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6i\Et
一、会计的三个作用(了解一下就行) Sp2DpGs~
1、向企业外部提供会计信息:有助于有关各方(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据以作出决策 %Cr
TO(
2、向经济责任考核工作提供会计信息 o/ 7[
G
3、向企业内部提供会计信息:有助于企业内部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X|Lq
e.g.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要提供给银行(企业外部的债权人)、董事会(经济责任考核部门)和总经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 4)8e0L*[B?
二、四个会计前提(也是了解内容,可能性几乎没有) 4;Vi@(G)
1、会计主体: %w?C)$Kn
\
明确会计主体的目的:A、划定经济业务空间范围。B、选择会计处理立场。C、区分会计主体和所有者的经济活动 mT #A?C2
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的关系: Fy0sn|
①、法律主体往往是会计主体,任何一个法人都要按规定开展会计核算; r`\@Fv,
②、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企业集团、内部销售部门和车间,均可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核算,但它们不是法人。 56MY@
2、持续经营:历史成本、折旧都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基础上的。 x4(8
=&Z
持续经营基本前提,不适用于破产清算会计。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 fzA Fn$[
3、会计分期:由于有了会计期间,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由于有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 yZN~A:
4、货币计量 ahQY-%>
我国一般企业均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外商投资企业也可以采用某一外国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报表应折算为人民币。 rNurzag
三、十三条会计原则:(一定会有客观题出现,要非常熟练掌握) )U7fPKQ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 ]s!id[j
1、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 0X4)=sJP
①、客观性原则:会计核算要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没有强调合法性)。客观性是会计核算原则的基本原则。其余12项原则的运用,不能违背客观性原则 w!z*?k=Da
②、可比性原则:(掌握) m'N8[ o|h
要求会计核算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企业间指标口径一致,横向相互可比。 CRD=7\0(D+
******可比性原则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不能过分强调可比性而忽略客观性。 c&N;r|N
******可比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的区别在于:可比性原则强调横向可比,一贯性原则强调纵向可比。 {> <1K6t
③、一贯性原则:(掌握) ANJL8t-m
要求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f/Uzd ~
必要时可以适当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不能因坚持一贯性原则而违背客观性原则。变更条件:A、法律、法规要求;B、更恰当反映 8&nb@l
④、相关性原则: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与决策相关,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d!4Tw
pIgx
⑤、及时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进行确认和披露,就是为了贯彻及时性原则 ;mRZ_^V;
⑥、明晰性原则:是要求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应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28'<BL
2、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 ^d@2Y0hH
①、权责发生制原则: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作为本期收入或费用;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款项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当的期收入或费用。 |rG)Q0H,
e.g.设置应收、应付、待摊、预提账户的设置,体现了权责发生制原则 \<\H1;=.@'
收付实现制是以实际收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或费用的依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非经营业务) #C~ </R%
②、配比原则:指收入和对应的成本费用应相互配比,并在同一会计期间内确认 KVh#"]<WV
包含两层含义:因果配比和时间配比 _aBy>=2c$
e.g.收入准则规定的收入确认条件之一,要求相关成本能够可*计量,也体现了配比性原则。 H=\Tse_.
