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工作多年之后,已很难静下心来看书,哪怕是看小说,再也没有大学时代躲在被窝里也能看完一本又一本小说的那种激情和能力了,”以色列独资的以星综合航运(中国)公司财务及行政总监徐明说道,“但工作后一直在读书的人就不同。”以星主要从事国际集装箱运输业务。徐明后半句所说的读书当然不只是读小说,而主要是指人们常说的“充电”——专业进修和考试。
1995年,还在普华永道工作的徐明学习并考完了CICPA(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年末,他开始进修CFA(注册金融分析师)课程,目前已进入CFA三级考试。徐明现在还是长江商学院EMBA学员。“我在考虑,明年EMBA读完后,如果有些空闲时间,我还要再去学点什么。”他说。
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实在太多。在中国一步步走向开放的过程中,中国企业的财务总监们发现,中国在许多方面与世界的差距仍然很大,就财务管理领域而言,从会计操作到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无不亟待迎头赶上。因此,来自不同国家、侧重点各不相同的专业资质证书考试——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CIMA(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及CM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等登陆中国后,财务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考证热。参加并通过这些考试究竟对实际工作与未来职业生涯有着怎样的影响和意义?虽然目前有许多人在刻意追求那一个个金灿灿的名衔,财务总监们却发现,这些专业资质证书虽非传说中的“点金石”,但不断学习的过程的确令他们受益匪浅。
知之好之乐之
在宋长伟的名片上,除了“北京京澳港集团财务总监”的头衔,还印着CPA、ACCA、PNA(澳大利亚资深会计师)和AFA(英国财务会计师公会会员)的字样。“我在工作了十多年、从财务经理做到财务总监之后,明显感觉知识不够用、知识结构需要更新。”宋长伟说。京澳港是一家业务多样化的民营企业,主要从事钢铁、矿山和房地产等业务。“另一方面,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日益加快,企业业务和交易越来越复杂;财务管理人员的角色也开始从传统的财务核算、管理及资金管理向战略策划、投资者关系及价值维护方面转换,因此,财务总监需要新的理念和思维,财务管理模式也需要更新。基于这些考虑,我选择了一边工作,一边充实知识。”
对于PNA,宋长伟解释说,如果移民澳大利亚的话,仅这一项获得的分数就足够了。“这是我最先参加的一个考试,当时有移民澳大利亚的打算,”他说,“但后来发现,中国经济发展很快,机会也非常多,就决定留下来。”
另外,宋长伟也开始了CFA课程的学习。他表示,工作日益繁忙,能否通过CFA考试对他来说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上的更新,“现在的企业越来越需要各种金融工具,但目前可利用的工具却非常少。”几年前,他已修完金融学硕士学位。“我希望未来能从金融方面打造我们的企业。”
如果说宋长伟属于“实用型”学习者,吕平的不断“充电”则纯粹出于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吕平是徐明所说的那种“一直在读书的人”,刚辞去一家外资租赁公司财务总监职位的他就像是一架“考试机”,从1993年大学毕业至今,他获得的财会金融资质证书包括CICPA、ACCA、CISA(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和CFA。在2003年转入企业财务领域前,吕平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了十年,这些考试的课程内容给予了他的工作不小的帮助,“比如ACCA考试,把我以前学得不怎么样的会计提高到一个新高度,而CFA更是把以前所学的知识都融汇贯通了。”他说。
在普华永道升迁至经理的他于2000年跳槽到当时的安达信,不幸的是,安达信在两年后因安然事件倒闭,国内业务被普华永道并购,吕平又回到了老地方。2002年,吕平开始参加CFA考试。“在此之前,我曾有个顾虑:自己是否考试考得太多,是否会给人这样的印象——只擅长考试,做实际工作却不在行?”但他最终还是决定进军CFA。“我参加学习和考试,关键是看通过学习和考试能否学到东西。我当时特意咨询了一位考完CPA和CFA的香港朋友,我问他在掌握了CPA之后再学CFA课程,还能学到新东西吗?他回答说,‘当然能,CPA是从财会的角度出发,CFA则是站在分析师的立场;两者知识体系也有很大不同。’”
