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焱——软银亚洲信息基础投资基金CEO 。作为软银亚洲信息基础投资基金团队的领头人,阎焱曾给投资人带来97%的年回报率,是2001年以来全世界投资回报最高的基金之一。
在学术和职业两方面,阎焱都属于那种比较罕见的“广谱抗菌”型的人物。1978年从安徽潜山插队的乡下考入南京航空学院学习飞机设计,然后去了合肥的一家工厂当工程师,不久觉得不过瘾,于是投到北京大学费孝通教授门下研究社会学,同时参与了国家体改委一些比较前卫的研究。接着又一个筋斗翻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先是继续在北大的老本行,后来则把兴趣放到了国际政治经济学方面,为后来进入世界银行做经济学家和在美国著名的保守派思想库哈德森研究所做分析员打下了基础。
1994年,投资者的职业面孔终于开始在阎焱身上定格。原来在世行的老上司筹办美国国际集团(AIG)亚洲基础设施基金,拉他入伙,于是阎焱从经济学家摇身变为这家基金的董事,专门负责北亚地区(尤其是大中华区)和电信行业的投资。背后的渊源很简单:在哈德森研究所,阎焱研究的是美国对北亚(大中华、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外交政策;进AIG基金前,他也是美国斯普林特通信公司(Sprint)在亚太区的头。今天,阎焱是成立刚刚一年的软银思科亚洲信息基础投资基金(SAIF)的总裁,由他全面操盘的这只10亿美元的基金据称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
对此,阎焱表面的解释是:“我是个跳跃性很大的人,喜欢每天面对的都是崭新的东西。没有任何一项工作像做投资这样适合我的秉性。因为投资者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的企业和项目,和不同的人打交道,随时会面对新的诱惑和挑战。当然,我也喜欢它带来的薪水。”而其精神上的起点,则是三年插队生活的磨炼。“那几年的经历让我真正懂得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很多东西。”他说,“才17、8岁,就体会到了什么叫绝望,这很可怕,但对后来的人生很有好处。我还打过两年专业排球,运动员那种超过体能极限的训练,尤其是在竞争中求胜的欲望,完全能改变一个人。后来我跨入不同学科、涉足不同行业,并不觉得有多大的挑战。”
AIG基金改变了阎焱释放自己活力的方式,从原来在不同领域间不停顿的横向跳跃变成了在投资领越的纵向爬升,一呆7年,成了他停留时间最长的机构。在这里,他似乎终于找到了证明自己的方式。其中,他的两个投资手笔在圈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1999年8月,阎焱代表AIG基金和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IFC)联手投资3220万美元,正式参股浙江南都集团的核心企业上海中桥基建公司,这是IFC首次向中国的民营企业投资,具有突破性的意义;2000年初,他又向刚刚吃了国际资本市场闭门羹的中海油投资两亿美元,一年后中海油在港美两地同时上市,阎焱的投资获得了一倍以上的回报。离开AIG前,阎焱已经成为这家掌管28亿美元的基金最年轻的合伙人。
今天,作为SAIF的掌门人,阎焱可以独自操盘10亿美元的投资,跃迁到了一个比在AIG基金更高的量级上,而投资领域则从原来的能源、交通和通讯这三块聚焦到了所谓的TMT(通信、媒体和网络技术)公司身上,在新兴市场国家正在蓬勃崛起的“信息基础设施”市场捕捉淘金机会。目前,他13的精力放在中国,半年下来已经相中了近10个投资项目。其余的时间是在亚太区的其他市场转悠,他特别看好韩国市场,对三星电子更是青眼有加。
投资者阎焱的强势作风让访问过他的人印象深刻,他自己似乎也乐于承认这一点。强势的理由一是运气,“有几十亿美元的基金在背后为你撑腰,说起话来当然也就气壮如牛了”;一靠聪明,他说:“我了解国情,对国内人们的心态、真正想要什么非常清楚,也知道在哪些情况下可以让步、能让多大的步、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在做投资决定时,对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首先是经营者的人品,然后才是企业的收入模式。在布满诚信陷阱的中国市场上,前者的价值尤为珍贵。阎焱的理由很简单,企业做不做假帐,实际上是它的领导人人格完整性的反映。人品站不住,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的成功,也都不可能站得住的。
来源:财务总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