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民增收相关问题的研究 x+Ly,9nc$
'J0Ea\,if0
3 .1 关于农村公共品与税费改革的研究 `[_p,,}Ir
skt9mU
当前我国农村正在进行的税费改革,对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公共品的短缺问题则显得更加突出,亟需探求破解之策。成世荣(2002)认为,农村税费改革的前提,是解决好农村公共品短缺问题,因此,要将农村公共品纳入国家制定政策、分配资金的盘子,从国家到地方切块给农村,将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公共工程投入向县乡延伸。熊巍(2003)在其题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税费改革》的博士论文中给出了我国农村公共品成本的弥补规则:尽量减少公共品成本的公共收费弥补方式,彻底取消不公平的农业税制,使农民得以休养生息,以促进农业经济并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并积极发挥彩票和债券的筹资作用,补充农村公共品供给资金的不足。此外,他还通过对我国现行农业税费制度改革实践的总结,提出统一城乡税制的农业税费制度改革以及改善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其他税费改革措施。邹江涛(2004)认为,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是我国现阶段农村政策的基本取向。当前,农村税费改革对原本已处于贫血状态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何在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改变政府在农村公共品供给方面的缺位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共品问题,关键在于建立地方公共财政体制。林霞、刘鸿渊(2004)认为,农村税费改革是在现行的分税制框架下进行的,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出现了县乡财政的普遍困难,无论是现行农业税制还是“一事一议”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都明显存在着设计欠合理和难操作的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势必影响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杨晓黎(2004)认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功推行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也给我国农村公共品的正常供给带来了沉重的压力。税费改革给农村公共品筹资方式带来了许多变化,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品供给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要克服这些问题,一是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二是要合理界定各级政府职能;三是要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上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四是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五是要继续推进农业税收制度改革。 (I1^nrDP.
@GQtyl;q
3. 2 关于农村公共品与农民负担的相关性 U'} [:h~)
~>%% kQt
众多学者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农民负担之所以过重,增收困难,其关键在于政府的公共品供给制度安排不合理。何振一和阎坤(1997)认为“七五”以来,在农村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之风愈演愈烈,致使农民负担有不断加重的趋势。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此十分重视,为制止这种不正之风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曾三令五申,先后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但至今尚未得到彻底解决,总是抓一阵好一阵,过后又出现反弹。造成这种状况的症结并不能将其归因于各级政府部门为追求“政绩”,搞一些超越农民负担能力的达标升级活动,和一些单位以权谋私,巧立名目,私征乱摊,用于滥发奖金和挥霍浪费等等。其实,这些都是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公共分配关系不顺,乡镇财政制度不健全。不解决这个问题,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就无从规范化,农民负担问题也就不可能得到切实减轻。雷原(1999)认为,当前我国农村的农民负担问题,既不是简单的经济政策问题,也不仅仅是公共品分配问题,而在本质上是公共品的供给体制问题。因此,只有对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进行系统的制度分析,才能正确理解当前我国农民负担问题的实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陶勇(2001)认为,要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真正减轻农民的负担,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非均衡的城乡公共品供给制度,调整政府公共支出政策,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资本和政策投入力度:一是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总量的稳定增长;二是调整财政支农结构,为广大农民提供充足的农村公共品。赵丙奇(2002)认为,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不合理所引发的农村公共品供需矛盾突出是农民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农民减负的关键在于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创新: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品供给机制;建立自下而上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机制;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实行农村公共品投资主体多元化。任晓(2002)认为,农村基层制度外财政的膨胀内生于目前农村公共品稀缺的现实,然而,这并不必然导致农民负担的“加重”,事实上,农民负担只不过是农村基层政府与农民博弈的结果,问题的关键在于确认并界定公共资源筹集制度的合法性及与农村公共品的区别,从而维护公共资源筹集制度的公正。侯江红(2002)认为,当前农村对公共品的需求明显提高,但供给则严重短缺,结构失衡,供给责任不清,农民及乡村负担过重。 xCu\ jc)2
Fcn@j#[J
3.3 农村公共品与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关系 yyVE%e5nl
