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942阅读
  • 0回复

70年代CFO——职业选择:不再从一而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zw3511
 

发帖
253
学分
5374
经验
18
精华
7
金币
1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11-05-10
   '1kj:Np  
“真正融入这个领域时,才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刘光伟坦言。   .qb_/#Bas  
今年34岁的沃尔沃卡车业务总部财务部总监刘光伟对1996年毕业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虽然上一届的师兄就已基本没有分配,但是仍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面对日本第一圈业银行北京办事处和中信事业银行总行的两支橄榄枝,刘光伟以中国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也都刚刚起步为由选择了日本第一圈业银行。   5ykk11!p$  
刘光伟在日本第一圈业银行主要负责信贷业务。三年后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第一圈业银行发展停滞,刘光伟选择在公司与其他银行合并前离开,在很偶然的机会,进入财会领域。专业对口的意识,使刘光伟不停的徘徊于金融与财会之间。2001年刘光伟以财务经理的职位进入一家外资快速消费品公司。“如果说人生当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选择,就应该是这一次。”这时职业历程已经发展五年的刘光伟还没有确定职业方向。当时的金融业已经进入很火爆的时期,金融业高门槛的现实和曾在金融业内的体会与感受,使刘光伟更加严肃地规划着自己的未来和方向。考虑到重新建立自己在金融领域的信心和足以跨越门槛的资历与教育经历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刘光伟决定选择财会领域,事实证明这次选择非常成功。   %/6 e"o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车宏生教授认为,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代人经历的生活是前几代人无法想像的,社会在带来巨大变迁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以前五六十年代的人根本没有想过工作是可以选择的,而“70后”却恰恰赶上了这个时机,社会为他们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   'n>3`1E,  
而所谓“选择”的方式大多是跳槽。采访中,所有采访对象一致的观点是:每一次跳槽就是一次转折。跳槽——“70后”是跳槽的发明者,前无古人,虽然“80后”是跳槽的积极扩大者,但是其含义绝对不同,因为“70后”都将跳槽作为一个跳板,几乎每一次跳槽都是一个转折点。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看,跳槽优化了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合适的企业得到了合适的人才(即便对于跳槽者离开的企业而言),而跳槽者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施展空间。因此,我们在采访中可以看到很多生于60年代的CFO一直在系统内升迁,但却鲜见从一而终的“70后”CFO,正是后者把“跳槽”变成了劳资双方都能接受的中性词。   .qqb> 7|q  
正在刘光伟毕业后第一次面临择业困惑的时候,空中网现任CFO孙含晖已成功从国企脱身进入毕马威国际会计公司。与刘光伟相比,90年代初毕业的大学生更多的还是国家分配工作。1993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孙含晖被分配到中石化对外合作部,成为英语翻译,专业对口意识不是很明显的孙含晖不仅没有厌恶这份工作,反而为能够接触一些很正式的商务谈判和宏观层面工作,进而获得一个全局性思维和战略性思维的概念而感到庆幸,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己没有太多的叛逆精神”。在中石化的第二年,等把这些东西都熟悉了之后,孙含晖开始积极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在申请部门调换遭到拒绝之后,毅然提出了辞职。随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孙含晖顺利进入毕马威审计领域。在叙述这段经历时,孙含晖最喜欢用的就是“偶然”。“我觉得从中石化辞职进入毕马威本身就是比较偶然的因素,这个偶然因素背后是那个年代一旦从国有企业辞职,想再进入另外一家国有企业几乎是不可能的。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人员调换只是一个调动,国有企业很少有社会招聘,如果一旦从国有企业辞职,其他的出路只有外企,那是一个被迫的选择。”但正是这个被迫的选择,使得孙含晖从此进入了财会领域。   RIVL 0Ig  