③、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各项资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一律不得自行调整资产帐面余额。 Gz BPI'C
******资产发生减值的,可按规定提取相应的减值准备,这是对历史成本原则辩证的否定 _RbM'_y+E
④、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掌握) 4HR36=E6
凡只使本年度受益的,作为收益性支出;使几个年度受益的,作为资本性支出。注意区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中,改良与修理的会计处理差异 @56*r@4:q
3、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dpK-
①、谨慎原则:(掌握):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 tv`b##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以存在“不确定因素”为前提 e!o\AB%d
e.g.A、在会计核算上对资产计提8项减值准备,但不得设置密秘准备! j S[#R_
B、债务重组中对或有收益和或有支出的处理原则。 m Rm}7p
C、或有事项的确认和披露的相关规定。 0kNKt(_
D、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 TLp2a<Iy
******八项准备列支科目: c~O
Lr
坏账准备——管理费用 }2;iIw`
存货跌价准备——管理费用 ?qi~8.<w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投资收益 j"hEs(t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投资收益 K0>+-p oL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营业外支出
g4W/T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营业外支出 UCK;?]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营业外支出 -*Rf [|Z
委托贷款减值准备——投资收益 KO~KaN
②、重要性原则:(掌握) _ E-\aS{
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区别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单独核算、单独反映;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可适当简化处理 ^1vKhO+p$
e.g.A、重要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在会计报告中重点说明,次要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在会计报告中合并反映 l qwy5#
B、关联方交易的披露中,较多地运用了重要性原则,如零星的关联方交易,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较小或没有影响的,可以不披露;类型相同的非重大交易可以合并披露等 bJ2>@|3*
③、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掌握) 3 o$zT9j
按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不能仅根据法律形式核算和反映。 'RhS%
l
e.g.A、售后回购:不确认收益。 *9uNM@7&0
B、销售商品的收入确认:应满足4个确认条件。 (QL:7
C、关联方关系的判断标准:将承包人和被承包企业之间,视同控制关系。 ]1XtV<
D、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承租方对于租入资产,作为固定资产确认。 f6yj\qq]
E、当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在建工程应结转固定资产。 <#4""FO*
F、判断关联方关系:将拥有共同关键管理人员的两个企业,作为关联方。 M_Q`9
三、六大会计要素 |JF,n~n
1、 资产 ZI;*X~h
①、三个特征,缺一不可(掌握) LU+SuVm
A、直接或间接地带来经济利益。E.g.以前“待处理财产损溢”:不可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不符合资产要素的定义 :"Otsb7
B、企业所拥有、或企业所控制(控制就是不能完全拥有)的 '*65j
C、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 (H&HSs
②、资产的确认标准:A、符合资产定义,B、金额能够可*地计量。如果金额不能可*地计量,即使符合资产的定义,满足三个特征,也不能确认为资产 'W4B
③、资产和或有资产的联系和区别: sve} ent
A、共同点:都是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资源,一旦企业拥有或者控制该资源,就会带来经济利益。 4v |i\V>M
B、区别:a、资产是企业已经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或有资产只是企业潜在的资源,企业尚未拥有或控制。b、资产是需要在会计报表内确认,或有资产不能在会计报表内确认。 li
v=q
2、负债 TWGn:mi
①、两个特征:A、清偿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B、过去形成 yn$1nt4
②、负债和或有负债的联系和区别 nW"O+s3
A、共同点:都是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义务,一旦履行该义务,就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1 :$#a
B、区别:负债是现时义务,需要在会计报表内确认;或有负债是潜在义务或特定的现时义务,不能在会计报表内确认。所谓特定的现时义务,是指不完全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现时义务,不能确认的原因在于该项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项义务的金额不能可*地予以计量 ]Idwy|eG
3、所有者权益=股东投入+经营盈余 C
?>d$G8
4、收入(掌握) )W>$_QxbN
①、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只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它业务收入) DbLo{mFEIj
******偶发的事件或交易中产生的:是利得,如“营业外收入” 则不能计入范畴 |
9\i+)C
②、三种来源:A、销售商品、提供劳务;B、让渡资金使用权;C、让渡无形资产使用权。不在列的如出售无形资产计入“营业外收入” *?d\Zcj85[
③、投资收益问题:是否属于收入,不能简单一刀切,应分具体情况 dsx<ZwZN>
A、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下的股利收入、权益法核算下的占被投资公司净利润份额、长期债权投资获得的利息收入(含折溢价摊销):是让渡资产使用权取得的收入,因而归属于收入要素 $[?N^
B、长期股权投资的转让处置所得、长期债权投资的转让处置所得、营业外收入和补贴收入:不属于收入要素,是“利得” =X^
a
5、费用:要与当期收入相配比。 (lS[a
偶发事件产生的属于损失,不属于费用,应计入营业外支出(或投资收益)。 Gf3-%s xA
6、利润:分清几个概念: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 n44 T4q
******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处置投资获得的投资收益不属于“收入”要素,属于“利得” LKp;sV
******营业外支出、处置投资产生的投资损失不属于“费用”要素,属于“损失” {<@ud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