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曾经报过CPA的名,但是那年考了CFA之后心态疲惫,索性弃考了。那之后我就大概想明白了,CPA这样的考试如果不是想得明白,下了决心还是先不碰的好。 v^KJU
+
当然了,按照我的作风,一旦决心做了就没有回头路。必然是全力走到底,如果不是因为这种决心和毅力,上着班也没法去考试。考CPA这种试,最大的前提就是:时间、决心和毅力。先想想前提对于自己成立不成立。 R$PiF1ffj
我想这个前提对很多人是不成立的,因为我进考场的时候很惊讶,满教室的电脑,最后入座的人不过1/3。这应当是我见过参考率最低的考试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CFA考试,考场虽然巨大,但是缺考人寥寥。我猜测,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报名费,CPA 70元就可以报一门,而CFA一级的价钱可是4000多,所以报名了即便没好好复习,一个人多半也会抱着碰碰运气的心态去考CFA:万一过了呢,那么多钱不考可惜了。 .]8 Jeb
我的意思是其实人都是很有惰性的,很多时候可能头脑一发热,就报个名,后来发现自己其实缺乏自制力,好逸恶劳,高端一点的是确实比较忙所以理由看起来似乎更充分,这个事儿就慢慢算了。 I|BLAm6j
-------------------------------------------------------------------------------------------------------------------------------- =. OWsFv
CPA这事儿不属于头脑发热的loser,所以报考前好好想想,耐不耐得住寂寞。 c L84}1QD
说说具体的考试策略。我的复习时间开始于4月,到10月考试,大概有6个月时间。会计、审计、财管三门,个人感觉和很多人一样会计无疑是最核心的,也是最难的。 SR8[
7MU
会计的难,核心就在变态三章: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合并和合并财务报表。页数大概占到全书的1/5强,但是复习的时间 却几乎花了40%。变态三章的麻烦在于相互关联性很强,伴随着企业的合并,能考的地方太多,而各种类型也太复杂。学习这几章一定要多问为什么这么处理?其背后的潜在逻辑是什么,进而总结一些原则。比如商誉的本质是非同一控制下合并由于购买方出价高于被购买方净资产对应部分的公允价值导致的,因此在合并完成后,如果母公司继续增持股份支付的溢价是直接调整资本公积而不进入商誉。这部分要反复,孰能生巧,张志凤的网课我反复听了三遍,题也做了两遍。这三章如果搞定,会计其他部分难的也就不多了,所得税是相对麻烦的,因为涉及到递延所得税的概念,明白递延所得税对应的可以使所得税费用、商誉、资本公积,然后什么情况产生/不产生递延所得税。 qf
]ax!bK
财管结构上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是现金流分析、估值等,其实是CFA考过的内容,所以减轻了一些负担,这部分主要明白时间价值和贴现的概念,包括估值、债券的价格计算、项目的计算等全部是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的,虽然公式各异,但是核心思路非常统一。后半部分是成本管理,涉及到大量的计算,爱出填表题,并不难,但是一定要掌握好其中的逻辑关系,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r8,Wx@f1C
至于审计,很多人说这科和实务结合得最紧密,单凭看书难过,我看过一个例子,有个哥们连续考审计不过,索性最后辞职去事务所干了半年,后来考过了审计。这个故事似乎有点夸张,但是也确实说明了审计更多考察的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实务,围绕的核心是怎么在可接受的风险下检查、发现和应对重大错报,比如说,给一个特定的企业,什么什么业务情况,报表的主要数据,然后问你怎么审。这就是最接近真实的场景,也是审计的综合题出题方式。这里我推荐一本书《让数字说话》,四大的一个审计写的,深入浅出。至于还要找感觉却没有实务审计经验,我认为读审计这本教材或者做题是肯定不够的,更好的方式是多上一些会计论坛,像会计视野、中国会计社区,都有审计板块,很多话题都是最真实的,能够和书上的很多内容印证,比如为什么要函证应收账款。这比单纯枯燥的背那几个业务循环好使多了。 "zm.jNn
总的来说,CPA在我经历的考试里面算比较艰难,也许是因为我一开始就选择了最难的三科。读这几本书,多问为什么,尤其是会计和审计,会计准则后面是有脉络的,审计围绕的也是怎么做好这件事情。所以这两门并不枯燥,多联系实务去思考。至于财务管理,理论的成分多些,只能说多练,反而应当少想实务,比如期权,国内的资本市场就没有这个品种,联系个毛实务啊。这时候你要是想布莱克斯科尔斯那个定价公式为啥是这样的,脑袋肯定是秀逗了。对于财管来说,核心就是:背,记,算。大量的题型做熟悉,就会发现万变不离其宗。从这个意义来说,这反而是这三科中最好应付的、最标准化的考试。 =L&_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