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阿文哥发表于 2012-05-08 11:21
  存货平衡式
  用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下同,略)支付的现金”项目时,可通过分析调整“主营业务成本”一项来完成。下面介绍如何运用“存货平衡式”——“期末存货=期初存货+本期购进存货-本期减少存货”这一关系式来解决。
  企业在存货清查中要用如下的关系式:期末存货=期初存货+本期购进的存货-本期减少的存货。在“本期减少的存货”项目中,包括本期销售、本期非生产部门耗用量(假定生产部门耗用量均形成另一种存货)、以及其他原因减少的存货(如对外投资、非常损失等),其中“本期销售的存货”就是主营业务成本(或者包括其他业务成本,如销售材料等),则上述基本式可以描述为:主营业务成本+非生产耗用及其他原因减少的存货=期初存货-期末存货+本期购进的存货。
  由于非生产部门耗用量已形成非生产成本,即有关期间费用或在建工程成本,出于简化调整分录的角度,暂且把“主营业务成本+非生产耗用及其他原因减少的存货”合称为主营业务成本,即 “主营业务成本=期初期末存货差额+本期购进的存货”,在以后的调整过程中,再把非生产耗用及其他原因减少的存货,抵减主营业务成本所调整的内容,即冲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项目中相应的部分。
  在上述关系式中:主营业务成本项目在损益表中是已知的,期初期末存货差额可从资产负债表中直接查出,只有“本期购进的存货”一项未知,而这项正是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项目中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在调整“主营业务成本”项目时,使用上述存货平衡式对确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项目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本期购进的存货=主营业务成本-期初期末存货差额”中,本期购进的商品并不一定全部都是用现金购入,在现金流量表中的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项目反映的是本期因购买商品而支付的现金,即包括当期支付的前期购买商品的应付款以及为购买商品而预付的现金等,这就需要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货款、存货等进行分析并加以调整,准确地在现金流量表中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项目,上述分析可用如下的关系式表明:
  “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当期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当期支付前期的应付账款+当期支付前期的应付票据+当期预付的货款-当期因购货退回收到的现金”,在此式中,由于企业日常的会计核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的,而“当期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项目是现金制要求的结果,很难直接从日常的会计核算资料中得出,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此关系式可结合“存货平衡式”用以下的方式表达:
  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
  主营业务成本-(或+)期初期末存货差额-(或+)应付账款(期末期初差额)-(或+)应付票据(期末期初差额)-当期因购货退回收到的现金。
  调整分录
  具体在做调整分录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损益表中数据)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应付账款——(期末比期初减少数,即期末数期初数的差额)
  存货(期末比期初增加数,即期末数>期初数的差额)
  贷: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借贷方差额数)
  或者:
  借:主营业务成本(损益表中数据)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相关科目(如投资或损失类科目)
  贷:应付账款——(期末比期初增加数,即期末数>期初数的差额)
  应付票据——(期末比期初增加数,即期末数>期初数的差额)
  存货(期末比期初减少数,即期末数
回帖(7):
7楼:真心不错哦
6楼:讲的很有逻辑啊
5楼:狂顶啊~~

全部回帖(7)»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