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n)
自2008年3月贝尔斯登轰然倒地,到当年9月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主动申请成为银行控股公司以后,传统意义上的华尔街全能型投行至此已全军覆没。 ]7u8m[@
经过上百年的锤炼,华尔街投资银行历经沧桑,然而从未遭此浩劫。从早期以批发承销业务为主到经纪、投行、自营的全能型转变,从合伙制到上市公司,从轻资产到高杠杆,投行永无止境的创新图存,最终为何变成了一条不归之路? g:o\ r
(
投资银行的发展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全能型投行的出现,是与商业银行、全能银行竞争、融合的产物。 o$-8V:)6d
金融服务的核心内容,概而言之,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制造(originating)、销售(distributing)和持有(holding)金融产品。传统上,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各取其二:投资银行负责制造和销售,商业银行专于制造和持有。 LiB0]+wzj
传统投行的职能是制造一个有价证券,并把它销售出去。事实上,早年的顶尖投行根本不做零售,只集中于批发业务,面对的只是些大客户,有价证券主要来自那些大的企业发行人,销售的对象也是大投资人,投资银行和证券经纪公司实际上是两类机构。对投行来说,这种模式对于资本金的要求非常小,也无需承担额外的资金负担,更谈不上高杠杆融资。因此,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华尔街投行都是合伙企业,更注重“知本”而非“资本”。 #JLDj(a?
商业银行的模式是“制造并持有”。最典型的产品是贷款,制造贷款的目的是持有到期,获取息差。这一商业模式的直接结果有两个:一是银行持有庞大规模的资产,二是短存长贷导致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的严重不匹配。 ;D^)^~7dh
事实上,银行的短存长贷,是以自身承担资金期限不匹配风险的方式,保证实体经济实现“长存短贷”并得以顺畅运行。这种资金期限的不匹配,使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但也使挤兑成为银行历来挥之不去的梦魇。 dl":?D4H
在美国历史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一直泾渭分明:商业银行是一种资金庞大、利润率相对较低、承担风险也相对较低的金融工厂;投资银行则素来是以人为本、四两拨千斤的金融贵族。即使在1933年以前的混业时代,美国商业银行可以经营投资银行的业务,但投行从来不参与商业银行的业务,比如吸储和放贷。 $Jr`4s
然而,在过去的20多年里,金融服务业越来越强调所谓的“一站式服务”(one stop shopping),即一家金融机构同时制造、销售和持有金融产品,提供三种服务,也从三个环节盈利。可以想见,这对金融机构的要求大幅提升:首先它服务的门类要全,同时要关注零售和批发业务,既要兼顾投资也要兼顾销售;其次必须有庞大的资金规模,从依靠“知本”到依赖“资本”。 E$ngmm[
投资银行的这一转变,是基于经济形势、客户和竞争对手的调整,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投资银行要维持其高利润的“精品店”形象,必须脱胎换骨。 Dh9-~}sW'
首先,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调整,从所谓智力的游戏变成资金的赌博;第二,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在大型投行中,古老的合伙制完全消亡,变成了清一色的上市公司;第三,薪酬机制也因之改变,从合伙机制到股份激励,这直接改变了投行的决策行为,制造了大量风险与收入不匹配的业务。 M"9
zK[cz
总而言之,全能型投行早已不是传统的轻资产型投行,也不再是基于合伙机制的投行,而是短贷长投、高杠杆运作、资金庞大的“巨兽”,与商业银行的区别越来越小。然而,与此同时,对于投资银行的监管和保护却未形成类似商业银行的机制,这为此次金融危机深深地埋下了种子。 q]r!5&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