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常务理事、秘书长 陈毓圭(2010年11月25日)各位代表: )8_0 d)
现在我受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和刘仲藜会长的委托,向大会报告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以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工作,并就今后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 u'C4d6\wS
一、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以来工作的回顾2004年11月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关怀下,在财政部党组和第四届理事会的正确领导,以及相关部门和地方注协的支持配合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紧紧围绕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确定的行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注册会计师法》赋予、财政部党组委托和财政部领导交办以及协会章程规定的职能,始终坚持以维护公众利益为宗旨,以诚信建设为主线,以国际化发展为导向,制定实施行业发展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国办 发[2009]56号,以下简称“国办56号文件”),着力提升行业发展规模和质量,带领全行业积极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h0`)=
6年来,通过行业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各项改革创新工作的推进,行业规模进一步壮大,执业质量和职业道德进一步提升,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及行业的社会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了显著进步,注册会计师行业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与中国经济共成长。截至2010年10月31日,中注协有会员近18万人,其中执业的注册会计师95378人,会计师事务所7790家(含分所799家)。2009年度全行业业务收入达到317亿元,比2004年翻了一番,注册会计师提供服务的企业超过350万家,行业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E_z@\z MB
6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B sAglem
(一)实施行业人才培养战略,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四代会”提出,要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打造出一支在质量和数量上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战略,以及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执业队伍。为实现这个目标,中注协于2005年6月发布《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即人才培养“三十条”,系统提出了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率先在专业化市场中介组织中启动人才培养战略,并制定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等方面构建了注册会计师的胜任能力框架结构,为行业人才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q
&.!*rPD
——以领军人才培养为着力点,大力培养高端人才。制定和实施注册会计师行业领军人才培养规划,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公开选拔领军(后备)人才,通过集中培训与跟踪培养相结合、提升能力与树立形象相结合、系统学习与交流互动相结合等方式,着力提升领军(后备)人才的专业能力、领导和管理能力、文化素养、外语水平和国际视野,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自2005年以来,已选拔7批共计193名领军班学员,其中包括两批主任会计师领军班学员,共举办20期有针对性的境内外集中培训。在6年一个培养周期内,实行严格的考核淘汰机制,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行业领军人才培养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品牌化。这些领军人才有的成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专门委员会委员,代表中国实现“话语权”;有的承办起国际业务,为境外资本市场提供鉴证服务;有的成为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或中注协专门(专业)委员会委员,在行业和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t%%I.zIV7
——与境外会计职业组织加强合作,努力培养国际化人才。2006年起,先后与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香港会计师公会和澳洲会计师公会合作开展英国特许会计师合作培训项目(ACA)、香港注册会计师资格项目(QP)和澳洲注册会计师联合培训项目(IPP),为中国注册会计师考取境外资格搭建平台,提供资助。这些项目开展以来,累计已有96名中国注册会计师分别取得英国特许会计师、香港注册会计师和澳洲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质。 5D#*lMSP"'
——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建设,积极培养行业后备人才。自2006年起,中注协建立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院校教学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提供资助,并引入淘汰机制,有效推动了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共向19所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院校提供资助和指导。中注协自2006年启动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学生境外实习项目以来,已选送5批共442名学生前往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家国际会计公司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习,极大提升了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各高校本科教育中的亮点。与此同时,还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与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联合开展师资培训,组织院校师资赴苏格兰特许会计师协会访问交流,提高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师资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国际视野。 >3JOQ;:d8
