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在西方风靡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传入中国。其中的作业成本制度、平衡计分卡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化学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沃尔玛公司的成本领先战略等,都成为中国企业借鉴的蓝本。
最大差别在于制度背景
对于中外管理会计发展的最大差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于增彪认为,最大的差别在于制度背景以及由此造成的“实施效果”。
“管理会计是老板会计,企业要赚钱就离不开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也是决策支持系统,决策者要使自己的决策科学和切合实际。”国外管理会计因此而产生,也因此而普遍应用于会计和管理的实务界。
记者了解到,美国劳动部一项调查曾显示:90%以上的美国财务人士从事着管理会计工作,他们70%以上的时间用在与决策相关的工作上。
美国的首席财务官在公司的地位仅次于首席执行官。而据有关调查表明,在我国,超过85%的财务人员从事财务会计工作,他们80%以上的时间用于记录与核算,充当着“账房先生”的角色。
对此,于增彪说:“在美国,会计行业理论和实务界都有专门的人员或部门研究管理会计,比如一些民间组织。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更加重视财务会计,对管理会计有所忽视。”管理会计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技术等大环境的影响,在这些方面中西方有很大差别,这也导致了管理会计的差别。管理会计发源于美国,迄今美国仍领导着管理会计发展的潮流。于增彪认为美国管理会计发展主要有三种驱动力:首先源于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从手工作坊发展到机器为基础的工厂制,从工厂制发展到公司制,其间都有相应的管理会计方法被创造出来;其次是源于市场竞争状况的变化,美国上世纪70年代生产者市场转化为消费者市场,促使管理会计与全面预算结合起来并创造出作业成本制度和平衡计分卡方法等;最后则是源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对自身权益的觉醒程度,特别是员工、社区、公众对自身权益的觉醒,促成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
于增彪说:“总体来说,除了时间有区别,中美管理会计发展的脉络基本一致。”但我国管理会计实施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原因在于资本市场对财务信息披露的需求使得人力和财力资源的配置更多倾斜到财务会计。另外,这也与制度设计的不完善有关,这使得国企追求企业价值的动力不足,同时也使得很多民营企业家尚未泯灭投机心理,不愿意“费心费力”向管理会计要效益。而且,企业以及其他组织的财务人员被排斥在决策之外,管理会计没有职业化。
实践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授李现宗认为,应该走国际上“实践推动理论”的管理会计发展之路。
他认为,“中国管理会计与国际上的差异比较明显。前期我们是当小学生,主要是学习,现在实务界已经走出了这一阶段,并逐步按照国际上的管理会计发展之路日趋走向成熟。
但理论界还处在学习过程中,不过目前这方面已经有所突破,尤其是在中国管理会计的案例研究和经验总结方面。”目前,管理会计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方法也在创新,如卡普兰的估时作业成本法(TDABC)。但李现宗认为管理会计的国际发展规律更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探讨。
“从管理会计的学科特性来看,实践推动理论发展,进而推动管理会计学科的进一步成熟,可能是管理会计的国际发展规律和特性所在,这一点对发展我国的管理会计来说是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李现宗说。
就我国的管理会计学科如何发展,李现宗建议分为三部分进行建设,即管理会计理论、管理会计方法和管理会计案例。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决策有用性和受托责任,而管理会计的目标应当是管理有用论,这样就可以使管理会计的定位问题得到逻辑性解决。
于增彪建议,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要多管齐下,全方位发展。第一,管理会计要得到国家支持与引导,包括组织建设、人才培养和财力支持;第二,管理会计在实务上应用潜力巨大,国有企业要做示范,其中包括如何发挥总会计师的主导地位;第三,要加大会计及其他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或内容中的管理会计的比重;第四,理论研究上务必要深入企业实际,既能融入国际知识宝库,又能彰显中国特色;第五,要开展国际合作,与国外管理会计职业组织合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