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人才的几大落脚处,除了企业以外,还有一类荟萃了另一支财会大军的组织——会计师事务所。遗憾的是,我在事务所的经验比企业少很多,只在“四大”中某家的咨询部门做过,实在不能给各位在专业业务上的职业发展建议,所以本篇仅以“四大”在华事务所为例,就事务所与企业的内部管理模式和绩效文化做些比较。对于非四大的其他本土事务所我知之甚少,若在内部管理和绩效文化上与四大有较大区别,还望论坛里众位在本土事务所工作的朋友回复补充。 2|;|C8C
*$=i1w
在比较企业与事务所之间的不同之前,先对应届毕业生说点他们最常问的问题(印象中在视野的职业规划版隔三差五就遇到类似的求助帖)——先去企业还是先去事务所?常见的观点是应届毕业生先去事务所,理由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这点我也是赞成的,不过也并非绝对,因为做这个选择的逻辑在于“先”,也就是说不会一直在先去的地方呆,以后还是会转去另一方,除非个人有强烈的抱负决心致力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in-house financial management)或对客户提供鉴证、咨询类的专业服务(client-facingprofessional service)。所以相对“先”去哪里的选择,我更倾向有机会的话两边都工作一番,即使先去了企业,以后也可以转去事务所。打通甲方(企业)和乙方(事务所)这两种环境各自所需的技能组(skillset)和心态(mindset),对于今后致力于任何一方的职业发展都是大有益处的。 mGE!,!s}
vK!`#W`X
对于一张白纸的应届生来说,刚走入社会工作就如同孩子刚认识这个世界一样,第一个雇主在上面画什么他很可能“先入为主”地接受什么,并认为这件事就应该是这样做的。所以,不论先去企业还是先去事务所,我都建议去一家优质的大公司或者一家优质的大事务所。因为在会计实务中有很多学校教材里学不到的,例如因行业或公司不同而不同的业务流程、其间流转的单据(例如付款申请单、出入库单),课本中都不可能详细给出范例。所以,第一份工作去一家管理规范甚至先进的大公司或大事务所,可以感性地认识什么样的流程是规范的、高效率的、控制活动有效的,什么样的原始凭证是合法的、信息足够的,什么样的会计科目分析(account reconciliation)或工作底稿(working paper)是计算逻辑严谨、步骤完整的。如果一开始就去一个不规范、不专业的小公司或小事务所,那么先入为主的感受就有可能变成领导直接在发票背面签字出纳就可以付款(这是我在某民企客户处亲眼见过的),或者为应付客户年检没什么现场工作就盖章出报告(这种例子更不用说了,各位都懂)。 j4IVIj@$`
{JfQQP&FV
另外,先进的大公司、大事务所通常都具备较为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和绩效管理体系,不仅可以将一张白纸的年轻人进行硬技能和软技能的全方位培训,而且在宣贯基于诚信、互敬、客户至上等理念的组织文化、价值观乃至社会责任,有利于训养出良好的专业态度、成就动机与敬业精神。所以,刚走出校门在彷徨迷茫中的弟弟妹妹们,纵然先去事务所理论上是可以学得更快,但如果在一个优质大公司和一家排名差强人意的事务所中间,还是选择前者吧。但如果在一流大事务所和同样知名的国内大企业中选择,如没有其他生活方面的考量我建议选事务所。因为在两者名声相仿的情况下,我认为了解一家事务所的业务水平比了解一家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更容易。不论企业还是事务所,它在业内的规模和口碑更多是体现在它的业务和产品上,不一定反映为管理水平同步得高(不见多少中字头央企还是世界500强前50名呢),如果不向在那个企业里工作的人多方打听实在是不好说,就算综合管理水平好也不代表财会部门管理得好,如同四大的业务部门是业内翘楚,但我知道四大的财务会计们的水平实在是不怎么样(但愿这儿没有四大的财务^_^)。所以除非你们拿到的是如宝洁、通用电气、施耐德等一流大外企的offer,否则为了谨慎起见最好还是选同等名气的事务所。 8R*;8y_
`
O6#-<>
另外,不妨眼光长远一些,先把工资、头衔这种身外之物暂且搁下。如果由于个人的学校和能力水平有限,不能一毕业就进入这样的大公司、大事务所,至少也应在工作前几年内完善自己的硬件水平(如提高学历、考取证书、修炼英语等),争取加入这样的组织,尽管你很可能并不打算在这样的大公司、大事务所里面待一辈子。 Dck/Ea
D;YfQQr
既然财会人在有工作经验后有朝一日可能会跳到另外一方工作,那么了解企业与事务所的不同是很重要的。鉴于我在企业和事务所都工作过,且年限都不算短,所以于我而言对二者不同之处的比较体会得更深。 pyhXET
'
IWE([<i}i[