——加强继续教育制度建设,强化注册会计师持续职业发展。为了强化注册会计师持续职业发展,提升继续教育理念,完善继续教育机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2006年,中注协发布实施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制度》,并逐步建立起“以中注协为指导和推动者,地方注协为支柱,会计师事务所为基础,国家会计学院为重要基地,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院校为人才储备来源”的行业人才培养组织体系,协调推进注册会计师持续职业发展工作。2005年至今,各级注协累计培训注册会计师近50万人次。其中,中注协委托三所国家会计学院举办培训班235期,累计培训注册会计师3.5万余人次,同时,在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远程教育网络,6年来先后举办远教(视频)培训班32期,培训学员8.5万人次。中注协还研究制定了《非执业会员继续教育暂行办法》,为非执业会员持续职业发展提供支持。 Q'N<jX[
(二)实施准则国际趋同战略,实现准则持续全面趋同高质量的专业标准体系,是注册会计师行业赖以生存的技术基础。推进并保持审计准则持续全面趋同,是行业国际化发展的技术支撑,也是适应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深入的必然要求。 Mm5l> D'c
——提出并实施准则国际趋同战略,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顺应国际趋同大势的审计准则体系,成为国际典范。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审计标准趋同的大势,中注协于2005年启动准则国际趋同战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拟订48项审计准则并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顺应国际趋同大势的审计准则体系。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努力得到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于2005年12月8日与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实现趋同,并高度赞赏中国在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重大进展,认为这种努力和进展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在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树立了典范。世界银行在《中国会计和审计评估报告》中,充分肯定了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建设和实施以及行业立法、市场环境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对中国会计审计改革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中国改进会计审计准则和实务质量的战略已成为良好典范,可供其他国家效仿。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世界各国(地区)采用国际审计准则情况的报告》中也对中国将国际审计准则融入中国审计准则,并坚持动态趋同的积极立场表示了高度赞赏和肯定。 0t~--/lA
在实现趋同的基础上,中注协启动了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审计准则等效谈判。2007年12月6日,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与香港会计师公会签署《关于内地审计准则与香港审计准则等效的联合声明》,等效认同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T6<9cB@
——做好准则实施的指导和培训,确保执行到位。为帮助广大注册会计师正确理解和使用新准则,制定发布执业准则指南,为新准则的实施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指导意见。中注协还相继制定发布《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指南》、《小型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指南》等,为注册会计师按照新准则的要求编制工作底稿提供具体指导。中注协还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咨询委员会的作用,积极为会员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指导注册会计师按准则要求执业。为了确保新准则贯彻实施到位,创造性地采取“一竿子到底”的培训策略,综合运用面授培训、远程教学、培训教材、教学光盘等多种培训手段,在新审计准则发布后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直接对全国7万多名注册会计师轮训一遍的任务。 ?'%&2M zM
——根据国际审计准则明晰项目修订发布新审计准则,实现准则持续全面趋同。审计准则体系发布实施近4年,总体运行情况良好。最近几年,审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开展明晰项目,对国际审计准则做出了重大修订,我国审计实务中也面临一些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中注协于2009年初又进一步启动了审计准则修订工作,共涉及38个准则项目。2010年10月31日,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修订后的新审计准则,2010年11月1日由财政部正式发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新审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11月10日,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与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再次签署联合声明,宣布我国修订发布的新审计准则与明晰化后的国际审计准则实现实质性趋同,并认为中国在国际趋同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重大进展,充分展现了中国政府和会计职业界超凡的决策和组织实施能力,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树立了典范。 Kfi A 7W
——以国际趋同战略为指引,制定发布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提出的更高要求,中注协于2009年10月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执业会员职业道德守则》,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职业道德守则在充分总结行业恢复重建以来职业道德实践经验,以及认真分析行业诚信建设实践新情况的基础上,对注册会计师承担审计以及相关专业服务涉及的职业道德理念进行了系统阐述。职业道德守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的全面趋同,这是在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础上,推进国际趋同战略的又一成果。一个行业用近7万字的篇幅,基于30年的实践积淀,按照国际趋同的要求规范自己行业的职业道德行为,充分体现了行业对公众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 Sa Nx;xgi
(三)实施事务所做大做强战略,同步推进中小事务所做精做专做大做强是注册会计师行业顺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和国际化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2007年5月,中注协制定发布《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系统阐述了做大做强的总体目标、核心内容和具体途径,全面启动做大做强战略。同时,科学引导中小事务所规范有序发展,促进行业规模结构的合理优化。 O=fT;&%.
