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9(+:|e  
  【知识点】:内部控制手段类指引 `Uq#W+r,  
 `&qL(66	  
  控制手段类应用指引偏重于“工具”性质,往往涉及企业整体业务或管理。控制手段类应用指引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至第18号,内容依次为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等四个指引。应重点关注全面预算和信息系统。 -au^;CM  
 eNh39er  
  (一)全面预算 
KV91)U  
 'I|v[G$l  
  全面预算作为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编制与实施的预算管理模式,通过将企业的资金流与实物流、信息流相整合优化了企业的资源配置,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然而,企业要想使全面预算管理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要特别关注和防范预算管理中的风险。 cx,+k]9D  
 ZT*ydln   
  1.实行全面预算管理需关注的主要风险 t[HE6ea  
 >\R+9p:o  
  (1)不编制预算或预算不健全,可能导致企业经营缺乏约束或盲目发展。 I]|Pq  
 5{TsiZh4
  
  (2)预算目标不合理、编制不科学,可能导致企业资源浪费或发展目标难以实现。 $B+8Of  
 t}a: p6D]  
  (3)预算缺乏刚性、执行不力、考核不严,可能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x%=si[P  
 BX/8O<s0  
  2.内部控制要求与措施 +:2klJ  
 T}Tp$.gB  
  企业应当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履行全面预算管理职责,其成员由企业负责人及内部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85= )lu
  
 |o"?gB}Dh  
  预算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拟定预算目标和预算政策,制定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组织编制、平衡预算草案,下达经批准的预算,协调解决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问题,考核预算执行情况,督促完成预算目标。 goNG' o	%|  
 q~Hn-5H4Q  
  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预算管理工作机构,由其履行日常管理职责。预算管理工作机构一般设在财会部门。 Xxj-
6i  
 lM`2sy  
  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协助企业负责人负责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A\8 mL8  
 I@\lN&HC  
  (1)预算编制 Ng
&%
o  
 6{K,c@VFd  
  ①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工作制度,明确编制依据、编制程序、编制方法等内容,确保预算编制依据合理、程序适当、方法科学,避免预算指标过高或过低。企业应当在预算年度开始前完成全面预算草案的编制工作。 :]K4KFM  
 DDQx
g   
  ②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和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综合考虑预算期内经济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编制年度全面预算。 Vsr.=Nd=  
 >dXGee>'M  
  ③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当对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在综合平衡基础上提交的预算方案进行研究论证,从企业发展全局角度提出建议,形成全面预算草案,并提交董事会。 j8i[ONq^  
 	ux-/>enc  
  ④企业董事会审核全面预算草案,应当重点关注预算科学性和可行性,确保全面预算与企业发展战略、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相协调。企业全面预算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企业章程的规定报经审议批准。批准后,应当以文件形式下达执行。 =HK!(C  
 b#c:u2  
  (2)预算执行 AOZP*\k  
 K`eCDvlH  
  ①企业应当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管理,明确预算指标分解方式、预算执行审批权限和要求、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等,落实预算执行责任制,确保预算刚性,严格预算执行。 ^S<Y>Nm]  
 u2I*-K   
  ②企业全面预算一经批准下达,各预算执行单位应当认真组织实施,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和各岗位,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 BU)U/A8iS  
 Wb,KjtX  
  ③企业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应当加强与各预算执行单位的沟通,运用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资料监控预算执行情况,采用恰当方式及时向决策机构和各预算执行单位报告、反馈预算执行进度、执行差异及其对预算目标的影响,促进企业全面预算目标的实现。 &A/]pi-\  
 8LJ8
}%*  
  ④企业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和各预算执行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制度,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通报预算执行情况,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tFHM &a  
  FgnTGY}  
  ⑤企业批准下达的预算应当保持稳定,不得随意调整。由于市场环境、国家政策或不可抗力等客观因素,导致预算执行发生重大差异确需调整预算的,应当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 
x^qVw5{n  
 ;<Sd~M4f  
  (3)预算考核 Ufj`euY  
 m,28u3@r  
  ①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预算执行考核制度,对各预算执行单位和个人进行考核,切实做到有奖有惩、奖惩分明。 ZgJQ?S$D  
 j3oV+zZ49  
  ②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当定期组织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必要时,实行预算执行情况内部审计制度。 OdbEq?3S/?  
 '6`3(TK.a  
  ③企业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工作,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考核过程及结果应有完整的记录。 3yme1Mb  
 e4$H&'b|  
  (二)合同管理 T~?Ff|qFC  
 S>+|OCl";  
  1.合同管理需关注的主要风险 	OKZV{Gja  
 o 11jca|  
  (1)如果企业未订立合同、未经授权对外订立合同、合同对方主体资格未达要求、合同内容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诈,会导致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1nM
 #kJ"  
 OO\+J  
  (2)如果合同未全面履行或监控不当,有可能导致企业诉讼失败,经济利益受损。 G>_*djUf  
 ^6x
%*/l|  
  (3)如果合同纠纷处理不当,则会损害企业利益、信誉和形象。 PQt")[  
 f5"k55 }  
  2.内部控制要求与措施 	?,Xw[pR  
 FkDmP`Od  
  (1)企业对外发生经济行为,除即时结清方式外,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对于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当组织法律、技术、财会等专业人员参与谈判,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业人员参与相关工作;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和参与谈判人员的主要意见,应当予以纪录并妥善保存。 }Bh8=F3O
Q  
 unzr0x
 {  
  (2)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与对方当事人签署合同。正式对外订立的合同,应当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理人签名或加盖有关印章。属于上级管理权限的合同,下级单位不得签署。 , pfG  
 S}3fr^{.  
  (3)企业应当加强合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未经批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漏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商业机密或国家机密。 bP#:Oi0v`  
 9=M$AB	  
  (4)企业应当建立合同履行情况评估制度,至少于每年年末对合同履行的总体情况和重大合同履行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对分析评估中发现的不足或问题应及时加以改进。 hFU
lNJ  
 !TH)
+zi  
  教材需要注意的地方: (
Rh,,  
 hag$GX'2k  
  1.企业对外发生经济行为,除即时结清方式外,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合同订立前,应当充分了解合同对方的主体资格、信用状况等有关内容,确保对方当事人具备履约能力。 !n!*/
[}X  
 ,t744k')  
  2.合同文本一般由业务承办部门起草、法律部门审核。重大合同或法律关系复杂的特殊合同应当由法律部门参与起草。 (/YHk`v2  
 wu6;.xTLl  
  3.正式对外订立的合同, 应当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由其授权的代理人签名或加盖有关印章。授权签署合同的,应当签署授权委托书。 Wb_J(!da  
 M
?4
9TOQA  
  (三)内部信息传递 qo~O|~  
 
