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十六、存货的税务处理 (一)存货的计税基础
dU~DlaEy( 存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
成本:
'0!IF&p' 1、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存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Z0\, 2、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存货,以该存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m~2[5q%/ 3、生产性生物
资产收获的农产品,以产出或者采收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人工费和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为成本。
DNy1} 3wg (二)存货的成本计算方法
?*~Pgh >uL 企业使用或者销售的存货的成本计算方法,可以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中选用一种。计价方法一经选用,不得随意变更。注意无后进先出。
|$vhu`]Z@^ G1d!a6> 知识点十七、投资资产的税务处理 (一)投资资产的成本
e8TJ =}\ 1、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购买价款为成本。
&x(^=sTHI 2、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esM<. (二)投资资产成本的扣除方法
i*JbFukG 企业对外投资期间,投资资产的成本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企业在转让或者处置投资资产时,投资资产的成本准予扣除。
+r+H`cT@ r"MKkSEM 知识点十八、税法规定与会计规定差异的处理
kS$HIOt823 1、企业不能提供完整、准确的收入及成本、费用凭证,不能正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由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
-k19BDJ,W 2、企业依法清算时,以其清算终了后的清算所得为应纳税所得额。
U 6y
;V om"q[Tudc 知识点十九、资产损失的定义 资产损失中的资产包括货币资产、非货币资产以及债权性和股权性投资。注意一点:未提及无形资产。
jy]<q^J GMZj@q 知识点二十、资产损失扣除政策 (一)、损失的原因:注意以下2点
#<7ajmr 1、企业除贷款类债权外的应收、预付账款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减除可收回金额后确认的无法收回的应收、预付款项,可以作为坏账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7x%0
^~/n (1)债务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被撤销,或者被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其清算财产不足清偿的;
J@{yWgLg (2)债务人死亡,或者依法被宣告失踪、死亡,其财产或者遗产不足清偿的;
S:UtmS+K (3)债务人逾期3年以上未清偿,且有确凿证据证明已无力清偿债务的;
?`hk0q X3 (4)与债务人达成债务重组协议或法院批准破产重整计划后,无法追偿的;
=~&Fq
$$ (5)因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导致无法收回的;
6c3+q+#J2 (6)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LW;UL}av 2、企业的股权投资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减除可收回金额后确认的无法收回的股权投资,可以作为股权投资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p[QF3)9F (1)被投资方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被撤销,或者被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的;
[1Dg_>lz (2)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连续停止经营3年以上,且无重新恢复经营改组计划的;
aQ ~ (3)对被投资方不具有控制权,投资期限届满或者投资期限已超过10年,且被投资单位因连续3年经营亏损导致资不抵债的;
1f 0"z1 (4)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完成清算或清算期超过3年以上的;
R,hX *yVq (二)、扣除金额的确认:总原则为损失的净额。换个角度说就是对于在损失确认过程中可收回的部分不得确认损失。
9^m& [Z 具体包括:
NC;
4 1、现金短缺、固定资产和存货盘亏、毁损、报废和被盗时责任人的赔偿额或保险公司的赔款;
w@Pc7$EP 2、应收、预付账款和股权投资的可收回金额;
}{^i*T5rl 特别说明:
6N4/p=lE 3、存款损失中强调企业将货币资金存入法定具有吸收存款职能的机构而无法收回的部分可以作为损失扣除;
/:
a~;i 4、企业因存货盘亏、毁损、报废、被盗等原因不得从增值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可以与存货损失一起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_ "ysJ& 5、已经扣除的资产损失,在以后纳税年度全部或者部分收回时,其收回部分应当作为收入计入收回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
k!]Tg"]JAh 6、境内、境外营业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应分开核算,对境外营业机构由于发生资产损失而产生的亏损,不得在计算境内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N~-N Q ;a+>><x] 知识点二十一、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 (一)、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审批
*R*Tmo" 1、下列资产损失,属于由企业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
;X u&['
