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项选择题 &M-vKc"d
^y,h0?Z9
1.【答案】 A、C V|Bwle
l|q-kR
Rjn
【解析】在会计核算上对资产计提八项减值准备,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等都体现了会计信息谨慎性的质量要求。 x,nl PU
Mi]^wCF
2.【答案】A、B、C、D F .S^KK
$Sc _E:`]
【解析】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D5gj*/"
o
Mz{j:
3.【答案】A、C、D zw#n8
5=
x'EEmjJ
【解析】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Kp7DI0~
f y2vAwl
4.【答案】 B、D 8T+9
fh]I
!mv5i%3
【解析】计提发行债券的利息能同时引起负债增加和利润减少,存货发生盘盈能同时引起资产和利润增加。 %??v?
M*
e5mu-
5.【答案】A、B
$9%F1:u
!B`z|#
【解析】会计要素中的“费用”,是指企业发生的各种耗费,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营业成本,二是期间费用。 #WjQ'c:
X~IilGL8:
6.【答案】A、C、D I`{3I-E
cB&_':F
【解析】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损失为“-”号)+投资收益(损失为“-”号)。 G]h_z|$K
l/3=o}8q
7.【答案】A、B、D iM!Ya!
G#[A'tbKk
【解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X!) z Amm
cs6oD!h
8.【答案】B、C、D E6 oC^,ZRy
2]kGDeSr
【解析】分配现金股利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减少。 L9jT:2F
:uo
)-9_
9.【答案】AB :E}y
Pcw
BP..p ^EPN
【解析】选项C适用公允价值口径,选项D适用历史成本口径,选项E适用最低租赁付款额的折现值与租入资产公允价值的孰低口径。 MK3h~`is
rC@VMe|0
10.【答案】A、B、D Mbc&))A
a~Dk@>+P>
【解析】在考虑会计要素确认条件时要求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计量,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进行会计估计。如企业自创的商誉,因企业在自创过程中发生的支出难以计量,因而不能作为无形资产予以确认。所以C不选。 \MEBQ
+iQ@J+k
11.【答案】A、B、C、D pPa]@ z~O
brp3xgQ`]
【解析】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为日常的会计处理提供了依据。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 =r+K2]z,L
来讲,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np2&W'C/i
fTXip)n!r
12.【答案】ABC ]Ea-MeH
CUJq [
【解析】符合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yKhI&
ECt<\h7}
某一项目能否作为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记入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除了要满足会计要素的定义以外,还应满足以下两项基本确认条件: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计量。 m 3UK`~ji
D?#l8
13.【答案】A、C、D 7c"Csq/]I
o2dO\$'
【解析】收入具有四个特征:1)日常活动中产生; 2)表现为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两者兼而有之;3)能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4)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Z,"4f*2
\v&zsv\B@
14.【答案】B、C、D ' pgPQM<
Sm<*TH!\n_
【解析】 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变更会计核算方法,并在会计财务会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题中选项A变更会计核算方法是为了能够更恰当的反映在物价上涨情况下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BCD选项都是企业在正常情况下粉饰会计报表而作的会计核算方法的变更,这是与可比性原则的要求不相符的。 &]YyV .
tN<X3$aN
15.【答案】ABDE `
U|7sLR
x^@oY5}cr
【解析】选项A,计入“营业外支出”,属于计入当期损益的损失;选项B列入“资本公积”借方,属于影响所有者权益变动的损失;选项C列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属于营业利润范围;选项D计入“营业外支出”,属于计入当期损益的损失;选项E列入“资本公积”借方,属于影响所有者权益变动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