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
【知识点】: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 E)l@uPA'1
dCMW
v~>
(一)跨国投资理论 s|&2QG0'7
ag$UNV
1.垄断优势理论 T
\Q)"GB
0IjQqI
海默首次提出垄断优势理论,后得到其导师金德尔伯格的支持并加以完善,成为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独立的理论。 -{fbZk&A
K29KS)~;W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市场不完全”与“垄断优势”。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认为,企业面对的海外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市场参与者所面对的市场条件均等,且无任何因素阻碍正常的市场运作。 o%A@
OY
?en%m|}0
完全竞争市场所具备的条件是: 2myHn/%C
Lv
,Ls
①有众多的卖者与买者,其中任何人都无法影响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涨跌; Kth^WHL
dmD':1
②所有企业供应的同一商品均是同质的,相互间没有差别; D8Vb@5MW
8>K2[cPD
③各种生产要素都在市场无障碍地自由流动; 4E& 3{hnp
bKH8/*Yk
④市场信息通畅,消费者、生产者和要素拥有者对市场状况和可能发生的变动有充分的认识。 j^~WAWbFh
G%K<YyAP
海默认为,对市场的这种描述是不正确的,“完全竞争”只是一种理论研究上的假定,现实中并不常见,普遍存在的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受企业实力、垄断产品差异等因素影响所形成的有阻碍和干预的市场。 v
~%6!Tr
';!02=-@
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vg1p{^N!
m/0t;
cx
①商品市场不完全,即商品的特异化、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以及价格联盟等; TNV#
%k3a34P@
②要素市场不完全,表现为获得资本的难易程度不同以及技术水平差异等; PV%7m7=x
2}Q)&;u
③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即企业由于大幅度增加产量而获得规模收益递增; =j
mn
rm
4j8~Ef
④政府干预形成的市场不完全,如关税、税收、利率与汇率等政策。 0Q5ua`U
l$Y7CIH
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具备支配市场的力量,它们生产同样的产品,同样地获得生产要素,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特别利益,而在市场不完全条件下,企业则有可能在国内获得垄断优势,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生产并加以利用。 '%RYo#
_,;c2
在此基础上,海默认为当企业处在东道国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具备的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足以抵销跨国竞争和国外经营所面对的种种不利而使企业处于有利地位。企业凭借其拥有的垄断优势排斥东道国企业的竞争,维持垄断高价,导致不完全竞争和寡占的市场格局,这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 ZUMzWK5Th
2,<!l(X
2.区位理论 HtIM8z#/
_A\c 6#
索思阿德提出区位理论,用以研究国内资源的区域配置问题。后来,艾萨德等用此理论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 i5*sG^<$H
/\_
s
企业拥有的优势并不能单独地说明为什么直接投资优于出口。企业拥有某些特殊优势,可以不对外直接投资,而只是在本国生产,然后通过出口到第三国市场。因此,又必须引进有关东道国的区位因素。以便充分说明为什么一个企业会不辞辛劳,并承担风险到国外去从事制造经营活动,许多区位要素则适合解释这种情况 dYJW`Q;j.|
h7
>
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0BIH.ZV#
([ xYOxcp5
该理论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说明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同,并把企业的区位选择与海外生产及出口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动态分析。该理论将世界各国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即创新国(一般是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一般为发展中国家)。 O.*, e
hC8'6h
(1)创新阶段 7@rrAs-"Z
OY6lt.t
创新阶段,是指新产品开发与投产的最初阶段。创新国企业凭借其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并投入本国市场。由于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力量和人力资本,产品的技术密集度高,且由于生产技术不稳定、产量低,所以成本很高。生产主要集中在创新国,因为新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创新企业通过对新产品技术工艺的垄断地位即可在国内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次发达国家偶尔的少量需求,创新企业通过出口即可满足,因此这一阶段无须到海外进行直接投资。 TP oP%Yj"
W!z=AL{
(2)成熟阶段 z@biX
Zl.}J,0F