最出人意料的是,在学习众多财务金融课程的同时,吕平还完成了计算机软件工程硕士学位和高级程序员考试。“IT是我的个人爱好,有空闲的精力,就折腾一下吧,”吕平笑着说,“其实,对企业财务人员来说,熟悉信息系统(像ERP等)很有好处。以前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时,我还自己编写过一个审计的小软件,非常好用。”
相对来说,徐明对于这类考试的看法更超然一些。“读书学习是一种自我推动。一直处在公司最高层的人,学习能力容易退化,也没有很多时间去系统地考虑一些问题,学习和考试既能让你保持学习激情和学习能力,也能让你的知识更系统化。”他说道,“对我来讲,读书学习更是一种兴趣。”他指了指桌边一本厚厚的书籍接着说,“我正在看这本英文统计书,觉得很有意思,对工作也很有帮助。我有位朋友在英国念书,他做这门课程的作业遇到困难会来问我。”
破万卷书vs行万里路
学习的益处当然不仅在于能够解惑。“一旦系统地学习了这些知识,你会发现,在企业的实践工作中恰好面临着课程中涉及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你就能够融汇贯通地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当中去。”宋长伟深有体会地说。的确,从初出校园的大学毕业生到有着八年多管理经验的财务总监,从国有企业到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从电子商务网站到拥有五家上市公司的投资公司,再到业务多样的民营企业集团,宋长伟的思维理念、工作方式和管理职责一直在发生改变,而一直伴随并帮助提升这一改变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专业进修学习。
徐明也发现,从考试课程中获得的知识确实能够学以致用。八年前,徐明刚加入公司担任财务总监时,以星还只是一个代表处。“那时办公室只有220平米,现在有差不多2200平米;原来只有几个人,现在不包括下属合资企业也有几百人,而一家合资企业可能就有上千人。”徐明不无自豪地说。企业的成长使得这位财务总监的工作范围和性质发生了转变。“我以前比较多的工作是在事务性的财务管理方面,而如今很大一部分精力要花在战略和投资决策方面,”他说,“在评估投资项目时,比如说你在这个行业中,而你要投资另一个行业,该怎么去分析和评估?CFA的知识提供了很实用的工具。”
除了对现实工作有所助益,这些学习考试对财务总监们的职业生涯意味着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吕平颇感困惑。2003年,再次离开普华永道的他跳槽至正大集团一家香港上市公司管理内部审计部门。一年后,集团重组,他转至正大旗下一家租赁公司任财务总监。七、八个月后,不甘心在这样一家小企业坐井观天的他在新工作尚无着落的情况下便离开了正大。
寻找新工作似乎不如想像的那般顺利,虽然吕平不太愿意承认这一点。“曾有猎头公司对我说,企业招聘管理人员,当然更看重你的能力而非资质证书,在与企业面试时不要在证书方面强调太多,那会让企业觉得你是只会考试的‘书虫’。”他说。
并非所有猎头公司都这么看。上海永仕商务咨询公司(SunshineConsulting)的合伙人奕卫就表示,“专业资质当然很重要,例如内资企业招聘财务总监时,如果候选人没有CICPA证书,我们一般不予考虑。”提供高级管理人员搜寻和企业领导咨询服务的海德思哲公司(Heidrick&Struggles)的合伙人杨景贤也说,“即使一个候选人有财会专业的学位、有财务总监的工作经验,我们还是会觉得他有所欠缺,如果他没有专业资质证书的话。”他接着指出,“以前许多企业可能觉得会计师资质太过技术性,认为他们不理解企业组织和管理,而比较倾向于MBA,但美国萨奥法案实施后,企业内控变得非常重要,专业资质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的重视。”
这或许能让吕平感到一丝宽慰。不过,杨景贤又指出,许多内资企业招聘财务总监时要求候选人有融资网络,有上市计划的公司会要求候选人有IPO经验。“制造业企业也会要求候选人有制造业工作经历。”徐明补充说。
宋长伟正是这样一个例证。他的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香港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担任财务经理。在他加入时,公司尚未上市,他的职责包括投融资以及协助上市,这给了他了解和熟悉IPO的宝贵机会,也使得他能够在后来那家大型投资公司的上市并购以及增发新股工作中得心应手。在目前的京澳港集团,为未来的上市做准备同样在他的工作范畴之内。
