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应继续采取稳中偏紧的宏观政策 ??2007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pJ-_w'G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6qp2C]9=
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再次呈现增长“偏快”的趋势,宏观经济运行再次面临由“偏快”向“全面过热”转化的风险。在一些旧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的情况下,经济运行中又出现通胀压力有所加大、资产泡沫由房市向股市蔓延等新问题。在持续紧缩的宏观背景下,新一轮经济增长中,经济运行出现反复性“偏快”的根本症结在于持续性流动性过剩和地方政府主导的新一轮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扩张,两股强大力量的结合给宏观调控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有效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未来一段时间,应采取稳中偏紧的货币政策,重点运用利率政策,抑制投资及资产价格过快增长。同时,要把节能降耗作为下一步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在适当时机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改革,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国民经济既好又快发展。 dz3chy,3
宏观经济为何持续偏热 kwF4I
)6
在持续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背景下,本轮经济已反复出现三次“偏快”(即2004年上半年、2006年上半年及今年上半年再次增长偏快),经济运行中原有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又开始显现,调控效果也低于预期。其症结何在?我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持续性流动性过剩和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这两股力量相结合,给宏观调控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由于体制和机制改革滞后,严重制约了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 mWN9/+!
(一)流动性过剩问题更加突出是造成经济运行中矛盾和问题难以缓解并不断累积的重要原因之一
WrP4*6;"
此轮经济之所以反复偏快,且调控效果难尽如人意,其原因在于“三过”等经济失衡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流动性过剩导致投资过快增长,引起国内产能大幅增加,并推动外贸出口快速增长,而出口快速增长又造成顺差过大,并导致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基础货币投放过多,同时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而人民币升值预期又引发国外热钱流入,而热钱流入和贸易顺差又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导致国内资本市场迅速膨胀,进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并相互传导。不断加强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是造成“三过问题”的主要原因。 v0v%+F#>@
首先,流动性过剩不断加剧及长期采取低利率政策,为实体经济部门如房地产和工业、出口持续过快增长创造了十分宽松的金融环境。大量低成本的资金为企业投资和政府基建投资的快速扩张提供了重要条件,投资产生的高效益(如房地产的暴利和钢铁、有色金属行业的高利润)及分配越来越向资本倾斜的形势使社会投资冲击日趋强烈,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又可以通过扩大出口来消化,从而形成了投资扩张与出口扩张相互推动,投资与出口高增长又创造了更多的过剩资金,进一步推动信贷和投资的膨胀,如此形成了投资创造投资的强效应。 '[V}]Z>-
其次,资金面长期沉淀于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大量出笼和因外贸顺差大幅增长而引起的基础货币大量被动增加的结合,使今年流动性过剩矛盾更加突出,为信贷和投资继续大幅扩张提供了非常宽松的资金条件。在当前资本品价格迅速攀升、存款实际利率为负以及通货膨胀预期有所上升的作用下,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发生了重大转变,投机倾向明显增强,居民储蓄存款大规模从金融系统流出进入资本市场。虽然5月份央行第二次上调了存贷款利率,且定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明显加大,但仍未改变存款活期化的发展趋势,而且出现了分流规模扩大迹象。数据显示,居民户存款连续两个月大幅减少,4月居民户人民币存款大幅减少1674亿元,5月份再度减少2784亿元,同比多减少2959亿元,而去年同期增加174亿元;居民户人民币存款已由今年3月末的17.5万亿元,缩减为5月末的17.1万亿元,两个月时间净减少4458亿元。1-5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同比少增3333亿元,这是多年未见的现象。储蓄的“大搬家”,使资产的泡沫化加剧。而外贸顺差进一步扩大使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继续大量增加,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流动性过剩局面。上半年贸易顺差累计已突破1000亿美元,由此使基础货币被动大量增加。加之,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大量外资和国际热钱继续从不同渠道流入追逐国内资产,加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及推动国内资产价格“虚涨”。 X]
cI ?
当前要高度重视资产泡沫化问题,对此,宏观调控政策应有大的作为。流动性过剩不是导致物价上涨,就是引起资产价格上涨。近年来,在流动性过剩条件下,国内资产价格迅速膨胀就印证了这一点。2003年以来大量过剩的流动性集中流入房地产市场,使近几年房价飞速上涨,局部地区房地产泡沫相当明显;2006年以来过剩的流动性加快向股票市场流动,引发股市爆发性增长,今年随着流动性过剩的加剧,在巨大的财富效应下,日均开户人数不断刷新几十万户的新纪录,股指一路飙升。因此,宏观调控应高度重视对资产泡沫的监控和调节,要防止中国同时出现两个资产大泡沫,即出现股市的大泡沫和楼市的大泡沫。同时,要防止实体经济虚拟化,许多企业将自有资金炒股票,过度追逐虚拟的投资收益,而不重视实体经济的创新,最终导致泡沫经济。据有关方面的数据,上半年新增贷款中,有相当大一部分贷款资金违规进入股市。资产价格泡沫化发展使我国金融及经济增长面临的风险日益加大。提高印花税后,近一个时期以来股票市场出现高位大幅震荡,在这种形势下,“热钱”随时都有可能大举撤离,由此将有可能引起资本价格剧烈波动甚至泡沫破裂(特别是房价的暴涨暴跌),房地产市场的大调整及纯资产泡沫的股市的崩溃将会使产能过剩矛盾加剧、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引发金融风险和经济的大起大落。 '@t}8J
国际经验表明,高增长低通胀格局下往往伴随着虚拟经济的繁荣,而虚拟经济繁荣恰恰弱化了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时货币政策往往只关注传统意义上的通货膨胀,而忽略资产价格泡沫风险,这方面日本以及东南亚的教训值得引以为戒。从这个意义来讲,在当前我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同时又伴随虚拟经济持续繁荣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应将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股票价格波动纳入重点考察和调控范畴,以及早防范资产价格泡沫可能导致的金融和经济风险。 (二)地方政府争相推动的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热潮是造成经济增长反复偏快的主要原因 aAJ'0xnj
始于2003年下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至今已近四个年头,其中2004年和2006年上半年经济增长均出现偏快向过热转化的趋势,通过加强调控,经济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是,今年以来,经济再次出现了本轮扩张期以来第三次增长偏快趋势,且从势头上看有向过热转化的可能。持续近四年的宏观调控为何总是在兜圈子,经济为何反复出现过热倾向?宏观调控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为何基础总是不稳固?我们认为,近年来地方政府争相推动的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房地产投资热是造成经济增长反复偏快的根本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由于导致投资膨胀的体制机制基础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 SFP%U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