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EX[Tqs
【知识点】: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 N `[ ?db-%
DeTLh($\
(一)跨国投资理论 Aaz2._:/-m
Z4369
1.垄断优势理论 3M5wF6nY[[
sF~!qag4q'
海默首次提出垄断优势理论,后得到其导师金德尔伯格的支持并加以完善,成为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独立的理论。 <ToRPx&E
9](RZ6A+o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市场不完全”与“垄断优势”。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认为,企业面对的海外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市场参与者所面对的市场条件均等,且无任何因素阻碍正常的市场运作。 J
}|6m9k!
>\[| c
完全竞争市场所具备的条件是: IC
+!XZqS
nJY3 1(p
①有众多的卖者与买者,其中任何人都无法影响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涨跌; J*t_r-z
W|\
$}@>
②所有企业供应的同一商品均是同质的,相互间没有差别; M=Y['wx
f47dB_{5f.
③各种生产要素都在市场无障碍地自由流动; o8fY!C)
F"0=r
④市场信息通畅,消费者、生产者和要素拥有者对市场状况和可能发生的变动有充分的认识。 x+EEMv3u:
q``:[Sz
海默认为,对市场的这种描述是不正确的,“完全竞争”只是一种理论研究上的假定,现实中并不常见,普遍存在的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受企业实力、垄断产品差异等因素影响所形成的有阻碍和干预的市场。 @@H?w7y?&
f"t+r
/d
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H>0
/^Mg0
W{fNZb'
①商品市场不完全,即商品的特异化、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以及价格联盟等; dz1kQzOU*
I-m Bj8^;
②要素市场不完全,表现为获得资本的难易程度不同以及技术水平差异等; fPq)Lx1'
_kdt0Vr,L
③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即企业由于大幅度增加产量而获得规模收益递增; TNlOj a:
yaY JmhG
④政府干预形成的市场不完全,如关税、税收、利率与汇率等政策。 KO[,C[;|j
J=b'b%
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具备支配市场的力量,它们生产同样的产品,同样地获得生产要素,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特别利益,而在市场不完全条件下,企业则有可能在国内获得垄断优势,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生产并加以利用。 {_UOS8j7
VM<$!Aaz
在此基础上,海默认为当企业处在东道国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具备的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足以抵销跨国竞争和国外经营所面对的种种不利而使企业处于有利地位。企业凭借其拥有的垄断优势排斥东道国企业的竞争,维持垄断高价,导致不完全竞争和寡占的市场格局,这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 xB5QM #w\
t"P:}ps{?
2.区位理论 5e
m*9Ko
RaOLy \
索思阿德提出区位理论,用以研究国内资源的区域配置问题。后来,艾萨德等用此理论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 :M8y
2fh
:ZadPn56
企业拥有的优势并不能单独地说明为什么直接投资优于出口。企业拥有某些特殊优势,可以不对外直接投资,而只是在本国生产,然后通过出口到第三国市场。因此,又必须引进有关东道国的区位因素。以便充分说明为什么一个企业会不辞辛劳,并承担风险到国外去从事制造经营活动,许多区位要素则适合解释这种情况 :D~J(Y2
}J $\<ZT
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mI5!rrRD|
#wp~lW9!s9
该理论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说明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同,并把企业的区位选择与海外生产及出口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动态分析。该理论将世界各国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即创新国(一般是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一般为发展中国家)。 p#6tKY;N
GK1oS
(1)创新阶段 'oF
XNO
pj Md
创新阶段,是指新产品开发与投产的最初阶段。创新国企业凭借其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并投入本国市场。由于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力量和人力资本,产品的技术密集度高,且由于生产技术不稳定、产量低,所以成本很高。生产主要集中在创新国,因为新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创新企业通过对新产品技术工艺的垄断地位即可在国内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次发达国家偶尔的少量需求,创新企业通过出口即可满足,因此这一阶段无须到海外进行直接投资。 CI=M0
i?f;C_w
(2)成熟阶段 h)Ol1[y`
+asO4'r
成熟阶段,是指新产品及其生产技术逐渐成熟的阶段。随着新产品生产和市场竞争的发展,市场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新产品的生产技术日趋成熟,开始大批量生产;产品的价值已为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次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所认识,国外需求强劲;需求价格弹性增大,企业开始关注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工艺和方法已成熟并扩散到国外,研发的重要性下降,产品由技术密集型逐渐转向资本密集型。 eU\XAN#@
Ll, U>yo
与此同时,随着创新国向次发达国家的出口不断增加,进口国当地企业开始仿制生产,而进口国为了保护新成长的幼稚产业开始实施进口壁垒限制创新国产品输入,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创新国的对外出口能力。因此,创新国企业开始到次发达国家投资建立海外子公司,直接在当地从事生产与销售,以降低生产成本、冲破市场壁垒,占领当地市场。 sQn@:Gk
ijgm-1ECk3
(3)标准化阶段 v^B2etiX_
6eb~Z6n&?
标准化阶段,是指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定型化阶段。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产品和生产达到了完全标准化,研发费用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降低,资本与非技术型熟练劳动力成本成为产品成本的主要部分。企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价格竞争,创新国已完全失去垄断优势。于是,创新国企业以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将标准化的生产工艺转移到具有低成本比较优势的欠发达国家,离岸生产并返销母国市场和次发达国家市场。最后当该技术不再有利可图时,创新国企业将其通过许可方式转让。 %e(DPX
Z29aRi
可见,随着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生命周期演进,比较优势呈现出动态转移的特点,国际贸易格局相应发生变动,各国的贸易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创新国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而劳动成本低的欠发达国家最终则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根据该理论,各国应当依据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决定生产区位选择与贸易方向。 M2I*_pI
+v<
\l=
4.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d<[L^s9
d6)+d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