相比刘光伟和孙含晖的犹豫,金山软件现任CFO王东晖则是快刀斩乱麻。1992年从天津工业大学服装工程管理专业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一家国企,一个月之后,王东晖就果断离职进入一家民企。王东晖是一个比较“独立和激进”的人,充满了叛逆精神,高考后凭借自己的爱好报考了大学时的专业,1994年,由于留学的风潮和自己的西化思想,毅然决定出国,“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人的一生中有很多选择,但是关键的就那么几次,做出选择的同时必定失去某些东西。现在的决策我不认为是100%对的,当时如果选择去投行,现在至少也是个董事总经理的职位。另外的一个机会就是,1997年在澳大利亚读完MBA回国的时候我已经拿到澳大利亚的绿卡了。如果当年不选择从国企辞职,不选择出国,一切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g'}`FvADi  
比尔·盖茨在谈到他的成功经验之时说:“我的成功在于我的选择。如果说有什么秘密的话,那么还是两个字——‘选择’。”   MoKXl?B<  
原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现ACCA资深培训师党红认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4年的教育收费制度,加速了大学生的自主择业进程。“70后”大学生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双向择业。从90年代初,中国已经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分配,而是一种介于分配与自主择业状态的双向择业。对许多人来讲向左还是向右是个问题。 #v~S",*.f  
jnU*l\,  
车宏生认为这一时期,人们自我追求的意识渐浓。从本社采访历程中发现,“70后”进入财会领域的非专业背景人的士的比例较之“60后”大幅上升。   cvs" WX3  
生于1977年的凯瑞集团中国区财务总监欧阳夏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化工设计研究所报到,但是欧阳夏却没有去。没报到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计划要出国留学,其二是并不对具体的工程工作感兴趣。欧阳夏选择了外企,同时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在国内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积累然后再出去读书,“所以这第一份工并不意味着职业方向的确认。因为读的是理科,所以会选工程类的专业。大学的专业是化工机械与过程。从大学毕业后一直有一个大的方向就是想往财务管理的方向发展。但原先的学习背景会对此有所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有意识的用不同方法去明确自己到底适合哪个方向。而且是一直不断的去寻找能顺利实现职业变化的途径。”   <mo^Y k3  
与其他人稍微不太相同的是湖南电广传媒节目分公司的财务总监张杰,现在他对自己当初进入会计事务所的选择感到有些后悔。1993年22岁的张杰从中国人民大学审计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北辰集团。1997年北辰集团在香港上市,由于和会计事务所的交往,而且当时会计行业刚刚兴起,张杰十分向往会计师事务所。1998年张杰如愿以偿的从北辰集团跳到中华会计事务所。张杰用“错误”形容这个选择,当时因为这个选择张杰放弃了出国和进入外企的机会。   {'c%#\  
不过,众多接受采访的“70后”CFO都纷纷表示,跳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甚至为此做出了相当长的等待和坚守。 @KXz4PU  
'^-4{Y^2E  
新华财经媒体下属子公司远景东方财务经理刘震无疑是所有采访对象中的例外。1988年在父母的执意下刘震报考了中专,毕业后进入一家国企做市场。这七年对刘震来讲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间不仅自学了大学的全部课程,而且自学了新会计准则。在执着的梦想下,刘震南下广东进入美的,开始自己的财会生涯。由于大学英语和会计电算化的短板,刘震经历了自己人生当中的最大挫折。经过恶补之后,刘震坚持考过了CPA,并进入湖南本地的一家会计事务所。两年的磨练之后,刘震来到北京进入现在的公司,并从最低的职位一直做到现在。“我的整个职业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坚持的过程。”目前正在中国社科院读MBA的刘震还没有到达自己的最终梦想,“目前仍在财务管理的局限上,虽然历经了上市,但是我还有更深的目标,我想要在资本市场舞动得更精彩。”   11@2;vw  
“我有时候讲这个故事教育比我年轻的人”,孙含晖当时做出跳槽的决定也是破釜沉舟,“当时做了最坏的打算,正好是夏天,没有钱无所谓,弄一床棉被在北京的大街上夏天能过得去,我当时交辞职书的时候腿都发软了。” -}N\REXE  
]UCk_zWsn1  
“70后”在中国创造了跳槽的概念,但是他们对跳槽的态度依然保守。每一个采访对象都表达了尽量不要频繁跳槽的忠告。他们的建议是,每次跳槽都要有相对明确的目标,无论是职位的提升还是职责范围的扩展。   *OGXu07 !  
70年代CFO—— 工龄≤资本市场年龄   eJ=Y6;d$  
70年代CFO——职场规划:目标明确&雄心勃勃   |S>J<]H p  
70年代CFO——工作作风:快速、硬朗、人性、外向   d_W nK{  
70年代CFO——性格特质 :大冲击下的传统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温馨提示:欢迎交流讨论,请勿纯表情!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