成熟阶段,是指新产品及其生产技术逐渐成熟的阶段。随着新产品生产和市场竞争的发展,市场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新产品的生产技术日趋成熟,开始大批量生产;产品的价值已为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次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所认识,国外需求强劲;需求价格弹性增大,企业开始关注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工艺和方法已成熟并扩散到国外,研发的重要性下降,产品由技术密集型逐渐转向资本密集型。 4>>d
"<}C
SVaC)O(
与此同时,随着创新国向次发达国家的出口不断增加,进口国当地企业开始仿制生产,而进口国为了保护新成长的幼稚产业开始实施进口壁垒限制创新国产品输入,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创新国的对外出口能力。因此,创新国企业开始到次发达国家投资建立海外子公司,直接在当地从事生产与销售,以降低生产成本、冲破市场壁垒,占领当地市场。 jQ_j#_Vle
,y?0Iwf
(3)标准化阶段 dM 7-,9Vc
ueYZM<],
标准化阶段,是指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定型化阶段。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产品和生产达到了完全标准化,研发费用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降低,资本与非技术型熟练劳动力成本成为产品成本的主要部分。企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价格竞争,创新国已完全失去垄断优势。于是,创新国企业以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将标准化的生产工艺转移到具有低成本比较优势的欠发达国家,离岸生产并返销母国市场和次发达国家市场。最后当该技术不再有利可图时,创新国企业将其通过许可方式转让。 \
?)<==^
:NO'[iE
可见,随着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生命周期演进,比较优势呈现出动态转移的特点,国际贸易格局相应发生变动,各国的贸易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创新国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而劳动成本低的欠发达国家最终则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根据该理论,各国应当依据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决定生产区位选择与贸易方向。 m^Btr
^'C1VQ%
4.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dHzo_VV
_
y),C
邓宁在1977年撰写的《经济活动的贸易区位与多国企业:一种折衷理论的探索》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中理论。邓宁认为,过去的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都只是从某个角度进行片面的解释,未能综合、全面地分析,因此需要用一种折中理论将有关理论综合起来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y#^d8
}+
qV.*sdS>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企业跨国经营是该企业具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种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 &B7X
LO[
zrG&p Z
(1)所有权优势。邓宁认为,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必然具备所有权优势,但具有这些优势并不一定会导致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也就是说,所有权优势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企业仅仅具有所有权优势,而不具备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国内生产出口销售或许可也是企业实现其优势的可行途径。 D'#Wc#b
5B@+$D[0?3
(2)内部化优势。指拥有所有权优势的企业,为了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对企业利益的影响而将企业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的能力。内部交易比非股权交易更节省交易成本,尤其是对于那些价值难以确定的技术和知识产品,而且内部化将交易活动的所有环节都纳入企业统一管理,使企业的生产销售和资源配置趋于稳定,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O%y.
2|Hq[c=~
但邓宁同样认为,内部化优势和所有权优势一样,也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同时具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企业也不一定选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因为它也可以在国内扩大生产规模再出口。 $GYcZN&
L*1C2EL/q
(3)区位优势。指某一国外市场相对于企业母国市场在市场环境方面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利程度,也就是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因素上具有的优势条件。如果某一国外市场相对于企业母国市场在市场环境方面特别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那么这一市场就会对企业的跨国经营产生非常大的吸引力。 ~(%nnG6x
=ex71qj)
邓宁认为,在企业具有了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这两个必要条件的前提下,又在某一东道国具有区位优势时,该企业就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对外直接投资就成为企业的最佳选择。 N%:QaCZKw
SV}I+O_w
(二)寡占市场(即寡头垄断市场)的反应 M"#xjP.