+E+p"7  
  内部信息传递是指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通过内部报告形式传递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过程。 rKc9b<Ir  
 bj^5yX;2  
  1.内部信息传递需关注的主要风险  \K{
z  
 xu%k~4cB,  
  (1)内部报告系统缺失、功能不健全、内容不完整,可能影响生产经营有序运行。 >uB?rGcM  
 Jr4Ky<G_i  
  (2)内部信息传递不通畅、不及时,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相关政策措施难以落实。 {z|)Njhg  
 ,Vax&n+J  
  (3)内部信息传递中泄露商业秘密,可能削弱企业核心竞争力。 xa*hi87L*  
 gg/-k;@ Rf  
  2.内部控制要求与措施 59L\|OR  
 rXq.DvQ  
  (1)内部报告的形成。 <dNOd0
e  
 CxmKz78  
  ①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风险控制和业绩考核要求,科学规范不同级次内部报告的指标体系,采用经营快报等多种形式,全面反映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内外部信息。内部报告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并随着环境和业务的变化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设计内部报告指标体系时,应当关注企业成本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内部报告应当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传递及时,便于企业各管理层级和全体员工掌握相关信息,正确履行职责。 }6~hEc*/"  
 
G_tCmu\  
  ②企业应当制定严密的内部报告流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内部报告信息集成和共享,将内部报告纳入企业统一信息平台,构建科学的内部报告网络体系。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均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内部报告工作,重要信息应及时上报。并可以直接报告高级管理人员。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报告审核制度,确保内部报告信息质量。 \l0[rcEf  
 "{xrL4BtC  
  ③企业应当关注市场环境、政策变化等外部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影响,广泛收集、分析、整理外部信息,并通过内部报告传递到企业内部相关管理层级。以便采取应对策略。 MJ)RvNF  
 ">nxHU  
  ④企业应当拓宽内部报告渠道,通过落实奖励措施等多种有效方式,广泛收集合理化建议。企业应当重视和加强反舞弊机制建设,通过设立员工信箱、投诉热线等方式,鼓励员工及企业利益相关方举报和投诉企业内部的违法违规、舞弊和其他有损企业形象的行为。 DfD&)tsMQ  
 B-Hrex]  
  (2)内部报告的使用 hfB%`x#akQ  
 	}v{LRRi  
  ①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充分利用内部报告管理和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时反映全面预算执行情况,协调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和各单位的运营进度,严格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确保企业实现发展目标。 MchA{p&Ol  
 h"W,WxL8  
  ②企业应当有效利用内部报告进行风险评估,准确识别和系统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企业对于内部报告反映出的问题应当及时解决;涉及突出问题和重大风险的,应当启动应急预案。 G!##X: 6
'  
 6|=f$a  
  ③企业应当制定严格的内部报告保密制度,明确保密内容、保密措施、密级程度和传递范围,防止泄露商业秘密。 QIEJ6`  
 Q{>k1$fkV  
  ④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报告的评估制度,定期对内部报告的形成和使用进行全面评估, 重点关注内部报告的及时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wQf-sk#  
 DCa^
u'f  
  (四)信息系统 9=tIz  
 q<<v,ihh  
  1.利用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需关注的主要风险 1GRCV8"Z^  
 !BF;
>f`  
  (1)信息系统缺乏或规划不合理,可能造成信息孤岛或重复建设,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低下。 >'$Mp <  
 TX/Xt7#R:  
  (2)系统开发不符合内部控制要求,授权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控制。 >:!5*E5?  
 _f,C[C[e&  
  (3)系统运行维护和安全措施不到位,可能导致信息泄露或毁损,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T!{w~'=F  
 .{^5X)
  