(1)关于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和心态(mindset) DvH-M3
G!j 9D
虽然财会人常跳到对方去工作(以事务所到企业的居多),然而这种转型不都是顺畅和成功的。以四大为例,我见过许多从四大转去企业财务和从企业转去四大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在转去对方初期都有各种不适应和各种困惑烦恼,原因即是没透彻认识(或者认识了但没做充分准备)——企业财务部门与事务所的业务部门不同的角色定位。 XO]^ +'U}p
rMwa6ZO'm;
在事务所的专业服务部门工作,角色定位是业务职能,是直接为雇主创造收入的,而在企业财务部门工作,角色定位是内勤支持职能,是不直接为雇主创造收入的。因而事务所与企业财务角色定位的不同,是二者在组织结构、员工绩效管理、薪酬、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的基本原因。明白这一点是决定未来是否转到对方去工作、能不能适应对方的工作的关键。 5t:Zp\$+`
]r;rAOWVV
即使纯粹论及工作本身,财会人才在企业与事务所也需要不同的心态和工作习惯(mindset)。事务所工作性质是专业服务,所以要想从客户和在事务所内部获得价值的认可,必须秉承专业之上,至少在大事务所是如此。仅以我所在的四大某家为例,不论是在审计还是咨询部门,凡是不严谨的表述、缺乏事实和数据支持观点或建议、上下文衔接中零乱的逻辑,甚至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格式不美观、措辞和语气不恰当等等,都不能被认为是专业的(professional),这样的工作成果和沟通方式即使不会被客户指摘,也会被上级乃至平级同事质疑其技术水平,从而影响其在团队内部的口碑和绩效评分。 Ql{#dcR
x
{N~mDUoJ|
在企业做财务工作这方面显然要求没那么高,特别是各职能领域的初级岗位,对所做的工作没想法、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不在少数,可是这最多只会影响其升职加薪,不会妨碍他们在现有岗位上做下去。 ob>)F^.iS
ExG(*[l
所以,由于二者的角色定位不同,在事务所对不专业的业绩表现容忍程度更低,因为客户不能容忍支付了专业服务的费用得到的服务却不专业,无论是针对项目团队交付成果的质量还是针对他们在现场工作的言谈举止。 RQE]=N
Wx0i_HFR
当然,我所指的仅适用于业内排名靠前的大事务所,相信很多小事务所谈不上业务专业不专业,如果面对的客户尽是花钱买报告的类型,那么没有任何审计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可言。并不是说四大里没有不专业的人,也不是说企业里就没有专业的人,差别在于,四大通常会有一套机制淘汰不专业的人,而企业往往没有那么激进。这也就是为什么事务所人员流动频繁的其中一个原因,这个我会在后面升职体系中专门述及。 d7^
`
llZU: bs
(2)关于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组(skillset) p-$C*0{
F?6kkLS/
我这里说的技能组(skillset)不是指的专业知识,而是指的专业技术、工作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初级职位为例,两者的工作中都是运用财会专业的知识,但是在企业做会计,需要非常实务性地自行操作,一笔交易的记录,不论是收集数据还是检查原始凭证的完整性,都需要自己去和相关业务部门沟通,不论是在财务系统中输入发票还是过账时系统出现错误,都需要自己去核对和想办法找出问题并解决,因此企业财务的工作强调亲力亲为(hands-on),需要的技能组(skillset)是“以过程为导向”发现并解决问题,基本属于“正向”的或者说“自下而上”式的思维。 \d"\7SA
$U[d#:]
而在事务所,大多数业务线的项目都不会对客户的业务了解到这种深度,工作方法或执行程序中都有“询问”一项,即使也会细到看客户的各种账证表,但也不会了解这些结果形成的过程,从收集数据中的内部沟通,到系统输入与核对检查步骤。因此事务所的工作强调分析、复核或者根据某种逻辑推算,需要的技能组(skillset)是“以结果为导向”发现并解决问题,基本属于“逆向”的或者说“自上而下”式的思维。 ~IZ-:?+S^
=%|`gZ