——强调规模和质量并重,引导事务所做大做强。一是从2006年起,对事务所评价办法进行改革和完善,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不断修改完善,每年发布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对事务所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引导和促进事务所强化规模与质量并重的发展理念,全面提升执业质量和专业服务能力。二是指导事务所加强内部治理机制建设,夯实做大做强的基础。2005年,中注协发布《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协议范本》和《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章程范本》,从章程、协议文本规范角度引导事务所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2006年,成立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导委员会和专家咨询组,启动内部治理规范体系的建设工作,并于2007年5月发布《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南》,全面指导事务所建立风险管理严格、质量控制有效、公开透明、相互制衡的事务所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三是为避免事务所合并过程中因程序不清或不到位多走弯路或引发矛盾,降低事务所合并风险与成本,在开展对事务所联合合并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发布《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程序指引》,就事务所合并涉及的重要程序提供指引,指导事务所合并中顺利实现实质性融合。四是积极探索适应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需要的组织形式,推进大型事务所向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转制,帮助和引导事务所实现组织体制和内部治理机制的转变。 /[IK[
——引导鼓励事务所“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一是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为行业“走出去”提供政策扶持。2007年12月26日,在中注协协调推动下,商务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会计师事务所扩大服务出口的若干意见》,从境外业务拓展、境外执业网络建设、相关政策扶持措施、境外市场开放推动、执业环境改善、行业支持服务等方面,为事务所“走出去”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持。二是建立“走出去”信息平台,为事务所了解企业“走出去”信息、国家支持政策等提供动态信息服务。三是会同相关部门,多次组织召开“走出去”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座谈会,搭建事务所与企业交流信息、沟通情况和洽谈合作的平台。四是积极参与双边或多边自贸谈判,推动会计市场开放;深入研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较为密集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现状,积极组织事务所赴非洲、北美、欧洲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考察培训,为事务所拓展海外业务牵线搭桥。五是承办三届中国(香港)国际服务贸易洽谈会会计服务分论坛,组织内地事务所赴港交流,对外推介中国事务所。六是结合国内事务所开展国际合作和加入国际网络的实践,就事务所加入国际网络做出提示,提示事务所加入国际网络必须坚持平等互利、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兼顾好各方利益,妥善处理合作各方的权益关系。 `U1"WcN
在推动事务所做大做强和“走出去”的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积极响应,深入探索做大做强的方式和途径,一批无论从业务收入到注册会计师人数均比此前有飞跃式发展的大型事务所涌现出来。一些具备品牌优势的国内大型事务所开始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布局境外发展网络,拓展国际业务。同时,越来越多的国际网络对中国市场给予了更多关注,主动谋求与中国事务所的合作。2009年度,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事务所达到34家;截至目前,有50家事务所在香港、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地设立了62个分支机构或者联系机构。 &sW/r::,
——高度重视中小事务所的规范发展,推动中小事务所做精做专。规范发展中小事务所,既是中小事务所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行业做大做强的内在需要,是行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中注协和各地方注协深入调查研究,严密对申请设立事务所的合伙人(股东)进行实质性审查的要素和程序,确保申请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协调推进高新企业认定审计、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和会计服务外包等业务,开拓中小事务所的业务空间;举办专门面向中小事务所的业务培训,帮助中小事务所培养人才;出台《小型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指南》,加强对中小事务所执业的技术指导;探索建立分类监管制度,加强执业质量检查,促进中小事务所提高执业质量。中注协还制定发布《关于规范和发展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中小事务所规范发展的总体目标,提出了规范、发展、环境改善等三方面的具体措施,引导中小事务所不断进行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打造内部管理规范、执业质量严格、服务水平精专、社会公信力强、能够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小事务所群体。 $KiA~l
(四)实施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打造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国际通行证” %
ug`dZ/
