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的互动关系
Q}`2Y^.
D(2kb
作者:刘宇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 NC#kI3 {
《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年第6期 ^U|CNB%.
一、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的内涵 m78MWz]Yo
(一)内部控制 kgib$t_7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必不可少的一种有效管理手段。作为企业的一种自律行为,内部控制制度是为防范风险、完成各项既定工作目标,对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及人员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相互制约和内部稽核等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Organization of the Treadwaycommission)于1992年发布关于内部控制的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一一整体框架》,使内部控制的系统概念体系得以建立。2001年底以后,美国爆发了以安然、世通、施乐等公司财务舞弊案为代表的会计丑闻,集中暴露了美国公司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问题,由此导致美国通过了萨班斯法案,使人们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004年9月,COSO结合《内部控制一整体框架》和萨班斯法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一整体框架》,对内部控制框架进一步扩展和提高。一般来说,内部控制应具备以下几个功能:一是防护功能。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能保证企业各项活动的开展在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中进行,有利于制约管理中的各种消极因素。二是反馈功能。这是信息与沟通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应当具有的基本要素。三是监督与协调功能。内部控制应能监督和协调企业各部门、各环节更好地履行职责,及时发现和分析问题。因此,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保证所有交易和事项以确定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在适当账户,使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相关要求,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和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保证账面资产、实际资产定期核对相符,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效果的提高,保障各项活动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进行,保证企业制定的各项管理方针、制度和措施的贯彻执行。 LP-KD
(二)公司治理 7cQHRM+1
公司治理是关于公司各利益主体之间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安排,涉及决策、激励、监督三大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等。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由所有利益相关者掌握。从而形成了股东利益至上的治理结构、经营者为核心的治理结构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效率在于能否有效化解分歧、凝聚力量降低各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成本并在公司价值增值中获得相应的回报实现科学决策。公司治理包括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所谓内部公司治理或称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监控机制,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用来约束和管理经营者行为的控制制度,是董事会及经理层为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所谓外部公司治理或称外部监控机制,是通过竞争的外部市场(如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兼并市场等)和管理体制对企业管理行为实施约束的控制制度。 {yl/T:Bh&
(三)内部审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