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PywL{K
Bryan前几天写了一篇「35岁前别急着当第一名,BUT…」,我也兴起了或许应该给「社会新鲜人」一些建议。毕竟社会的一些潜规则,比方说Bryan提到的门槛分级或是我接下来这篇要谈的内容,大部分学校都不会教,很多时候你我父母也常没想过这些问题。加上时代变迁、就算父母那代适用的规则(金融铁饭碗、考公务员、找个稳定的工作),往后走也未必还继续适用。 (p14{
如果只是自己碰撞,然后像我们这样自己摸索与理解,其实风险是很高的。若运气不好(如背了债、太早有财务负担、或选了个前景不高的工作)、人生搞不好根本就没翻身机会了。 m ]K.0E
所以在看了Bryan那篇后,我想更深入的谈几个新鲜人该知道且思考的职场潜规则。尤其当你离开学校,试了几份工作并终于决定要在一个位置上稳定下来时,你更该好好想想下面几件事。因为如果没有好好在35岁之前,或甚至在30岁以前打下某种基础。那Bryan在35岁前别急着当第一名,BUT…文章中所提人生后段的「比赛」,你甚至连参加的机会都没了。 o D*
'
1.关于上升趋势VS下降趋势 BJj~fNm1Zr
在你选择一分打算稳定下来的工作前,你可能要思考一下这产业的长期趋势。在一个往上趋势的环境中,你就算没甚么天分与能力,也很容易会跟着水涨船高。这包含几个部分。比方说产业赚钱时,你能有分红的机会。台湾高科技产业爆红的年代,连当生产线的作业员都有可能致富。但是那些同时期在较不景气的金融与传产公司的同学,可能工作一样努力、一样加班与拼搏,却未必得到相同的回报。 XE$eHx3;
再来,产业受到重视,表示会不断有有趣的工作挑战(如新的案子、新品牌、新产线等)。更重要的,当这产业前景看好时,就可能有很多人愿意投资在这领域上。长期而言,这领域的相关职缺会越来越多、同领域的伙伴会增加、新技术也会不断研发出来。只要你能力不差、工作态度好,你长期的选择就会增加。就算目前待的公司有甚么万一,你也还能跳去别处。 ]V@!kg(p8
但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产业是在你就业时已经过了颠峰(如现在的电子与资讯),你可能就得要小心思考一下。思考一下这产业的荣景还能延续多久?因为35岁之前的你,若决心要在一个产业中长期待下来,你很可能会在那边继续做30年以上。如果待下来后的第五年或第十年这产业开始走下坡,那就尴尬了:要换不一定容易,待着又越来越没有竞争优势,就可能掉入负螺旋回馈了。 >uOc#+5M.
尤其当产业走下坡时,自己的状态通常也可能跟着往下熘。公司可能获利不如以往、公司可能缩编、公司可能缺少动能、整体产业的相关公司也可能减少。就算这些缩编没打到自己,工作Loading最少可能增加、成就感也可能下降、薪资提升率降低、甚至因为组织变小而更难升迁,这些都是可预见的。 4kg9R^0
所以在你在一份工作上稳定下来前,产业前景恐怕是你优先要思考的问题。 XtfL{Fy|T
2.关于核心职位VS非核心职位 p]+W1 v}V!
核心职位指的是在一间公司里,对营运(及营收)有直接帮助的位置。因为就算使用同样技能的职缺,在不同公司里头,都有可能因为是否处在核心位置而影响其权力大小、重视程度、加薪率、以及升迁的畅通度。 K?T)9
比方说,一间以接案为主的公司。PM主要是接触客户,所以你若能把客户搞得服服贴贴,每次案子都能带钱回来,老闆就可能授予你较高的权限、你有较高的说话分量、资源取得会较容易、你也可能在公司中升到较高的位置。 DO03v
N
但若你在另一个非专案导向的公司。虽然明义上是PM,但其实可能只是帮忙写计画书、做些文书支援、整合其他部门、或甚至只是带些如帮公司安排员工旅游这类案子。做这些,你就很难在组织中取得强大的支援力量、很难接触目前工作以外的事情、很难被高层主管注意。升迁的空间与机会也自然将小的多。 C
[2tH2*#
当然,你若只是想找个安稳的位置待着,35岁前你待在非核心的位置上,看似差异不大、薪水可能也不坏。可是就「长期的竞争力」而言,你会比另一个在核心职位的PM差的多。你的眼界与经验很可能都会越来越不如另一个待在核心职位上的人。一旦过了35岁,对方进入管理圈、而你还在做一样事情时,差异就会一年比一年增加了!这是因为非核心职位的部门,升迁空间通常是很有限的。 /2HwK
