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务监控的动力机制 86+nFk
财务监控是企业为了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防止舞弊,控制风险等目的,在企业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措施,是确保企业自身能够持续经营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业务监控。企业财务监控是涉及事前预测规划、事中监督控制、事后归纳总结的全过程监控,具有基础性、专业性和经常性的特点。因此,监控主体只能是企业自身,主要是企业经营者,具体还包括财会机构和财会人员。由此可见,财务监控的动力首先来自企业经营者,企业经营者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包含了财务监控的动力机制。那么,企业经营者进行财务监控的动力机制何在呢? /A$mP)}tz
^}Vx5[
依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是所有者、经营者、政府、债权人,以及消费者和公众之间一组契约的集合点。其中,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是现代企业存在的基础,影响着其他契约的实质与形式。所有者对企业拥有最终控制权,经营者受托经营管理企业,并取得相应报酬激励。在经营者群体中,董事会要维护出资人权益,对股东会负责,对公司的发展目标和重大经营活动作出决策,聘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并对经理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监事会对企业财务和董事、经理行为进行监督,经理具体执行董事会作出的决策,管理日常经营活动,从而形成董事会、经理、监事会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这种激励和约束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经营者从事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动力机制。同时,激励和约束的外在表现形式——责权利的安排,除了进行定性的研究和描述外,还必须有数量的规定性,否则就难于操作,更难于进行考核与评价,这样,会计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也就凸现出来,就大型企业集团而言,更需财务监控的有效动作。因此可以看出,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财务监控的动力来源。 R;D|To!
mtfEK3?2*
但事实上,现在绝大多数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都以国资授权经营单位形式存在,国家作为所有者在整个集团范围拥有绝对控股权,而代表国有股的股东。在没有其他人格化机构出现前,只能是政府的派出机构——另一个代理人来承担,由此带来诸多弊端。政府作为国有股股东身份与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之间的矛盾难以在实践层面上达到完全调和。真正的企业所有者要求企业运行能使其权益最大化,而政府为实现其社会管理职能需要从企业收取更多的税收,并且要求企业为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或维持正常运行)作出贡献,如企业不得随意破产与下岗分流等。在这种二元化的制度下,企业经营者作为“理性经济人”必然会做出寻租行为,或至少为其寻租行为创造条件,这样使得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失衡,财务监控动力不足。 ]1YyP
JSO'. [N
这一问题的根本性解决有赖于改革的深化,国有成分进一步从竞争性行业退出,加快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政企分开,以及国力强盛,但这一切成功实现尚有待时日,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有必要从单纯的产权代理关系走出,多角度地重塑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增强财务监控的内在动力,应对竞争,提高经济效益,以达到国有经济发展壮大的目的。 CjeAO 2
o&-c5X4
企业既然是一组契约的集合点,契约的人格主体的内化无疑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天然来源。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者,主要是董事会、监事会的成员可来自契约有关方面的代表。从专业性出发,大学、研究机构、咨询机构、银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当然还有政府机构等,都可以是外部董事、监事的来源。这种做法在发达国家里已普遍存在,现在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及一些优秀民营企业也已开始尝试。这些专业人士都具有相当的专业技能,又往往享有一定的社会名望,正如李光耀在立国之初选择专业人士作为其内阁部长时所说的那样,他们“没有必要增加额外的储蓄以防万一”,因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公正性。他们进可以成为职业经理人,退可以继续从事原来的职业,并且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为他们更好从业增添新鲜的经验。由于这些外部董事、监事的存在强化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减少了“内部人控制”的风险,从而使激励与约束机制真正到位。 A_nu:K-
e:2e5gz
另一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途径,是通过竞争市场所形成的间接控制,也可称之为外部治理结构。其中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兼并市场,等等。毫无疑问,这些外部市场存在着激烈竞争,就会给经营者以很大压力。特别是经理市场的发达,就会使得竞争失败者无官可当,更谈不上升迁,从而使社会记忆力发挥作用。这样,具备预测、计划、审核、核算、检查、分析、执行等手段,对公司治理结构中各有关方面的责权利进行反映与监督的财务监控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i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