注册会计师考试是行业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适应实施行业发展战略的要求,中注协不断研究推进考试制度改革,提升考试的国际化水平,推动考试的国际认可,扩大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影响力。“四代会”以来,共举办6次考试,5万余人取得全科合格证。自1991年举办注册会计师考试以来,累计15.7万余人取得全科合格证,为行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c}Qc2D3*
——不断提升考试的国际化水平,助力行业发展战略实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吸收国际化人才加入中国注册会计师队伍,推动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国际化水平,根据财政部考委会的决定,中注协从2006年起,设立注册会计师英语测试,2007年起在全国统一考试部分考试科目中增加英文附加题或英文作答题;200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设立欧洲考区,2010年又在澳门设立考场。与此同时,积极开展与境外会计职业组织的考试互惠磋商,加快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国际认可的进程,其中,2005年与香港会计师公会签定部分考试科目相互豁免实施协议,2008年与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签定部分考试科目互免协议,此后还与香港方面就有关内容进行了补充修订。截至2009年底,累计已有501名港澳台及外国籍公民通过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 *?uF&( 0
——实施考试制度改革,实现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的国际趋同。2008年,为助推行业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中注协启动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研究,并于2009年1月正式发布《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方案》。改革方案以《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和《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为指导,以提升考试理念、充实考试内容、完善考试方式为核心内容,设计提出了符合终身学习理念和充分体现胜任能力评价要求的考试制度。新考试制度两个阶段“6+1”的考试模式实现了与国际普遍认可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的趋同,继专业标准、职业道德守则之后把行业国际趋同战略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2009年,新旧两套考试制度同时运行,通过精心组织和周密实施,顺利实现平稳过渡,受到考生和国际同行的认可。2010年9月,还举办了新考试制度下的首次综合阶段考试。 F'K{=
——加强考试组织制度和体系建设,规范考试组织管理。先后发布《考试管理工作指南》、《监考人员工作规则》、《应考人员考场守则》等组织管理制度,规范考试组织管理,保证考试组织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应急机制,从容应对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事件对考试的影响。经过多年努力探索,健全了考试大纲及辅导教材的编审工作机制,充实了“理论联系实际,侧重实务操作”的命题原则,完善了双重评卷制度及评卷质量管理制度,引入执业注册会计师和领军人才参与试卷评阅,进一步减少可能影响评卷结果的主观因素,做到科学、规范评定考生成绩。同时,在部分省市试点运行网络报名管理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注册会计师考试网上报名管理系统,考生足不出户便可实现网上报名和教材订购,方便了考生报考,也提高了考试报名组织工作的效率。 1+^c3Dd`
——加大注册会计师考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根据考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注协积极推动财政部分别于2006年和2010年两次修订发布《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增强对考试违规行为处理的可操作性,加大对考试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2008年,中注协与有关考试机构联合行动,共享防范舞弊设备和资源,对科技手段舞弊建立起“制度严密、保障有力、监控到位”的科学防范体系。2010年9月,在中注协积极协调下,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防范和打击非法利用无线电设备在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中舞弊等行为的通知》,建立国家防范和打击利用无线电设备在注册会计师考试中舞弊的协调工作机制,开展联合整治行动,切实维护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公平和秩序。2005年至2009年,共查处了751名考生的违规行为,并分别给予了取消当场或者当年考试成绩、3至5年不得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处罚。 1osI~oNZ
(五)严格行业监管,建立行业监管长效机制开展行业执业质量检查是《注册会计师法》赋予注协的重要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管作用是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有益创新。行业执业质量检查制度建立并实施了7个年头,实践证明协会建立监管长效机制的努力是认真和成功的。 QMIQy
——以惩戒警示和教育提高为目标,建立完善与国际惯例趋同的行业执业质量检查制度。2004年,中注协发布《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对会计师事务所实行5年一个周期的系统性全面检查,教育和惩戒相结合,督促事务所提高执业质量。2007年,中注协将证券资格事务所的检查周期由5年调整为3年,并由中注协直接组织检查。周期性、系统性检查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是行业国际趋同战略的进一步深化。6年来,不断健全执业质量检查制度,修订完善检查手册,指导检查人员统一检查标准、检查程序、检查要求,推进检查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制定并不断完善会员执业违规行为惩戒办法和惩戒委员会、申诉委员会运行规则,从制度上和组织上保障惩戒工作的公平公正,增强检查工作的透明度和权威性;不断探索监管队伍的选拔机制,建立兼职检查员制度,形成了一支业务能力过硬、执业经历丰富的检查人员队伍,有力保障了检查的效率和效果,提高了检查质量。 {Hb _o)S
