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2006年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这套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该准则的起点较高,并且具有前瞻性,在许多方面,如企业合并、会计计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新准则的制定和修订有些地方未能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就新准则部分内容所存在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新存货准则中的问题 _\UIc;3Gl
(一)接受捐赠和盘盈存货成本未定 pu#[pa
新准则对“接受捐赠取得的存货”和“存货盘盈”这两类业务的处理未做出明确规定。而旧准则对企业接受捐赠存货成本确定规定:捐赠方提供有关凭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实际成本;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应当参照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场价格估计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实际成本。因此,企业可以比照旧会计准则处理,待新规定出台后再进行调整。对于“存货盘盈”,也可按照原会计制度的规定处理,即盘盈的存货按照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场价格作为实际成本,盘盈的金额进入当期损益。 fQO
""qh
(二)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存货界限 ]hL:33
新准则允许将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这一做法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新存货准则所规定的“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构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或投资性房地产等”,其中的“相当长时间”究竟是指多长时间,这种表述很模糊,在实务中难以操作,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时间界定。这样做的结果是生产产品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既可以计入存货资产价值,又可以计入当期损益,这将会导致操纵利润的现象发生。再者,可能造成企业因生产产品所需资金的来源不同,使其产品成本出现较大差异,导致其产品成本不具可比性。因此,在准则中,针对“相当长时间”这一指标,给出明确的时间界定。再者,要严格区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存货界限,只有那些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电力设备等,才属于借款费用可资本化的存货范围,而常规性生产或生产周期较短且重复、大量生产的存货,则不属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 Iqx
84
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 FD))'!>
新准则仅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做出了具体规定,而对固定资产的金额没有明确规定,这就便于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固定资产的定义。这可能给不法企业利用相关规定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在利润较好的情况下,将本应列入固定资产的支出在当期一次性列支;在利润不好的情况下,将不应列入固定资产的支出列入了固定资产。因此,企业应在会计政策中对固定资产的定义做出明确规定,特别是应对固定资产的金额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防止企业利用相关规定操纵利润。 %7
/,m
无形资产研发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 B>, A(X&
新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分别按不同的规定处理。但如何划分两个阶段,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标准,这种概括性的表述,可能使企业有空子可钻,利用费用资本化调整利润。 {l@WCR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研究支出能否资本化,关键在于是否属于开发阶段,因此,应尽快制定实施细则,明确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标准,可根据不同行业制定较为详细具体的定量指标。同时,对要求进入“开发阶段”的无形资产,应规范实施立项备案制度,要求研发工作一旦进入实质性的开发阶段,必须在企业内部办理立项手续,整理规范相关的文件资料,并在企业财务部门备案以备审查。另外要严格控制开发费用入账的手续和凭证的合法性。 0X#+#[W
资产减值问题 AJdp6@O+
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新准则虽然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仍给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这就需要加强对可转回资产减值准备项目的审计监督,及时发现企业人为的主观操纵行为,防止流动资产减值项目成为某些不法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工具。 }1Z6e[K?
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新准则中没有对关联方之间交易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做出明确的规定,因而企业可能出于各种利益,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进行利润操纵。这就需要有关部门根据具体的会计实践,对关联方之间可能存在的资产减值准备的处理做出明确的规定,以防止关联方之间利用政策的漏洞进行利润操纵。 WU7cF81$
职工薪酬问题和政府补助的定义 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