(1)、企业在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因销售、转让、变卖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存货发生的资产损失;
_|MY/SN4A (2)、企业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
'iN8JO> (3)、企业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
wovWEtVBU
(4)、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发生的资产损失;
T8.@}a (5)、企业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证券交易场所、银行间市场买卖债券、股票、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发生的损失;(通过第三方交易的正常损失)
$cev,OW6] 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凡无法准确辨别是否属于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可向税务机关提出审批申请。
BZqb
o `9 2、税务机关对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审批是对纳税人按规定提供的申报材料与法定条件进行符合性审查。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不实行层层审批,企业可直接向有权审批税务机关申请。税务机关审批权限如下:
1anV!&a<K( (1)、企业因国务院决定事项所形成的资产损失,由国家税务总局规定资产损失的具体审批事项后,报省级税务机关负责审批。
}6P]32d (2)、其他资产损失按属地审批的原则,由企业所在地管辖的省级税务机关根据损失金额大小、证据涉及地区等因素,适当划分审批权限。
47"ERfP (3)、企业捆绑资产所发生的损失,由企业总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审批。
$S$%avRX 3、税务受理企业当年的资产损失审批申请的截止日为本年度终了后第45日。企业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申请审批的,经过负责审批的税务机关同意后可适当延期申请。
G!uQ|
<( (二)、资产损失确认证据:分为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
yZ aQ{]" (三)、认定的相关知识点:
t_YiF%}s 1、存货报废、毁损和变质损失,其账面价值扣除残值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后的余额部分,依据下列相关证据认定损失:
L4aT=of- (1)、单项或批量金额较小(占企业同类存货10%以下、或减少当年应纳税所得、增加亏损10%以下、或10万元以下。下同)的存货,由企业内部有关技术部门出具技术鉴定证明;
Vkex&?>v$ (2)、单项或批量金额超过上述规定标准的较大存货,应取得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报告或者具有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经济鉴定证明;
bwo" s[w 2、企业的股权(权益)投资当有确凿证据表明已形成资产损失时,应扣除责任人和保险赔款、变价收入或可收回金额后,再确认发生的资产损失。可收回金额一律暂定为账面余额的5%。
O{rgZ/4Au 3、企业对外提供与本企业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担保,因被担保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而承担连带还款责任,经清查和追索,被担保人无偿还能力,对无法追回的,比照本办法应收账款损失进行处理。
voaRh@DZ%/ 企业为其他独立纳税人提供的与本企业应纳税收入无关的贷款担保等,因被担保方还不清贷款而由该担保人承担的本息等,不得申报扣除。
EX8:B.z`57 6^zuRY; 知识点二十二、企业重组的定义 企业重组,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以外发生的法律结构或经济结构重大改变的交易,包括企业法律形式改变、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分立等。
8zz-jkR kTG}>I 知识点二十三、企业重组的一般性税务处理方法 (一)、企业由法人转变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非法人组织,或将登记注册地转移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包括港澳台地区),应视同企业进行清算、分配,股东重新投资成立新企业。企业的全部资产以及股东投资的计税基础均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
]?U:8% (二)、企业债务重组,相关交易应按以下规定处理:
0[0</"K%1m 1、以非货币资产清偿债务,应当分解为转让相关非货币性资产、按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清偿债务两项业务,确认相关资产的所得或损失。
o([+Pp 2、发生债权转股权的,应当分解为债务清偿和股权投资两项业务,确认有关债务清偿所得或损失。
K}O~tff 3、债务人应当按照支付的债务清偿额低于债务计税基础的差额,确认债务重组所得;债权人应当按照收到的债务清偿额低于债权计税基础的差额,确认债务重组损失。
LX
j Tqp' (三)、企业股权收购、资产收购重组交易,相关交易应按以下规定处理:
tk
WWR%c" 1、被收购方应确认股权、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Y3[< 2、收购方取得股权或资产的计税基础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
G7C9FV bR 3、被收购企业的相关所得税事项原则上保持不变。
+bd/*^ (四)、企业合并,当事各方应按下列规定处理:
8T
6jM+ h 1、被合并企业及其股东都应按清算进行所得税处理。
Arz>
P@EQ 2、合并企业应按公允价值确定接受被合并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n$}c+1
3、被合并企业的亏损不得在合并企业结转弥补。
1K,bmb xRt (五)、企业分立,当事各方应按下列规定处理:
^zqz$G# 1、被分立企业对分立出去资产应按公允价值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W.o
W=< 2、分立企业应按公允价值确认接受资产的计税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