这里我可以举个我自己经历的例子。记得我刚从企业到四大做管理咨询时,在与客户初次交流访谈的时候,经常因为不知道客户所咨询的领域现状具体是怎么做的,不知道该问什么,所以常怯怯地默不作声,躲在一旁听上级和其他同事跟客户聊。回到办公室和一些一直在四大工作的同事说起这种困惑,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们认为象我这样有丰富企业经验的人应该比他们懂得更深才对,不理解我为什么总是在客户面前沉默。一个比我年轻许多的一直在四大工作的高级顾问(SA)形容得非常精辟:“这就是咱们之间的差别,你们这种在industry(实业企业)成长起来的人是懂了都不敢说,我们这种在firm(事务所)里长大的人是不懂都敢说。”这便充分体现了两者在技能组(skillset)的一个重大差别,后来在咨询部门见到的一些行业经验丰富的同事,在刚进事务所时也不同程度地有这种障碍,用句歇后语形容就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来”,而且原来在企业越有经验的、级别越高的人越是如此。因为进入事务所工作,不需要通过“做”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很多时候要靠“问”、推理甚至是“猜”。 w>2lG3H<
3#t9pI4
而在事务所工作惯了的人初到企业,除非担任不接触一线业务的财务总监级的岗位,否则也会面临被团队质疑“什么都不懂”的尴尬境地,例如如果去企业财务做一名基层主管(line manager),你需要立刻了解负责领域的具体工作程序和涉及的部门,如果是日常交易会计领域,可能还要了解企业所用的ERP系统,因为你的某个天分不太好的下属可能会需要你非常细致、甚至是每个步骤怎么做的具体支持与辅导。 #ksDU
qlcd[Y*B
(3)关于个人的成长 s:_hsmc"
THwM',6
在事务所历练最大的好处是学习成长快,这已经是很多人的共识,我也非常赞成,而且我个人认为这种成长主要体现在见多识广。因为在事务所工作是要为不同客户服务,一年下来会出不同客户的项目,有可能还会做不同行业的项目,对于非审计税务的业务部门来说,还有可能做不同专业领域的项目。即使不做项目,也能在与同组同事的交流中学到不同企业的财会实践,此外,如果是在四大这样的国际网络,通常非常重视知识管理系统的维护,这对员工来说也是非常宽阔的学习平台,只要有心,从中可以接触到全球各行业财会领域甚至非财会领域的很多最佳实践和领先思想。而在企业做财务只服务于这一家公司,所知道的财务和业务知识仅限于这家公司、公司所属的这个行业、以及自己所做的这个岗位,见识相对狭窄,但又总不能几个月就跳一次槽吧。 _4>DuklH,
k^oSG1F
而且,上一节所说的事务所与企业工作所需的技能组不同,事务所在客户现场主要是以“看”和“问”为主,而且是跨岗位、跨职能的看和问,再辅以分析、复核、逻辑推算等工作方法,而不是从头到尾自己做一遍,所以可以在短期内得到大量信息并消化吸收,锻炼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企业天天需要完成自己的例行工作,没有那么多精力时间去学习了解其他岗位和部门做什么,也没有动机去思考整个流程对企业整体业绩的影响又是什么,即使有兴趣去了解,企业里也不会有人不厌其烦地回答你各种问题、允许你翻看他的各种工作文档,因此所学实在有限。 eP2Q2C8g
!EIH"`>!
不过,我在四大工作的最后一两年对成长有了些新的发现。也许是因为我做的业务不是审计也不是税务,而是涉猎比较广泛的管理咨询,所以发现事务所虽然学得快学得多,但忘得也快,特别是当不做重复领域和行业的项目时,这点体现得尤为明显。我这里所说的“忘”不是指的忘记事务所的工作方法,例如问客户什么、看客户的什么文档、怎么推算之类的技能,而是忘记看的与问的内容,忘记从客户处学到的或见识到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做法。因此就我个人的感觉,若论财会人才在财务各领域实务管理的成长的扎实程度,还是在企业做财务的那种缓慢的成长更有浓度和底蕴,而事务所的快速成长有点给农作物“催熟”的感觉。 s{dm,|?Jl,
&m--}
如果企业的财务人员想转去事务所发展,这个差别是很明显的。特别是在企业做的年限比较久的人,习惯了慢慢学习,今天没时间搞的事情明天继续搞,忽然在事务所需要快速学习快速交付,挑战和压力是巨大的。 bbjba36RO
"\*)KH`C
另一方面,事务所的人如果转去企业财务发展,虽然没有挑战,但心理上也会有不适应:“我都做了半年总账会计了,怎么还要一直做下去,啥时候能让我做点别的?”我知道的一些从四大去企业后来又回到四大的人谈到回事务所的原因,其中一条就是认为在企业工作太例行公事(routine)、太枯燥、没有新鲜感。 $R}C(k
;?
4PVg?
至于是否在企业开始一两年有这种烦躁情绪就一定要跳回事务所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当你认为自己做得“久”了、“很懂了”是否意味着真的懂、真的专业,我在上一篇“通才vs.专才”里对此已有论述。 {APfSD_4
bZ_&AfcB
(4)关于组织结构与内部管理 b_Y+XXb<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