u$"Ew^C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多数工业品都出现了买方市场,内需不足的问题相当突出,而内需不足的原因之一在于农民的消费能力太弱,消费能力与公共品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林毅夫(1999)认为,政府应当大力加强农村公共品如电力、通讯、自来水等的投入,通过发动“新农村运动”,既可以刺激内需,又可以有效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姚洋、荣昭等(2000)研究了农村公共品,如电力、自来水、电视信号等方面的国家投资是否可以增加农村对耐用品的需求。结果表明,作为互补品的供电情况对购买电器决策有下面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电价越低,购买可能性越高;供电越稳定,购买可能性越高。此外,“电视信号的好坏”、“是否建有电视接收锅”对农户彩色电视机的购买有正向作用,表明基础配套设施的好坏对家用电器消费有显著影响。姚洋、荣昭(2001)认为,解决内需方法之一是依靠政府的力量找出或者创造出一个巨大的能持续较长时间的社会需求,来消化掉过剩的生产能力,使供需之间趋于平衡。他们利用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1999年农村住户耐用消费品专项调查分户资料以及1998年农村住户调查分户资料的有关部分。在经过大量的数据整理工作后,从专项调查的2万多户的数据中选取了18769户作为最后进行计量分析的样本。利用回归结果表明:农村公共品,如电力、自来水、电视信号等方面的国家投资可以增加农村对耐用品的需求。廖清成(2004)认为,扩大内需的关键是要充分启动蕴藏巨大消费潜能的农村市场,而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启动则有赖于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创新,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苏晓艳、范兆斌(2004)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内在矛盾及对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随着这种供给模式的内在矛盾逐渐凸显,对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渐加深。葛云伦、王学钊(2005)指出,在农村税费改革后,虽然农民不再交纳“三提五统”,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公共产品短缺影响了农村私人产品的产出效率,已成为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郭锦墉(2004)也认为,欠发达农村地区因其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多种原因造成财力不足,决定着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严重地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岳军(2004)更进一步认为,公共产品同时是一种中间投入品,或者说是一种生产要素,对公共产品的消费是可以减少生产成本的。公共产品作为一种中间投入品,其供给上的差异必然影响到公共产品消费者的生产成本和收入水平。李燕凌,李立清(2005)针对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状况的不同认识,从理论上分析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民消费规模及结构的影响,并提出以农民消费结构分析为基础评价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分析模型。研究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如:公共支出对农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东部地区比较明显,中、西部地区影响作用不显著;支援农业生产和农村事业费财政支出,对不同地区农民的其他享受性消费支出都有明显相关性;政府在农村基本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对农民家庭储蓄、农村文化娱乐消费有较强的相关性。 A;;OGJ,!\
ZZeF1y[q
3. 4 农村公共品与农村贫困、地区增长的研究樊胜根、张林秀等(2003)利用分省和分县数据研究 4%
jQHOZ
sg<c1
农村公共产品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等方面的作用和程度;利用乡村调查数据,从制度保障的角度分析不同的选举结果如何影响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研究表明,公共产品投资增长率的差异已成为导致地区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并且也是影响农民生产性投资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李秉龙等(2003)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分品种、分地区、分赤字程度,研究中国贫困地区县乡财政赤字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水平和规模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村基础教育是农村公共物品中财政赤字风险最大的承担者。彭代彦(2002)的研究表明,乡镇道路和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在降低农业生产支出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因此,应增加这方面的投资。李成贵(2002)从多角度透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详实地论证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启动内需的重要性。刘伦武(2002)则认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 catJC3
wI[J> 9Qn
把制度作为一种公共品,很多相关文献都有所涉及。如财政制度方面,张军、何寒熙(1996)研究了乡镇财政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中的地位,朱钢(2000)探讨了乡镇财政在发展农业和农村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张军(2002)分析了乡镇财政与农民负担的关系,刘汉屏(2005)研究了基层财政与农民增收的关联性;户籍制度方面,张启明(1998)研究了传统户籍制度对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张忠潮(1999)分析了传统户籍制度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王璨等(2002)则探讨户籍制度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等。另外,章辉美(2005)研究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认为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促进了社会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社会转移,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夏文超(2003)研究了建设小康社会与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姜长云(2003)研究了农村金融制度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不适应性等等。 'z};tIOKJk
j'SGZnsy*
此外,李秉龙等(2003)、吴朝阳(2004)研究了税费改革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影响;廖清成(2004)研究了农村公共品供给优先序问题;刘汉屏(2004)在其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重点研究了我国乡镇财政与基层政权运行中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政策建议;李春根(2005)则运用新制度经济学,考察了我国农村制度变迁中的乡镇财政与政权改革问题,提出了乡镇财政与政权改革渐进式推进的思路。史玲(2005)研究了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主体问题等。 - l0X]&Ex
AD'c#CT
参考文献: xUB{{8B:L
GRgpy
〔1〕刘汉屏 地方政府财政能力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 . R8j\CiV17
r)dXcus
〔2〕方宁 中部地区乡镇财政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 qi1#s,
#]wBXzu?
