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85阅读
  • 0回复

[财经快讯]专家:严惩虚假重组 建议监管前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阿文哥
 

发帖
16132
学分
16242
经验
2562
精华
49
金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12-08-06
  仅凭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预方案,相关上市公司就能拿出来公告并复牌交易,矿滥重组俨然把主板市场当成了一个高回报、无风险的套现平台,让眼巴巴等待创业板推出的风投们眼红不已。这里,显然存在着监管盲区。 El+]}D"  
  如何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专家建议,市场监管有必要前移,对上市公司重组预方案进行严格审核,相关事项未确定之前不得复牌。重组各方必须承担连带责任,严厉处罚弄虚作假者,让违规的代价远远大于违规的收益。 ,~4(td+R7  
  当产业资本、矿业资本和中介机构在上市公司重组过程中频频勾结危害市场的公平公正时,我们的监管力量显然就该立即重拳惩治,保护投资者利益。 3 t_5Xacj  
  尽管A股市场相关监管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监管的盲区仍然存在。一业内人士表示,有不少公司利用不对称信息,玩类似吉林制药、国祥股份重组这样的伎俩。这中间不乏失败的案例,比较典型的当属上海科技。2006年股改时,该公司妄图用100万元取得某矿的探采矿权鱼目混珠,最终被监管部门揪了出来。 /:USpuu  
  但是,被绳之以法的毕竟寥寥无几,更多的要么是投资者投诉无门,要么是遥遥无期的等待,最终不了了之。要减少违规情况的发生,必须加强监管力量;监管部门要发挥作用,一旦发现就要严惩。 F H%yyT  
  专家认为,在上市公司重组这一块,目前A股市场的监管还存在以下一些盲区,建议完善。 u8,T>VNVw  
  首先,执行力度不够。尽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在处罚违规行为时,有时会出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问题。 9n%W-R.  
  其次,缺乏强有力的惩罚制度。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出现问题后,严惩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目前的处罚力度还远远不够,较常见的是对上市公司公开谴责,对中介机构失职的惩罚力度也不大。违规成本太小,致使违法猖獗。 0>?mF]M  
  从海外资本市场来看,一旦上市公司造假,对其处罚的力度相当大,当事方甚至赔个倾家荡产。2001年,安然和世通的会计丑闻案后,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迅速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投资者、规范会计师行业监管和公司治理的法律。 9a4RW}S<  
  一些大的国际投行也曾发生过弄虚作假的案例,违规的代价就是被重罚。面对着惨重的违规成本,哪个机构还敢轻易逾越? 4PF4#  
  最后,对于上市公司的重组进程,监管部门应该严密关注。现在,这些问题往往经媒体才被曝出,监管部门在事发后才介入调查。如果能够将监管前移,加强事前、事中两个环节的监管力度,相信将减少很多风险。 X|q0m3jt  
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cpahome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温馨提示:欢迎交流讨论,请勿纯表情!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