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前完成了如下准备: 9][A1+"
1、教材: ',m!L@7M5
看了4遍(有粗看有细看,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真的很对) r<OqI*7
2、课程: M~l\rg8
1) 基础班:刘颖老师基础班听了1遍,其中有难度的章节听了多遍(比如增值税出口退税,这一部分也听了李文老师的强化班)PS:每个老师讲解同一内容的视角和方式不一样,建议有难度和不易理解或者理解不深入的章节,可以将两位老师的课都听听,会有启发; r8,'LZI z
2) 习题班:以做题方式完成,对于做错或是模棱两可的题目会听课; S5/p3;O\c
3) 串讲班和考前5天提示班:这两个班次我听得不太细,我主要是为了考前保持税法感觉听的。 ,u S)N6'b6
3、做题: ( q}{;
1) 轻松过关一: 0lLg uBW@
分章节部分完成计算题和综合题,没有做选择题; N~vK8j@
完成跨章节练习题; $J9/AFzO"
完成后附模拟练习。 b NR@d'U
2) 课程网站上每章后附习题:全部(弥补了没有做轻一的选择题) <Gj]XAoe%
3) 套题:轻松过关四最后6套题+轻松过关一后面2套模拟+网站3套模拟+2010、2011税法考试真题 99*QfC
其中,所有错题都有标注并重做一次。 %0q
)PT\
二、复习过程: :V~
AjV
因为要上班,大概每天有2-3小时学习时间,周末偶尔学习。10月1日——考前,休假备考。 auHP^O>4L
5月开始看书,各章节非常非常粗略的翻一遍后开始听基础班,边听课也边再看书(看得比较细),因为我觉得自己看书特别费脑子,所以就偷懒让老师来讲,自己看书也容易懈怠,有老师讲,就感觉有个学习导师在陪伴。此为第一+二遍看书。 1k!$#1d<
7月开始做章节后附习题。在做每章前,先看书,此为第三遍看书(很细),看完后就开始做题。这时做题错误率很高,因为在做题中,就会发现光是看教材,根本不能应对试题,似乎看教材很多都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会很蒙。做错的题目,想想为什么会错,再回到教材,就会理解考点,也对教材的知识有了更多理解。其实教材上很多东西,是必须通过做题才能感悟出来的。PS:做网站题目,一可以熟悉机考,二是做错的题目系统会自动记录,方便以后重做。 n'9&q]GN|
之后开始做轻松过关一的题目,练习主观题和客观题相比,要求更高,经过了前面的复习,在做主观题时,仍然能发现很多新的问题,并且题练习多了,就会总结出不同的问法可能需要不同的回答方式。然后做习题班题目。 +ux170Cd3
PS :税法考试需要很多的练习,在做题中,发现错误,回归教材,重新理解,一遍遍,慢慢的,就会深入了。学习,就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另外,遇到教材看不懂的,建议去网站发问,多问问,是好事。 aE[:9{<|
这次备考税法,我并不是完全为了应付考试而准备,想借助考试的模式,多学习点知识。在备考过程中,趁热打铁买了本税务筹划的课外读物,扩宽了视野,对考试其实也是有了一点点的帮助。我也听了听综合阶段中专题班税法部分的讲解。其实这些过程,都是温习和深入的过程。在我看来,学习一定是一个需要花时间点点滴滴积累的过程。一次不够,那就多重复几次,就会慢慢懂了,急不得,躁不得。 vRMGNz_P7[
10月份在家全职备考。这12天的时间,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冲刺阶段。前3天,我把教材全部通看一遍(第4遍)。在之后的时间里面,我完成了所有套题,并且将前面做错的题目再做了一遍,在这个阶段中,我就发觉原来做错的题其实现在都基本能不错了。PS:我在做模拟题和轻松过关的大题时,都是在电脑上打字出来的,做模拟题严格计时。我室友还专门配备了一个台式机的键盘练习。在最后冲刺的阶段,我觉得自己到了一种半疯狂状态,做套题的投入和紧张感其实超过了我真正考试的时候。我个人观点是:要考60分,就需要以考70分的状态去备考。 &U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