S=ebht=
对企业跨国经营的行为,一些学者更侧重从企业所面临的市场角度,特别是从跨国公司投资产业大都属于寡占市场特征的角度进行研究。 a}+|2k_
x
\GCsVy
1.海默论跨国企业的寡头垄断反应行为 kl_JJX6jPP
Y:oL
对于发达国家之间的对向或交叉直接投资来说,海默认为,必须利用寡占反应行为来加以解释。海默所说的寡占反应行为是指各国寡占企业通过在竞争对手的领土上建立地盘来互相牵制和加强自身能力行为的综合表现。 Id(L}i(X
TP[<u-@G
海默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只是国内寡占竞争行为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但基础仍在于各国企业所拥有的技术等垄断优势,各国企业在技术、管理及规模经济方面的相对优势决定了直接投资的流向及多寡,决定了一国是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国还是主要的直接投资接受国。海默对跨国公司寡占反应行为的解释还只是作为垄断优势理论的补充,在寡占反应理论上作出较为系统阐述的是美国学者尼克博克。 ^c!"*L0E
;dNKe.`Dg
2.尼克博克的“寡占反应理论” ,l#Ev{
u)MdFz
从垄断企业战略竞争角度出发,尼克博克提出了寡占反应理论,也称为寡头垄断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海默的“垄断优势论”,他通过分析187家美国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发现在一些产业中,外国直接投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争者之间的相互的行为约束和反应。 kf>oZ
*/
'q8T*|/
他指出,寡头企业采取任何一项活动,其他企业都会效仿,力求缩小差距,降低风险,保持双方力量均衡,这就是寡占反应原理。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垄断企业模仿领头企业的竞争策略。为了与领头企业瓜分市场,在领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刺激下,其他竞争企业也会模仿其战略相继到同一市场上进行直接投资。 =M)+O%`*6
[ K;3Qf)
该理论认为,战后美国企业大举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由寡占反应行为所致,投资主体是寡占行业少数几家寡头公司,它们的投资又大都在同一时期成批地发生。 ne4hR]:
vZmM=hW ~
尼克博克将对外直接投资区分为“进攻性投资”与“防御性投资”。在国外市场建立第—家子公司的寡头公司的投资是进攻性投资,同一行业其他寡头成员追随率先公司也建立子公司,是防御性投资。尼克博克认为,决定这两类投资的因素是不相同的,进攻性投资的动因可由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而防御性投资则是由寡占反应行为所决定的。 >Q#_<IcI
3@*J=LGhKc
(三)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 &[}bHX/
I1S*=^Z_U
1.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要动机 {Tl5,CAz
lO9ML-8C1
(1)寻求市场:巩固、扩大和开辟市场。 { ,qm=Xjq
X<m#:0iD
①投资企业是出口型企业,就地设厂避开贸易保护; +dcB
h Dq
"m.j cKt
②在当地有一定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Jc"xH~,
MJd!J]E6
③接近目标市场,满足消费者需要; M3c-/7
&xo,49`!
④国内市场饱和,寻求新的市场; K>Dn#"{Y
Fx*iAH\e
⑤为了分散和减少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K2<"O qp_W
1~Zmc1]
(2)寻求效率:即降低成本导向型动机,利用国外廉价的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 0qqk:h
+hI:5(_
①出于汇率变动方面的考虑; bf|s=,D
fwK5p?Xhm
②出于利用国外便宜的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方面的考虑; L}pMjyM
4!64S5(7t
③出于利用各国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的差异来降低生产成本的考虑; F~2bCy[Z
I{U7BZy
④出于利用闲置的设备和工业产权与专有技术等技术资源方面的考虑; )HQ':ZE$
>
L_kSC?
⑤为了利用东道国政府的优惠政策以及母国政府的鼓励性政策。 t<wjS|4
E*'sk
(3)寻求资源:出于获取一些战略性资产,主要是自然资源方面的考虑。 xr}3
vJ7
O%L]*vIr
(4)寻求现成资产:即技术与管理导向型动机,是为了获取和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新产品设计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 }lt5!u~}
"`qmeZ$rg
2.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要竞争优势 T^> ST
Zvz Zs
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外向投资相比,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有三个方面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层面上。 kVR_?ch{
Fcz
7
(1)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发展中东道国的一大优势是具有更大的创造就业机会的潜力。 7yM=$"'d
o{7wPwQ;*
(2)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和经营模式一般比较接近于发展中东道国公司所用的技术和模式,这意味着有益联系和技术吸收的可能性较大。 mQdF+b1o
!_C*2+f
(3)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进入模式上也往往是更多地采取新建投资的方式而不是并购。在发展中东道国的投资尤其如此。就此而言,他们的投资更有可能直接推动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