  2.内部控制要求与措施 0mVNQxHI  
 qR{
=pR  
  企业应当指定专门机构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明确相关单位的职责权限,建立有效工作机制。企业可委托专业机构从事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和维护工作。企业负责人对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负责。 |Ez>J+uye(  
 P+sW[:  
  (1)信息系统的开发 
.P]+?	%&  
 C )
s5D  
  ①企业应当根据信息系统建设整体规划提出项目建设方案,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后实施。企业开发信息系统,可以采取自行开发、外购调试、业务外包等方式。选定外购调试或业务外包方式的,应当采用公开招标等形式择优确定供应商或开发单位。 } OR+Io  
 WwFm*4{[o  
  ②企业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应当按照不同业务的控制要求,通过信息系统中的权限管理功能控制用户的操作权限,避免将不相容职责的处理权限授予同一用户。 dT8S~-d%  
 7]bGc
\  
  ③企业信息系统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信息系统开发全过程的跟踪管理,组织开发单位与内部各单位的日常沟通和协调。 ?V=ZIGj  
 o|:b;\)b  
  ④企业应当组织独立于开发单位的专业机构对开发完成的信息系统进行验收测试,确保在功能、性能、控制要求和安全性等方面符合开发需求。 |df	Pki{  
 33q}CzK  
  ⑤企业应当切实做好信息系统上线的各项准备工作,培训业务操作和系统管理人员,制订科学的上线计划和新旧系统转换方案、考虑应急预案,确保新旧系统顺利切换和平稳衔接。 e*C(q~PQ  
 _VN?#J)o  
  (2)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TdMruSY  
 &z3o7rif$  
  ①企业应当建立信息系统变更管理流程,信息系统变更应当严格遵照管理流程进行操作。信息系统操作人员不得擅自进行系统软件的删除、修改等操作;不得擅自升级、改变系统软件版本;不得擅自改变软件系统环境配置。  c?-H>u  
 ITBE|b  
  ②企业应当根据业务性质、重要性程度、涉密情况等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建立不同等级信息的授权使用制度。 e	T{ 4{  
 'H!Uh]!  
  企业应当建立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和泄密责任追究制度。 EVSX.'&f  
 T^KKy0ZGM  
  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的,应当审查该机构的资质,并与其签订服务合同和保密协议。 59A}}.@?m  
 n\DV3rXI9  
  企业应当采取安装安全软件等措施防范信息系统受到病毒等恶意软件的感染和破坏。 m(!FHPvN  
 j^JPZ{ej?  
  ③企业应当建立用户管理制度,加强对重要业务系统的访问权限管理,定期审阅系统账号,避免授权不当或存在非授权账号,禁止不相容职务用户账号的交叉操作。 t*u:hex  
 
)10+@d  
  ④企业应当综合利用防火墙、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漏洞扫描、入侵检测等软件技术以及远程访问安全策略等手段,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来自网络的攻击和非法侵入。企业对于通过网络传输的涉密或关键数据,应当采取加密措施,确保信息传递的保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8MF_Gu):  
 \8cx6 G'  
  ⑤企业应当建立系统数据定期备份制度,明确备份范围、频度、方法、责任人、存放地点、有效性检查等内容。 AkV#J,
3LC  
 f6Ah6tb   
  ⑥企业应当加强服务器等关键信息设备的管理,建立良好的物理环境,指定专人负责检查,及时处理异常情况。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接触关键信息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