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dr~2%(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HTVuStM8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基于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所做出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迫切需要,对于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x*![fK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显著成就,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国内生产总值(GDP)由2002年的12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7.2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了1.5倍;人均GDP由2002年的1135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5432美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了1.4倍。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年增长近2倍;农民收入连续8年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77元。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显著跃升,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经济总量世界排名从2002年的第六位,上升至2010年以来的第二位,外汇储备规模自2006年2月起位居世界第一。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2年的6200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6万亿美元,由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居世界第五。社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2002年全国城镇化率为39.1%,2011年已超过50%。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初步形成了覆盖13亿城乡居民的养老和医疗保险体系,最低生活保障、公共卫生、就业、住房保障等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这十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财富积累最快、老百姓得实惠最多、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最明显的时期之一。
txJr;
全面推进财政发展改革,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WB?jRYp
公共财政具有稳定经济、配置资源、调节分配、监督管理等重要职能,是党和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财政系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持为国理财、为民服务财政工作宗旨,全面推进财政发展改革,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j:]^vqFA
国家财政实力进一步壮大。十年来,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持续推进财政改革,建立完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收入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1.89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37万亿元,年均增长20.82%。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全国公共财政支出由2002年的2.21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89万亿元,年均增长19.39%。同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比重稳步提升。 Q;[,Q~c[u
财政宏观调控不断加强。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针对经济运行的不同形态,需要及时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措施组合。十年来,财政部门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着力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职能作用,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的变化,先后相机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综合运用预算、税收、国债、贴息、转移支付等多种政策工具,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并强化与货币、产业等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力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性。通过不断探索,我国财政宏观调控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即由被动调控向主动调控转变,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由单一手段调控向运用综合工具调控转变。这些转变标志着,我国已基本建立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不同经济运行形态需要的,包括目标定位、政策取向、工具组合、时机选择、组织实施等一系列要素在内的财政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能力显著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