〔3〕曾业松 新农论〔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 [5P1 pkZ
j|r$!gV
〔4〕贺雪峰 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Z〕 . xI5zP?
_v
PW*[(VX
〔5〕贾康,白景明 乡镇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J〕 财税与会计,2002,(5) . }~ga86:n0
S<++eu
〔7〕谭秋成 地方分权与乡镇财政职能〔J〕 中国农村观察,2002,(2) .
)aX#RM? N
O]9PYv=^
〔8〕樊纲 论公共支出的新规范———我国乡镇“非规范收入”若干个案的研究与思考〔J〕 经济研究,1995,(6) . A^7}:[s20
","to
〔9〕温铁军 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 7}Jn`^!
Rdy-6
〔10〕党国英 以市场化为目标改造农村社会经济制度〔EB/OL〕 中评网,2001 . [ldx_+xa:E
F:G
Vysy
〔11〕张军,何寒熙 中国农村的公共品供给〔J〕 改革后的变迁 改革,1996,(5) . )dRBI)P
chU,));F
〔12〕张军 乡镇财政制度缺陷与农民负担〔J〕 中国农村观察,2002,(4)。 ) !l1
%wmbFj}
〔13〕刘云龙 民主机制与民主财政〔M〕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 ]Mgxv>zRbs
|
Fk9ME
〔14〕王绍光 分权的底限〔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 |+aD%'|
n!?u/
[@
〔15〕李剑阁,韩俊 解决我国新阶段“三农”问题的政策思路〔J〕 改革,2004,(2) . SKSI\]Cc
EvDg{M}
〔16〕陈锡文 农民致富的脚步为何越走越慢〔J〕 人大复印资料,2002 12 . t&(\A,ch
%
D^H4]7wG@
〔17〕邓大才 论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特征和求解路径〔J〕 社会科学前沿,2003,(2)。 Y:5Gp8Vi
'# J/e0o@
〔18〕马晓河 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路与政策措施〔J〕农业经济问题,2003,(2) . FzQ6UO~'
DcNwtts
〔19〕赵树凯 农村基层组织 运行机制与内部冲突〔J〕 经济要参,2001,(32) . _I#a`G
\.MPjD
〔20〕刘斌等 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4) . {pk&dB _Bu
TZE;$:1vx>
〔21〕顾益康,邵峰 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M〕 中国农村经济,2003,(1) . !MD uj
FmtV[C#
〔22〕陆学艺 三农论〔M〕 北京: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 . <ta#2
2!6-+]tC
〔23〕朱钢,张元红,张军等 聚集中国农村财政———格局机理与政策选择〔M〕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 \7tJ)[0aF
0d #jiG
〔24〕当前农业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组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与对策〔J〕 管理世界,1999,(4) . LhtA]z,m
]iH~1 [
〔25〕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农村税费改革问题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01,(24) . h8? E+0
SHUn<+/e
〔26〕国家税务总局课题组 农民负担与农业税制改革问题〔J〕 税务研究,2000,(4) . _!E/em
#9@UzfZAwT
〔27〕朱钢 农村税费改革与乡镇财政缺口〔J〕 中国农村观察,2002,(2) . r[kmgPld
M[5fNK&nD
〔28〕樊胜根,张林秀 WTO和中国农村公共投资〔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N5@l[F7I
4k=LVu]Kcr
〔29〕胡拓坪 乡镇公共产品的供求矛盾探析〔J〕 财政研究,2001,(7) . :3 By7BZgj
Y
-:dPc{
〔30〕叶兴庆 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J〕 经济研究,1997,(6) . \t'
]Lf
5^GrG|~
〔31〕黄志冲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2000,(10) . E9PD1ADR
l=ZX9<3
〔32〕魏建 “公共产品”的强制性供给与农民负担的谈判制度〔J〕 南开经济研究,1998,(1) . kk7M$)>d
FKkL%
:?
