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制改革前,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税收,随着税制改革的深化,税收在地方政府收入中的比重日趋下降。同时,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央政府事权的下放,地方政府的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土地作为地方政府手中最大的一块可以自由支配的经济资源,成为政府财政支出的保障,“土地财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运行模式在全国广泛开展。 Z-;uz
x
f T+n-B
一、我国地方“土地政策”的现状 3K;b~xg`nw
D ;T r
最近一些年来,在很多地方流行一种“经营城市”的思路,其操作模式为,先由政府“做地”,推出一个概念,例如科技园、工业园,然后整理出一块土地拍卖,卖地所得再用于搞当地建设。经建设后,土地升值,带动周边地区土地价格上涨,政府又可以通过卖地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通过这种方式,政府实现了“不花一分钱,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成为不少地方城市领导津津乐道的“经营城市”之经验。 yz&q2
n3@g{4~
杭州近年来的很多大型建设项目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以小博大”。例如京杭大运河综合保护工程,计划总投资超过200 亿元,但财政只投资5 亿元启动资金,其余的都将通过市场手段来筹资。杭州的运河指挥部就是一个融资机构。具体做法就是围绕运河申遗加大运河的保护和沿线文物遗迹的恢复,这些“做地”工作使得运河边的土地大大升值,政府拍卖这些土地后,就能筹措资金再投入保护工程,由此形成保护和开发的“良性循环”。 NiQc2\4%
MjF.>4
因为地方政府手中有了土地这块最大的资源,可以招商引资,可以造新园、建新城,可以采取招、拍、挂方式使其收益最大化。然而随之带来的问题随之而生。一方面是高房价,政府炒土地,使得开发商的成本急速上升,随后体现在商品房的价格上,最终转嫁给消费者。这也是自国家宏观调控以来,地方政府的形象仅次于开发商,也沦为千夫所指的境地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失地农民问题,随着政府征收土地日益增多,失地农民问题越来越严重。据《人民日报》披露:“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估计在4000万左右,每年还要新增加200 万”,按照《全国土地利用规划纲要》2000 年到2030 年的30 年间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 万亩。一般每征用1 亩地,就伴随着1.5 个农民失业,这就意味着我国失地农民群体将从目前约4 0 0 0 万剧增至2030 年的1.1 亿。专家保守估计,这其中有5000 万以上的农民处于既失地又失业的状态,而从动态来看,这一数字最高可达8000万人。各地因征地矛盾而激发的群体事件时有发生,大量失地农民沦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已然是突出的社会问题。一份来自国家信访局的资料显示,国家信访局2002年受理土地征用的4116件信件,大部分聚焦在失地失业问题上。农民失地根本原因,就是一些地区大力开发经济开发区、建工业园所致。根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副司长束克欣讲,现在全国各地,包括市县区村到处都在建工业园、开发区、致使全国目前累计开发工业园、开发区的面积已经达到了3 万多平方公里,而这正好相当于全国660 个城市、建制镇现有的建设用地面积的总和。 C`K9WJOD
/VjbyRwV
二、我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形成的原因 `peJ s~V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