/RZ
任何公司中,90%的有影响力的高阶职位,一定是「核心部门」的人升上去的(财务倒是唯一的例外-就算不是金融产业,财务部门的主管也有可能进入管理核心)。举例而言,一间做硬体的公司,CEO背景大概不脱业务、工程、设计研发等背景出身。你几乎不太会看到CEO是MIS、行政管理、採购、人事出来当的。至于一间贸易公司,高阶经理人可能多是业务出身;学PM的在那可能就没甚么用武之处。 Lp
]d4"L;3
PM的职涯如果对某些人太难想像,那我举个更通俗的,如「设计」好了。同样学校毕业的设计人才,去设计公司的一位,可能一开始薪水略低,可是能接触的层面广、周围同样技能的人也多,有机会不断成长。而且设计是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他若在设计公司待个十年二十年,有可能当上总监、甚至公司CEO。反过来说,若设计科系毕业却找个工厂去当网站美工的。则有可能一开始的薪水较高,但整个单位可能就只有一个人会用Photoshop,也只有他会有兴趣关注设计圈的事情。更重要的事情是,在那边做个五年十年,别说CEO了、甚至根本不可能捞到甚么管理职缺。 ;5Sr<W\:;
这就是核心职位与非核心职位上升空间的差异了。 *qb`wg
3.关于深度VS广度 I;-{#OE,
当然,没人说你一定要在同一产业待一辈子。Bryan的前篇文章提到,「鸡口」很多时候好于「牛后」。若你也是打算採取这样的出牌策略时,你可能就得考虑一下我这篇接下来要提到的几件事。 g>im2AD+e
首先请思考深度与广度这件事。 K.z}%a
深度能让你在一个职位上扎根、往上爬、并拥有安稳感。但缺点在于,长期而言,你往其他领域(甚至同公司其他职位)的切换弹性会缩限。 e-}PJ%!,T
这点相较于前面谈到的两点,我倒可以给年轻的朋友一个大原则。就是在当你在一份工作上稳定下来后,请最少花三年的时间在那位置上扎根(就是先有深度)。比方说提升该领域所需要的技术与学识技能、多认识那领域的人、认真投入并给别人一个正面与积极的形象。 .X2mEnh
深度通常是你第一次升迁的关键。 ZTmdS
但当你开始当一个小主管后,可能就得开始广度的训练(尤其是管理知识)。比方说学习专案管理、流程设计、了解经营工具、提升沟通能力、强化横向业务的认识。你是设计部门、就试着往前去了解SaleorPre-sale;往后则去了解工程部门。你是工程部门、就试着往前了解设计部门、採购部门;往后就去试着了解QA、QC或是客服的部门。行有余力,继续了解财务、法务、总务、人事对你掌握一个组织运作的能力是绝对有帮助的。 $e*Nr=/
如果你能在35岁前培养这些经验、能选到一个上升趋势的产业、又能处在一个核心职位上,你就有可能比几乎一半的同学更有竞争力了。 Ew;<iY[
至于过了35岁,你则可以思考Bryan文中建议的:「思考到底要参加哪一个量级的比赛」。必要时,也可以调换到不同部门(或公司)来做尝试。毕竟有时候,随着时间演变,原本自己的部门变成了非核心部门,这时候手上的资源也少了。这时候赶快跳去另一个部门、公司、甚至产业,恐怕也就是不得不为的行动了。 #Y18z5vo
职位转换虽然想像起来难度似乎很高,但某些位置「社会意识」会低估转职的难度,并在机会上提供不同的差异。比方说,有十年经验的资深工程师要转业务,虽然实际上是很难的;但一般人会觉得应该有可能,公司也通常会愿意给你这机会。但十年经验的业务要转去技术部门,一般人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有那能力,公司也未必敢给。所以选择一个弹性大的进入点,始终是非常关键也重要的一件事!(像我自己当年就是先当工程师,后来则开始当Pre-sale的) wqGZkFg1
另一个要提醒的是,别太早提升广度。如果一只脚没站稳,却有太多不同工作的经验时,往往会造成后面工作的妨害。一个简单的测试:若到30岁以后,履歷表拿出来还没有办法勾划出一个「有一贯性」的发展路径时,你将会让自己只剩下自行创业一条路。 5h>
gz
4.关于大公司VS小公司 Ew:JpMR
另一个新鲜人该思考的是你想为自己累积甚么东西。 ldX]A#d.