〔33〕熊巍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J〕 中国农村经济,2002,(7) . ](sT,'
?H(']3X5@
〔34〕陶勇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问题探索〔J〕 财贸经济,2001,(10) . +>o}
R?xj
4lF?s\W:
〔35〕林万龙 家庭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诱致性变迁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1,(4) . Iq:
G9M
j<_)Y(x>
〔36〕林万龙 乡村社区公共产品制度外筹资:历史现状及改革〔J〕 中国农村经济,2002,(7) . rn%q*_3-o
`>skcvkm
〔37〕李秉龙等 中国农村贫困、公共财政与公共物品〔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 \kVi&X=q:
g7<u eF
〔38〕张军,蒋琳琦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理论视角〔J〕 世界经济文汇,1997,(5) . Uk= L?t
>iFi~)i_4y
〔39〕张军,蒋维 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与经验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1998,(1) . f!+G1z}iA
y@u,Mv
〔40〕刘书明 统一城乡税制与调整分配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新论〔J〕 经济研究,2001,(6) . 3`DwKv`+
s<fzk1LZ
〔41〕雷原 农民负担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重建〔J〕 财经问题研究,1999,(6) . Id40yER
K6@9=_A
〔42〕赵丙奇 农民负担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J〕 经济问题探索,2002,(11) . jL9to6 Hmr
)w&k&TY4H
〔43〕苏晓艳,范兆斌 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J〕 管理现代化,2004,(4) . {N 0i
3e
s
IRB BLXv7\
〔44〕李燕凌,李立清 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民消费支出的影响〔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 2sNV09id
" 2J2za
〔45〕葛云伦,王学钊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与增加农民收入〔J〕,天府新论,2005,(2) . ;\)N7SJ
PvqG5-L~W
〔46〕张启明 论传统户籍制度对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J〕 财贸研究,1998,(2)。 -
4nSiI
guWX$C-+1
〔47〕张忠潮,刘德敏 论传统户籍制度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J〕 经济体制改革,1999,(1) . rQ
287y{
Q
a8;MxK`
〔48〕彭代彦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解困〔J〕 经济学家,2002,(5) @DA.$zn&
EZg$mp1
〔49〕吴朝阳,万方 农村税费改革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转变〔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5) . 2]f?c%)I
?D`h[ai
〔50〕徐秋慧 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J〕 经济与管理,2004,(2) . ''~#tK
f
a<mM
)[U
〔51〕林毅夫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 Vrx3%_NkQ
I\:(`)"r
〔52〕刘汉屏 乡镇财政与基层政权运行研究〔Z〕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报告,2004 . P`!31P#]L
^%~ux0%^T
〔53〕Samuelson,PA “Thepuretheoryofpublicexpendi tur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54,(36) . D0a3%LBS/2
(b>B6W\&
〔54〕Mursgrave,RAandMursgrave,PB “Publicfinanceintheory and practice”,McGraw-HillBookCompany,(1984,FourthEdition),1959 . i4^1bd
VLs%;|`5D
〔55〕Tiebout,C M “Apuretheoryoflocalexpenditur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56,64(5) . >'96SE3
8S*W+l19f
〔56〕McquireandAaron “Efficiency and equity inopticalsup plyofapublic good”,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Feb,1969,(51) . U
fAN)SE"
'r_NA!R
〔57〕Oates,W E “Fiscalfederalism”,NewYork,H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