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08阅读
  • 0回复

[财经快讯]转型经济时期的会计研究 昨天?今天?明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阿文哥
 

发帖
16132
学分
16242
经验
2562
精华
49
金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12-08-06
  昨天 模仿?吸收?趋同 +a sJV1a  
  记者:中国转型经济时期的会计研究有哪些阶段性发展? q*A2>0O  
  孙铮:自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就处于转型经济时期。至今,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走过了整整30个年头。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稳步推进,我国的会计环境可以说同样经历了一场深刻变化。 K0]'v>AWr  
  与之相适应,中国会计研究经国内外广大会计学者的大力推进与共同努力,在会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以会计研究对象??会计信息为例,通过对会计信息的作用、需求、披露、使用和评价等会计问题的研究,人们对会计行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完善我国会计制度改革、证券市场监管和投资者利益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转轨过程中,市场制度也体现出新兴资本市场所具有的典型特征,新的会计问题或者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现象也总是相伴而生,亟需学术界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r2.87  
  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会计研究与社会经济制度变迁是密切相关的,基本上经历了从引进、模仿,再到消化、吸收,直至现在讨论具有中国制度背景、符合国际学术研究范式的过程。然而,要对我国会计研究发展做出清晰的阶段划分,是相对较为困难的,可以较为粗略地将会计研究按照年代划分为3个阶段,其中,1980年-1989年为会计研究的初始起步阶段,1990年-1999年为会计研究的深入发展阶段,2000年之后,为会计研究的创新发展阶段。 .i/]1X*;r^  
  记者:转型经济时期,中国的会计研究有何发展变化? ~}4o=O(  
  孙铮: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间,我国会计研究的重心基本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认识、理解,到如何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关注会计信息质量,再到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实证检验、判断以及制度环境影响研究的一个过程,体现出与国际会计研究趋同的特征。 `sN3iD!@R  
  在会计研究初始起步的80年代,针对会计基本问题研究,如会计的定义、职能、属性等的论文是最多的,主要讨论会计的性质,会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即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认识和理解。围绕着基本概念的推演与争论,会计界逐渐形成了“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两大观点。 9B'l+nP  
  另外,在80年代末期,除了会计基本概念外,部分文献从会计技术角度探讨了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等会计方法,也出现了有关会计准则研究的论文,但主要是停留在介绍性的层面。由于受传统思维习惯和学术方式的影响,改革开放初期的会计研究热衷于一些定义和概念上的纠缠不清,抽象空洞,言之无物,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形而上学的研究方式。 wC BL1[~C  
  但进入90年代后,针对会计基本问题的研究,尽管在某些方面仍然悬而未决,却也不再成为会计研究的热点话题。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会计研究也进入到深入发展的阶段,开始更多地关注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会计理论研究也趋于具体化、现实化,从而推动了中国会计实务的进一步发展。 76)(G/  
  在该期间内,会计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的编报环节,通过对会计准则制定、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会计信息披露、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会计差错与舞弊等内容的研究,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5`#Gte_  
  在1996年之前,尽管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神速,上市公司也有了一定规模,但对会计信息利用情况的理论研究却很少。我国会计研究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研究方法上,而且在许多研究领域方面,比如,会计信息究竟对资本市场起多大作用,管理人员行为对会计方法选择及其信息披露的影响方式或程度等,可以说是知之甚少。 `q eL$`  
  随着90年代后期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引入和运用,我国会计研究的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在进入新世纪后,会计研究已初步体现出了更多创新发展的特征。 ~`hI|i<]  
  今天 创新?实证?应用 Y[T;j p(k  
  记者:我国会计研究在新世纪出现了哪些特点? ,I=Cl mR  
  孙铮:90年代后期,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被引入我国并广泛应用。在短短的数十年中,我国会计研究取得了明显进步,研究质量也显著提高。我国会计准则研究不再局限于引进和介绍层面,学术研究也不过多地纠缠于若干术语或概念的界定,会计国际化进程也明显加快。从会计技术性角度来看,从1997年开始,我国陆续制定了多项具体会计准则。   随着接受现代研究方法的训练、学术交流的增强、教育制度改革以及学术期刊发展等的影响,我国会计研究在进入新世纪后已经初步体现出了更多创新发展的特 N{/q p  
  征,更多地关注中国制度背景下的会计问题研究,比如会计信息观和计量观对信息有用性的影响,从经济后果角度研究会计准则制定及其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从投资者保护观研究盈余管理、会计舞弊行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等。   此外,我国会计界也开始关注会计信息的评价与使用,包括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研究,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研究,会计信息在公司绩效评价、财务困境预测、盈利预测和财务分析师行为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制度环境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影响等问题。 vD) LRO Z  
  以新准则为例。2006年发布的新准则,既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意味着中国新一轮的会计改革正式启动,体现了理论依据、会计处理原则等方面的重大改变。 CBSJY&:K  
  新准则对于披露和编报的要求明显提高,特别是对大量会计数据的强制披露,例如对于关联方关系与交易披露的强化、费用化与资本化的披露、合并中的合并成本与被合并资产的公允价值、金融工具风险的描述性信息和敏感性信息的披露等,都为准则理论的实证会计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 % @Ks<"9  
  明天 国际化?本土化?创新性?原创性   记者:未来中国的会计研究应侧重于哪些方面? pP?J(0Q~  
  孙铮:未来中国会计研究可在以下方面寻求更大的突破与创新。 D +)6#i Y  
  首先,当前会计研究的一个现象就是沿用国外文献中的研究框架来分析中国会计问题,检验国外结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这样的研究难以学术创新,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基于中国制度背景的案例研究、实地研究、经验研究等。 m[oe$yH  
  其次,继续坚持研究范式的国际性和研究问题的本土性,即把中国转型经济下的会计问题作为国际间的典型问题,置于国际学术平台中去研究,而不是远离国际学术舞台而被边缘化。 ;k7` `  
  再次,在中国会计问题的研究框架构建中,为了更好地将我国转轨经济制度特征纳入分析框架,理论分析可以产权理论为主,吸收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思想。这是因为运用产权理论研究中国会计问题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地将制度特征纳入分析框架,从而进行有关组织形式或治理结构的内生性观察,发掘中国会计问题的创新性学术成果。由于产权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阐释现象,是最根源的因素,这样才能将所做的研究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更具有理论基础和说服力。 GU'5`Yzd9  
  最后,目前中国会计研究更多的是现象或问题驱动型,缺乏文献或理论挖掘型的会计研究,也即原创性的基础研究不足。在未来会计研究中,可以适当多关注国际文献中尚未解决的会计问题,追求学术文献的增量或创新贡献。 *^c4q|G.-  
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cpahome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温馨提示:欢迎交流讨论,请勿纯表情!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