同犯罪量刑的原则 Hs`j6yuc9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共同犯罪人应当根据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_O;2.M%@
(三)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其刑事责任 9g~"Y[ ]
1.主犯及其处罚 6k+4R<
(1)主犯的概念:刑法第26条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P*:9u>
(2)主犯的处罚原则:刑法第26条第3款规定:“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kc#=b@l
刑法第26条第4款规定:“对于第3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iOrpr,@
2.从犯及其处罚 | k?r1dj%O
(1)从犯的概念:刑法第27条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6d{&1-@>
(2)从犯的处罚原则:刑法第27条第2款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AI,Jy%62/
3.胁从犯及其处罚
7GDrH/yK
(1)胁从犯的概念:刑法第28条规定:被胁迫参加犯罪的,是胁从犯。
!XQq*
(2)胁从犯的处罚原则:刑法第28条规定,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E(-@F%Q
4.教唆犯及其处罚 ]L/AW
(1)教唆犯的概念:刑法第29条第1款规定:教唆犯是教唆他人犯罪的人。 s ;2ih)[
(2)教唆犯的处罚原则:①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②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③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