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涉及到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的利益主体,其财务行为必定有所不同。本文主要分析不同利益主体在重大财务活动方面的行为,揭示其差异,为完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提供参考。 9
`4M	o+  
 :c)N"EJlI2  
  一、不同利益主体行为差异的原因分析 XEl-5-M"  
 LVP2jTz  
  企业财务中,利益主体可以分为所有者、企业员工、债权人三大层面。其中,所有者可分为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企业员工可分为管理层和一般职工。此外,政府作为社会管理机构,在税收、就业等方面承担着社会责任,在特定情况下,也会关注企业财务情况的变化。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共同的利益,希望企业能快速平稳地发展,能够获得较高的回报。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企业财务中的角色、责任、地位等不同,又有着不同的利益预期和利益要求。利益要求差别和承担风险的差别是不同利益主体财务行为差别的主要原因。 agp`<1h9  
 QH7"'	u6  
  1.所有者的利益目标是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定期获得较高的红利;二是能获得较高的资本利得。在对待风险方面,所有者又会持两种不同的态度:①希望回避风险,不奢望高风险带来的高收益。②愿意冒风险以取得高额的风险报酬。当所有者财力雄厚,企业发展较为顺利时,往往会促使他们采取偏好风险的态度。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容易强化所有者的风险偏好,冒险的成功能带来巨额的回报。当出现风险苗头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所有者可能通过转让所有权来转移风险,或吸引新的投资者来分担风险。如果产权交易市场完善程度不够,所有者一般希望通过稳健的经营来回避风险。 P|%uB'|H
  
 ROsR;C0!  
  2.企业的员工无疑希望企业能够稳健地发展以获得安全感。这也为职工就业和收入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于一般员工在企业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企业员工中有代表意义的是管理层的行为,特别是高层经营者的行为。管理层具有一般员工的价值取向,同时,由于其受聘于所有者,与所有者有着共同的利益,在行为上也就有一定的趋同性。另一方面,管理层以其职业技能和经验服务于所有者,在企业内部处于主动地位。面对风险,他们一般保持谨慎、回避的态度。当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等不一致时,他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所有者利益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形成“内部人控制”。“代理理论”无疑揭示了这一特征。 4+I @  
 G<:_O-cPSv  
  债权人在企业的利益主要是要求按约定的期限和条件偿还债务。在一般情况下,他们所关心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当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时,债权人优先考虑的是如何尽快收回借贷款项,为此会不惜诉诸法律,这有可能使企业在困难时期雪上加霜。只有那些借贷金额较大、约定的还款期限较长的债权人,才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长期发展能力。此时他们有可能为企业的债务重组提供方便,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K%iWUl;  
 (?4m0Sn>#h  
  国家作为公众管理机构,其责任是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治安环境、基础设施等,并依法向企业征税。一般而言,不应介入企业的财务活动。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国家进入战时状态,特定行业的发展有可能影响到国际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当企业的行为有可能危及诸如就业、社会稳定、国家信誉等社会公众利益时,国家才有可能介入企业的财务活动。 iq*]CF  
 |mvY=t
%  
  二、重要财务活动表现的行为差异 Zawnx=
  
 =z#6mSx|W
  
  不同利益主体在重要财务活动中的行为差异为:  A:!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