按照“严格检查,严格惩戒”的原则,2005年至2010年,各级注协共抽调5400余名检查人员,检查会计师事务所8500余家次,对存在问题的1585家事务所和3051名注册会计师给予了行业惩戒。其中,2007年至2010年,中注协对存在严重执业质量问题的10家证券资格事务所和66名相关注册会计师给予了行业惩戒。 UY==1\
——以上市公司年报审计质量为重点,建立完善了年报审计监管路径。中注协抓住社会公众关注资本市场信息质量这一核心问题,制定完善上市公司年报审计监管工作规程,抓好年报审计监管的事前提醒、事中监督、事后报备三个环节。一是针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审计准则执行情况的现状,在年报审计开始前发出审计警示。二是在年报审计期间安排专人负责跟踪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定期编发年报审计情况快报,关注“炒鱿鱼、接下家”,要求事务所及时报备客户变更情况等,进行严格督导。三是在年报审计结束后进行报备分析,利用报备资料梳理上市公司年报审计中的问题,并作为执业质量检查的重点。 ?TXFOr]g]2
在2004至2009年度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中,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调整利润总额3055亿元,调整资产总额15214亿元,调整应交税金549亿元,在查实上市公司利润、保障资本市场稳定、保证税法执法的严肃性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s+qz
——依托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行业诚信信息监控体系,进一步提高行业运行的透明度和信息化水平。自2002年中注协提出以诚信建设为主线的行业工作思路以来,始终把诚信建设作为协会的中心工作和保障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工程,深入落实到行业各项管理服务的实践中。2006年,中注协在全面总结行业诚信档案制度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着手建立以“注册”为枢纽的行业诚信信息监控体系,提高行业运行的透明度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深化行业诚信建设。诚信信息监控体系以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持平台,具有“全面记录、实时监控、有效披露”三大功能,一方面为加强行业监管创造条件,敦促注册会计师保持应有的专业能力和诚信品质;另一方面,将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相关信息展示在阳光下,为社会公众监督行业提供便利。借助行业管理信息系统贯穿行业工作全过程的立体网络管理优势,诚信信息监控体系将行业的资格准入、人才建设、标准建设、继续教育、执业质量监管等各项工作纳入诚信建设的框架,形成以职业道德守则为核心、以诚信信息监控系统为支持、以相关制度机制为保障、以诚信宣誓和自律公约为引导的行业诚信体系,不断夯实行业发展的基石。截至目前,行业诚信信息监控体系中,全国所有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相关信息,已经上网供公众查询和监督。 rScmUt
——建立完善任职资格检查制度,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管理。中注协认真履行《注册会计师法》赋予的注册会计师任职资格检查职能,不断完善检查办法,提高检查质量。2008年2月,中注协修订发布新的《注册会计师任职资格检查办法》,对注册会计师任职资格检查作出明确的规范性要求,其中增加了暂缓检查、检查结果需公告等条款,并完善了相关惩戒措施,加大检查的力度和披露的刚性。各地注协在协会网站和当地权威报刊上公告任职资格检查结果,公开接受社会监督。2009年开始,还将各地注协任职资格检查结果在中注协官方网站进行公告,加强信息披露力度。2005年至2010年,共有8236名注册会计师因未通过检查而被撤销或者注销注册会计师资格。 f7`y*9^
(六)指导行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证行业平稳快速发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注协把指导行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R^"~|m3M
——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动态,积极开展调研和研讨。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动态及其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关注国际会计、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关注G20峰会对会计行业发展的新要求,并及时向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提出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意见和主张。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开展调研,了解金融危机对行业的影响,研究提出应对举措。以“金融危机对会计师行业的影响:挑战、机遇与担当”为主题,主办2009年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会计师行业交流研讨会,共同探讨应对金融危机之策,以及注册会计师行业在金融危机条件下的社会责任。 Y3thW@mD05
——发布应对金融危机的意见,积极指导行业妥善应对。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发布《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促进行业平稳发展的意见》,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充分发挥行业的专业优势,积极服务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和市场信心的提振等,进行了系统阐述。《意见》还要求行业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要坚守职业道德,加强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推进业务转型升级,加大人才吸纳和储备,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和行业责任,并在相关领域给予了具体指导。 A4#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