因此,如果将实践经验和资质证书置于有着多年财务总监经历者的天平上,天平多半会向前者倾斜。“现在有很多大学生也在考这些资质证书,但即使通过了考试,真正到大企业做财务管理工作仍然难以适应,尤其是到民营企业,”宋长伟说,“因为他们没有决策、管理等各方面的经验和技巧。”他还举了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其中的一些技巧:交给老板的报告并非越厚越好,特别是在民营企业。“我给老板的报告一般都是A4的纸一页,老板一目了然,”他说,“老板需要了解哪部分,再给他看详细的内容,而且,许多民企老板不懂得财务专业,你需要把财务术语变成非财务语言,让他能够轻易明白。”徐明则一言概之:“资质证书并非财务总监的核心竞争力,而只是一个PLUS。财务总监的核心竞争力是商业经验,资质证书是用来支撑核心竞争力的。”
吕平并不缺乏经验,只是他的经验集中在审计领域的管理。他目前更乐意从事的是财务总监这一类的工作,但在此领域,他的工作时间似乎又稍嫌短了些。事实上,吕平的情形许多人都会遇到。永仕商务咨询的奕卫认为,这主要是源于人们认知方面的一个误区,他说,“我在澳大利亚读MBA时遇到过一道题目:有一家勘探公司要招聘总经理,有位候选人是医院院长,你觉得他合适这个职位吗?大家的第一直觉是不合适,因为我们通常会认为,总经理和医院院长是两个行档,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这个院长应当是合适的人选,因为他在医院做的是管理工作,到勘探公司还是做管理工作。假如候选人是牙科专家,那就不合适了。”但奕卫又表示,“如果换了我们做猎头,我们仍可能拒绝这位院长。虽然从管理学的角度说院长和总经理的工作是相通的,但客户企业不见得会这么认为。”
吕平可能需要继续寻寻觅觅,也可能很快遇到良机,至少杨景贤和奕卫都对他的求职前景表示乐观。无论如何,读书犹如行路,走过千山万水,恍然若有悟,看过的山和水都会成为人生阅历,更不用说倾注了心血的求知历程。
“增值”考试
如果功利一点说,各类专业资质证书未必会带来许多立竿见影的直接收益,但在参加并通过了这些考试的财务总监们看来,学习与考试的过程会产生多项“无形资产”。
注重知识体系的时时更新是这些专业资质证书考试的一大特点,也是学习者倍觉受益之处。宋长伟就表示,这些考试的知识体系更新很快,可以说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步,“像ACCA教材就囊括了当前公司存在的问题和经济界争论的热门话题,无论是财务的还是非财务的问题(如环境污染等),在考试内容中均有体现。而安然事件后,几乎所有这些考试都增加了公司治理和风险防范内容。”
徐明和吕平都赞同宋的看法。吕平补充说,安然事件之后,美国对公认会计准则(GAAP)作了修订,CFA课程之一的“财务管理与分析”的内容随之发生了不小的变动。徐明也说,“CIMA考试原先没有‘职业道德’这门课程,现在也增加了。”同样审计师出身、同样在一家企业担任财务总监的徐明的太太吴懿目前正在参加CIMA考试。“强调公司治理、风险防范和职业道德都体现了后安然时代的世界性潮流,这些考试不断更新的特点让你总能处在领先的位置。”徐明这样总结道。
作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财务总监参加进修与考试可能在无形之中推动公司内部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这能让公司里年轻的员工感觉到学习是有益的,至少,他们的上司也在学习。”徐明补充说,以星综合航运十分提倡和鼓励员工学习充电,还提供给优秀员工去中欧商学院或长江商学院深造的机会。“另一方面,如果员工都在学习新东西,而管理人员却没有,你们之间的沟通可能就会不那么顺畅。”他说。
而在公司以外,这些专业资质考试另一个“增值”之处是人脉网络的扩大。随着这类考试的升温,各种课程培训班及网上考试论坛应运而生,学习考试者得以在一起交流复习心得、分享考试体验,更由此产生出许多成员之间志趣相投的“小团体”,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而在通过考试、成为ACCA、CFA等会员后,这些协会定期举办的活动同样对建立人脉关系大有帮助。“相对培训班和论坛成员来说,协会会员更加资深。”吕平评论说。徐明和宋长伟也深有体会。徐明表示,平时工作中接触的人大多是同行或客户,而参加考试有机会交到很多不同行业、不同经历的新朋友,“他们会带给你许多交流和启发”;宋长伟则认为,人际网络扩大所带来的是一种“长期的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