大公司提供了某种虚幻式的生涯保障,好像能有组织的学习与成长。但实际上大公司分工很细,有可能你进去三年了,做的事情只是一个无聊的小事情(如不断帮新人加保;或是不断帮新人装电脑)。若你没有太大的工作野心,找个在上升趋势的大公司,做些简单的小事,机会就只能一股脑的赌在经济产业未来的荣景上。唔,我也不会说这不好,毕竟确实很多人採取这策略。 a|7V{pp=M
唯一的问题,只在于35岁后,这选择的风险有可能越来越高-如果产业没有爆发力、自己又还是只当个小职员时,突破的机率就越来越小。毕竟大公司有能力的人多,卡位激烈、升迁并不易。 <m(nZ'Zqz2
小公司则因为人少,所以若你有能力,其实很容易出头。你若真有能力,六个月到一年内就有可能掌握到足够的资源。像我每次跟来找我抱怨工作的年轻朋友都会建议,你若真觉得自己能力被埋没,就去小公司试试看。如果一年内一样没能出头,那保证就不是没有伯乐的问题了…(笑) >Le
mTr
小公司因为人少,所以有可能甚么事情都得自己来。要找个包商,从询价电话开始就得自己打、提需求也是自己、甚至写合约看合约也是你自己、执行时监工怕也是自己、甚至最后厂商要请款、跟会计连络怕也得是你自己(这其实不就是PM了吗?所以小公司主管更该学专案管理)。但好处在于,你若自己愿意学,常常一下子就能把整件事情从头到尾都摸过,个人成长性绝对较高。而且你若办事能力强,一下子学会且能办得服服贴贴,老闆一定重用你。所以如果你真有能力,半年到一年左右必然就能出头。 `a6;*r y
另外一个间接好处是,小公司出身的、真做出点成绩,你能继续待着、能创业、也能去大公司。但大公司若待到40岁之后的,几乎会没办法去小公司了。因为很多基础的事情别人都帮忙你处理妥当了,一旦出去会发现甚么都要自己来。可是这时候你不可能真的还自己去做所有这些杂事(也很难重头学起),工作成果就会落差很大。我自己看过好几个大公司抱着光环出来小公司当高阶主管或是带个案子的,几乎结果都不太好。 7>ODaj
5.关于兴趣VS第二专长 zWY6D4
再来我要提醒,年轻人不要用兴趣来决定自己的工作。因为你最有兴趣的,未必是客观上最有长期发展的一个产业领域。你可能投入很多心血,可是社会并不给你任何回报。这一方面在经济上打击了自己,另一方面也消磨了自己对兴趣的那份感情。 Sej$x)Q\t
能的话,尽量把自己的第二擅长的能力当成选工作的优先考量。第二专长虽然未必是我们最喜欢的;但这最少能在经济上带来回报。而带来回报后,拿收入继续滋养我们的兴趣,其实是风险最小的一条路。你一方面提升第二专长的竞争力,也透过这样子继续滋养你的第一专长。万一你这第二专长的选择不成功,你还能退一步继续用你的兴趣与热情,去开拓另一条路。这也是增加自己弹性的一种做法。这也是一种人生层面的风险管理! +bO{UC[
详细这概念我之前另外写过一篇文章「人生的风险管理」,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 u%h<5WNh<
6.关于人多VS人少 5%>U.X?i
上面给的建议,大部分都是建立在既有规则上的出牌原则。但我与Bryan一直的相信就是,你走在人多的地方,其实就已经很难在地上捡到黄金了(请参考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特别写给还在学的读者看))。找一条能累积深度、有前景、培养自己多方能力的路,恐怕才是下一时代胜负的关键。 )nJ>kbO~8
当然,听我这样讲,有人可能质疑,这选择有这么好找吗? |;_
yAL
我的感觉是,时代是一直轮替的。当过去10年大家都一窝蜂来读大学研究所时,技术性的人才其实已经越来越缺乏。像最近一些被广泛报导(或檯面上)成功的人、如吴宝春、牛尔、九把刀、或昨天Bryan在FB粉丝团分享的三星主厨等这类人,做的并非是甚么了不起的高深知识。都是你我愿意去学也做得到的事情。 GS{9MGl
只是他们选择一个跟别人略为不同的路、尝试一个不同于传统的运作模式、加上认真、投入、以及付诸时间,最后就成为一个顶端的星星。 UJm`GO
我不觉得现在社会比之前更难混。我相信这社会还是会对愿意投入的人提供充分的养分。唯一只在于,你想怎么样去争取。但肯定的事情是,若你只是想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走,你就很难突然跑到前头去。给自己正面观点,并尝试不一样的路线,恐怕才是年轻人应该尝试的路。(也请参考Bryan要收穫,就别灌溉杂草) f(_qcgXp
结论 -xcz+pHQ
环顾四周,有人混的好、有人混的差。我要提醒的是,不要极端的把别人混的好与坏都归咎于运气;但同样的,也不用消极的认为是因为别人天赋比我们好。 B\=&v8
选择的路线其实一样重要。 gEe}xI
因为有些路线真的比较好走,你能取得较大的槓桿;顺风的路、不用用力划桨也能一帆风顺,是所谓事半功倍。但有些路真的崎岖的多,你很难取得胜例所需的资源;逆风行驶、用力划船都可能翻船到转,是所谓的事倍功半。 {[9^@k
而到底甚么策略适合自己?其实是年轻人应该在毕业后的三年内,好好思考,并付诸实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